在信用卡圈,經常會看到“銀行大放水”“無視黑戶”“秒批”“包過”等廣告字眼,尤其是中介商,更是利用銀行的系統漏洞,或者小道訊息,來出售信用卡申請“口子”,而且這樣的“產業鏈”似乎屢試不爽,在國內某知名信用卡論壇中,小編髮現,越來越多的網貸使用者寄希望於銀行放水來獲得信用卡的批覆機會。
舉個例子,在不久前,稠州銀行曾一度陷入信用卡“放水”風波,也引發了業內對該行信用卡風控模式的質疑。彼時稠州銀行方面在迴應媒體採訪時表示,“該行從2020年11月初才開始對外試髮卡,截至2021年2月末透支餘額約1900萬元,不良金額為0”。而為了防止出現過度辦卡現象,稠州銀行還臨時關閉了信用卡申請入口,顯示“我行信用卡系統正在維護中”。
所以,連銀行也發現了“放水”的後果,那麼對於申請人而言,銀行放水的時候真的適合申請卡片嗎?
一、銀行放水只是臨時操作,小心“秋後算賬”一直以來,信用卡業務一直是商業銀行的核心業務收入來源,比如信用卡分期手續費,幾乎佔到了銀行中間業務收入的1/3以上,此外,透過營銷信用卡,銀行還可以聯動營銷存款、理財、基金等業務,相當於透過信用卡來鎖定一個銀行長期合作客戶,效益顯著。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銀行信用卡的額度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銀行信用卡的風控體系也不是永遠不變的。比如在去年受疫情影響,招行、廣發、民生、華夏等10多家銀行釋出了信用卡資金使用提示,提醒持卡人信用卡資金只能用於消費,嚴厲禁止套現行為,若發現了將會採取降額、封卡等操作。
所以,在銀行政策寬鬆(比如月末信用卡完成壓力較大)的時候,銀行或許會降低申卡門檻,也就是大家俗稱的“放水”來吸引客戶辦卡,但是在政策趨嚴(疫情影響下銀行信用卡逾期金額上升)等情況下,銀行也會採取降額、封卡等措施來進行風險防控,對於申卡人來說,要合理擺佈,充分了解銀行政策變動情況,才能確保自己的信用卡不被“潛規則”。
二、多數“放水”資訊都是中介的“陷阱”如今,信用卡中介已經由原來的線下代理養卡模式,轉變為了線上釋出優惠資訊、售賣第三方POS的模式,他們習慣於在公眾平臺定期釋出“某某銀行信用卡放水啦”等資訊,來吸引信用卡客戶的關注,最後透過販賣POS機的方式來推動粉絲變現。
道理很簡單:一方面,我國目前的信用卡市場非常廣闊。資料顯示,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全國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在用髮卡數量達到7.66億張,人均持有信用卡和借貸合一卡增至0.55張,除去未滿18週歲和老年人,基本上人手一張信用卡。另一方面,平時愛關注“信用卡放水”訊息的多數為套現群體,他們資金比較緊張,只能透過頻繁地申請信用卡,套取信用卡資金來運轉。
所以,這些信用卡中介透過釋出“某某銀行信用卡大放水”等訊息來吸粉,最終透過賣POS機來變現。
三、持卡人還是要理性看待,適度申卡相信大家都知道:信用卡不是越多越好。一方面,信用卡資金套出來也是要還的,若分期歸還,利息也非常高。另一方面,頻繁地套現、申卡、刷空,對自己的徵信報告影響非常大,不僅堆高了債務,而且影響後續的貸款辦理。據瞭解,一般銀行的信用貸款准入條件就是:信用卡張數不得超過5張。
總之,市場上的信用卡中介打著辦卡幌子,利用“放水噱頭”來收割卡友的行為屢禁不止,不僅損害了使用者的權益,也對使用者資金造成了損失。同時,在持卡人共債、虛假交易套現等風險加速暴露的情況下,銀行也在風險管控層面加大了升級措施,今後若銀行透過降額等措施來“秋後算賬”,大家可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信用卡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