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2020年,美國GDP跌幅3.5%,創1946年以來最大年度跌幅。相反,我國GDP總額首次突破100萬億元,漲幅2.3%。中美之間經濟總量差異,首次縮小至30%以內。有專家預測,最快7-8年時間我國GDP就能超越美國。

全球衰退下,唯我們金雞獨舞。這當然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但,這足夠成為資本狂歡的理由嗎?

我做了個換位思考。如果我們像美國那樣,擁有它那樣的一個2020年,GDP表現會是多少?恐怕遠遠不止3.5%的跌幅。

所以,壓根不處於同一個發展階段,國內資本市場還是客觀些為好。

甚至一度讓我這個對大A沒啥興趣的人,有了想要入市的想法。我想,很大一部分人應該也是在去年下半年到今年一二月上車的。結果,上車早的人,盈利全回去了。上車晚的,連湯都沒喝到,本金還大幅受損。也幸好,自己足夠懶。

我記得年後我的某篇文章中就曾提到,盈滿必虧,快了。

為什麼敢這麼講?

因為投資的邏輯是相通的。

股市也好,其他資本市場也好,它的本質始終是白條,無非看多看空而已。

漲的前提是什麼?目前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幾乎都是看多,主觀性非常明顯,資金源源不斷流入,價格猛漲。另一種是有多有空,但多大於空,客觀高於主觀,資金流入大於流出,推動價格上漲。前者幾乎是沒有資金流出的,雪球越滾越大,對資金進入量要求越來越高。後者更偏向於客觀體現,總體並不大起大落。

跌就很容易理解了,不管原因是出自港印花稅的提升,還是美十利率的上調,本質上都是市場信心不足了。資金回撤遠遠大於流入,即便機構加大資金進入也難掩散戶傾倒之頹勢。

這時就能看出,市場信心和沒有信心來自於哪裡了。大部分人來自於隨波逐流,缺乏對客觀事實的掌握與分辨能力。雖然經過多年的被薰陶,大部分股民、基民已經懂得選擇所謂的優質品,但這不過是韭菜開個花罷了,本質沒變,還是127法則。所以,我們是那10%的富人嗎?

再拿樓市舉例,邏輯始終相通。

相比股市,樓市是存在一些確定性的,也有一定的框架理論支撐。

例如,16年提出去庫存,各地棚改轟轟烈烈,市場上充斥著大量的資金。這些資金,源頭來自於被棚改居民,需要買房,所以資金主體進入了樓市,構成大牛的第一波潮水。

各個開發商自然也不傻,看到市場資金充沛,果斷一二三四五線全面出擊,攻城略地、一時出現無數地王。

地價是房價的先頭軍,一番發酵之後,一二三四五線買房人全面覺醒,一波接一波紛紛持幣進入,房價快速上漲、翻番,有些地方甚至不止一倍。

現在淪為笑柄的環京板塊,也正是在那時,旋轉、跳躍、翻倍,一眨眼小雪球變成了大雪球。

此後,京滬等地率先開啟調控,精準化打擊之下,許多人直接失去購房資格。沒了房票,樓市連門都找不到,資金進不去,頓時沒了向上的推力。再加上找不到接盤俠,資產價格一路下滑。

有人把環京樓市的下跌,歸結於“睡城一座,沒有產業”。認為按照中期看土地、長期看人口的理論,環京房價的塌陷就是沒有產業承接引起的。要我說,這個理論屬於充分不必要條件。有產業固然錦上添花,但環京本身的定位就是睡城,大量買不起北京房子的人,選擇燕郊這樣的區域作為家。所以,如果環京有產業當然更好,但沒產業也不該是環京價值缺失的所在。根本原因還是在於,環京價格都炒到比北京某些片區還高了,價值在哪呢?燕郊還是買不起北京房子的打工人的睡城嗎?不是了,變成溢價過高的純投資品了。

所以一旦價格過多脫離了需求本質,風險就開始無限上升。調控靴子再一落地,抽刀斷水之下,風險立即變成危險。

這跟前段時間某些投資品難道不像嗎?

再來聊聊近期樓市的一些事。

經過海南、溫州、燕郊、鶴崗、乳山等等諸多教訓之後,投資者變聰明瞭,非一二線不考慮,非核心區域不考慮。

所以,過去一年多的樓市所謂分化,北方不漲南方漲,地級不漲省會漲,深圳東部不漲西部漲,中心城市調控升級了環都市圈漲。總之,只選20%的頭部城市與板塊。

這跟最近的股市又何其相似,垃圾股沒人再碰,白馬股眾人追捧。

但這樣的邏輯,你知我知天下知,韭菜也會升級的嘛。

於是,我們看到了長三角、珠三角核心區域的普漲,尤其以中心城市的核心板塊為主。

那麼,這種漲可持續嗎?

有可能可以,也有可能不可以。邏輯始終是相同的。

客觀上分析,這類城市從大區域上看,具備最完善、最先進的產業結構、人口吸附力,且隨著土地開發強度指標的逐漸最大化,核心區域土地也越發具備價值,的確符合上漲的前提。但凡事就怕拔苗助長,上漲-峰值-回撥-橫盤-再上漲-再橫盤所花費的時間,可能比溫和上漲的機會成本要高得多。上海就是最好的例子,如果不是像過山車似的要麼瘋漲、要麼多年橫盤,上海的均價應該會比現在高得多。可惜,現在的市場依然只會用腳投票,要麼瘋,要麼被封。

但別忘了還有主觀因素,那隻看得見的手。從去年下半年至今年以來各類調控看,保無房、擠炒房的思路越來越清晰,各地不再使用單純限購、限貸的方式一刀切,而是“蛇打七寸”,從房票、房貸、資金來源等各個維度封堵炒房,並在二手房角度切斷流通性。這種調控模式一旦一二線全面運用,不妨看看炒房潮水逐漸褪去之後,各地的真面目。

最後,2021年究竟是萬物暴漲還是萬物暴跌?

我的理解是,這雖然跟美元超髮帶動的全球放水與匯率行情、通脹預期直接關聯,但GDP構成、居民資產構成、國情、投資意識根本不同。所以,這次美國出現通脹的機率,我認為是很高很高的,甚至已經在發生。但國內通脹的幅度,我覺得不會高。歷史上的每一次大通脹,主要由供不應求產生,相對幅度較高。由放水驅動的也有,但並不多、且幅度並不算高。這是由國情決定的。

當然,以前是靠樓市這個大蓄水池作為壓艙石,現在樓市多方調控之下,蓄水功能必然減弱。也許某些傳統硬通貨和新產業領域會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至於其他各類資產價格是漲是跌,說句不客氣的,再優質的資產在國內也會被炒出泡沫,狗屎有資產介入也能成為香餑餑。見仁見智了。

5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3.15晚會將至,先來預測一波,食品行業哪些企業會上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