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師兄”又火了!週末4000億“豬茅”遭“大V”質疑,引爆了投資圈。
擁有8.8萬粉絲的財經大V “天地俠影”突然發表了《牧原會是驚雷嗎?》一文,對A股生豬養殖龍頭牧原股份的財務問題提出多項質疑。“牧原股份的豬圈是否真的值錢”成為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
牧原股份也火速出來澄清,稱“公司成本採用平行結轉法核算,生產成本中與養殖直接相關的成本計入原材料,折舊等對應科目;管理費用、製造費用等計入其他費用。成本結構中的其他費用包括電費、環保執行費用、種豬折舊、物料消耗等費用。”
而從牧原股份的股價表現來看,並未受到訊息太大的干擾。
藉著“牧原事件”,我們更應該反思的是:生豬養殖行業在“非洲豬瘟”之後發生了哪些變革?行業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為什麼牧原股份能養好豬?
我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消費國和生豬生產國,平均每年要吃掉7億頭豬。然而,我們用於繁衍食用商品豬的種豬卻長期依賴進口,也就是說咱們國人每年吃掉的這7億頭豬,大都是外國豬的後代。資料顯示,2020年全國引入種豬數量超過3萬頭,創歷史新高。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我們在種豬繁育方面存在被"卡脖子"風險。
牧原股份董事長秦英林認為,我國種豬效能與世界先進水平相比還存在差距,不少企業對國外種豬存在依賴性,而種業要解決"卡脖子"問題,關鍵靠自主創新。行業龍頭企業要發揮帶動作用,應開展種源"卡脖子"技術攻關,推進種業高質量發展,把種豬培育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培育優質國產種豬,提升國產豬肉的產量和質量,將“肉盤子”端在自己手裡。
近年來,隨著數字技術、網際網路技術等現代先進技術的廣泛應用,生豬養殖行業從過去的小農經濟手工勞動,逐步向規模化、工業化生產轉變,並在向智慧化邁進。牧原股份成立以來,不斷加大科技創新研發力度,追求技術突破,公司設立了育種技術、營養技術、疫病防控技術、養豬清潔生產、智慧化等二十大專項技術,目前已累計獲得專利782項。這些技術支撐了公司快速發展,也推進了養豬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
牧原股份未來將全面推進智慧化養豬,在糧食-飼料-養豬-屠宰加工整個產業鏈延伸發力,把產業鏈做到終端,直達消費者,和上下游企業一起打造產業生態,形成融合發展的現代農業產業格局。
從牧原股份的基本面上來看,“豬茅”實至名歸。近期不少“行業茅”紛紛殺跌,甚至被嘲諷成“一地(基)雞(茅)毛”,讓市場陷入了“估值”和“價值投資”之爭。短期來看,確實很多茅股在2020年風光無限,透支了部分漲幅。但是將時間軸拉長,核心資產所具有的高確定性依然會成為未來的稀缺資產,中國的核心資產也將被全球投資者所認可。
事實上,就以“豬茅”牧原股份為例,外資一直是在加倉當中,並沒有過分看重一些短期的訊息擾動,繼續增持,不改初心。風物長宜放眼量,外資作為價值投資的篤行者,其眼界、膽識和耐心,不都是咱們需要學習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