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如今生活的一切都可以用「刷臉」解決。

支付?刷!

進站?刷!

解鎖?刷!

在抓取人臉之後,性別、年齡、是否佩戴眼鏡、第幾次到店,甚至當時的心情狀態等個人資訊都被打上標籤,成為了營銷的手段。

人臉識別技術帶來的便捷,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人臉識別氾濫成災,被點名的企業都是誰?

包括寶馬汽車 4S 店、Max Mara 專賣店、科勒衛浴都存在消費者的人臉資訊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偷偷獲取。

而這些攝像頭的作用,並不是監控偷盜行為,而是悄無聲息地採集了使用者的資訊,並上傳至系統後臺。

科勒的人也承認道:「一個人過來了,B店就會提示這個人也逛過A店,那麼在B店這邊,如何去接待這個人、如何報價,就有一個心理準備了。」

目前,公司方面已經對此作出迴應:已知曉,將盡快反饋。

16日早間,科勒KOHLER微博釋出宣告稱,目前已安排相關門店連夜拆除該攝像裝置。

那識別的準確率又如何呢?據蘇州「萬店掌」的管理人員說,在戴口罩的情況下,識別準確率都能達到八成以上!

截至目前為止,總共有2353家企業安裝了上百萬個人臉識別攝像頭,與企業相關的使用者資料,被第三方掌管,資料庫規模達到上億。

四家被曝光的AI企業為廣州雅量科技、上海悠絡客、蘇州萬店掌、深圳瑞為。

相關案件和法律要求

還記得去年一則「為保護個人資訊,戴著頭盔去看房」的新聞嗎?

房企暗戳戳開啟「看臉」模式,藉助人臉識別,幫房企判斷購房者是「自然到訪客戶」還是「渠道客戶」,一旦購房者因為人臉識別系統被判定為“自然到訪客戶”,就不能享受到渠道優惠,也難怪購買者要戴著頭盔來看房子了。

有律師表示,這種行為不僅侵犯消費者的個人隱私,還存在價格歧視。

隨後,江蘇南京已有多家售樓處接到相關部門電話通知,要求拆除現有的人臉識別系統,這在全國尚屬首例。

隨著中國人工智慧相關產業的蓬勃發展,隱私保護也逐漸成為公民關心的大問題。

目前,《個人資訊保護法》正處於草案階段。

《個人資訊保安規範》中明確要求,採集個人資訊必須徵得當事人的同意。

而對於什麼是個人資訊,也包括了明確的規定,指紋、聲紋、面部識別等。

法律是需要遵守的,科勒衛浴等商戶的行為,是否能迎來隱私法律的改革和制裁,還尚未可知。

科技巨頭對人臉資料的態度

支付寶在2015年就率先啟用人臉識別技術用於賬戶登入,而後又用於實名認證、找回密碼、支付風險校驗等。

2018年12月,第一代線下人臉支付裝置「蜻蜓」投入市場。

2019年4月17日,支付寶推出「蜻蜓」二代。

在2018年3月26日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百度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表示,「中國人對隱私問題的態度更開放,也相對來說沒那麼敏感。

如果他們可以用隱私換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就願意這麼做。當然我們也要遵循一些原則,如果這個資料能讓使用者受益,他們又願意給我們用,我們就會去使用它的。我想這就是我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基本標準。」

簡單來說,就是中國人願意用「隱私換方便」。

人臉識別真的安全嗎?

儘管各大科技巨頭一再宣稱自己有完善的賠付機制,但畢竟是「虛假的」人工智慧,無法做到完全正確,而且各種對抗研究、畫素攻擊也顯示騙過演算法是很容易的。

事後,有相關人員說並沒有加入「活體識別」策略。

但,就算有活體識別策略真的有用嗎?

2018年7月,犯罪嫌疑人張某、餘某及另外兩名同夥盯上了支付寶新使用者註冊領紅包這門「生意」,開始大量收購公民個人資訊,這些資訊中包含了使用者的個人照片。

他們共註冊一千兩百個支付寶賬號,獲利兩萬餘元,以侵犯公民個人資訊罪、詐騙罪執行有期徒刑四年八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5000元。

如何正確看待人工智慧技術

聽著「芝麻開門」的故事長大,其中用到的技術就有語音識別,這種技術能帶給四十大盜便利,但也存在被盜刷的可能。

「殺人者兵也,非我也。」

2019年11月28日,在逃20年的命案兇手「勞榮枝」被抓獲,系統比對該女子與通緝令照片面孔相似度高達97.33%。

有了人臉識別,跨年齡尋親,丟失十幾年的孩子也可以找回來。

當人工智慧技術用於「惡」的時候,就會有影片合成詐騙、倒賣人臉資料庫等等「產業」的出現。

參考資料:

https://www.sohu.com/a/455786701_324615

https://news.cctv.com/2021/03/15/ARTIieo9QjynMSXTVDb224QE210315.shtml?spm=C94212.Ps9fhYPqOdBU.S51378.9

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0-12/02/c_1126809909.htm

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美國老牌紡織工藝品零售商JOANN登陸納斯達克,市值5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