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更多的就是去看企業的護城河、管理團隊,但很少看可積累性。可積累性對於企業的重要性就像空氣,沒有它,肯定不行;但有了它,也不見得很卓越。”
“海天味業,21倍的PB,明顯就是高過很多公司,茅臺大概有13倍的PB,恆瑞醫藥大概17倍PB。為什麼這些公司有這麼高的估值?”
“延遲滿足是保持長期競爭力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亞馬遜和華為就是企業界最好的例子。”
“所有跌價的產品(管制除外),最終的結果就是死亡。”
“不做不對的事,比做對的事更重要。這個意思就是專注。它更極致,就是做產品一定要把產品做好。你沒有好的產品,其他努力都是白瞎。”
以上,是六禾投資董事長夏曉輝近日在復旦演講的精彩觀點。
六禾投資成立於2004年,是國內成立最早的私募基金公司之一,規模曾衝上百億,投資領域涵蓋證券投資、PIPE(上市公司私募股權投資)、VC,曾獲金牛獎、清科中國私募股權投資50強等多個獎項。
根據第三方的資料,夏曉輝親自管理的一隻產品,成立至今約10年,年化收益13.3%,遠遠戰勝同期滬深300指數5.84%的年化收益。
在演講中,夏曉輝剖析了長期競爭力的來源,從多個維度介紹了對行業、公司的評估,分享了可積累性與可持續性的重要性,娓娓道出了他幾十年的人生智慧和投資經驗。
你要保持長期競爭力,不管是個人、企業還是國家,跟三點都有很大的關係。我個人理解,就是專注,自省和長期。
我們首先講專注。
我估計大家看過一本書,叫《基業長青》,作者吉姆·柯林斯後來提出了刺蝟理念。他是講了個故事,他把人分成兩種基本的型別。
第一種型別,就是狐狸型的人。
什麼叫狐狸型的人?就是非常的聰明,非常的敏感,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很敏感,很能夠根據這個變化去調整自己。
狐狸同時有個特點,它什麼都想要,它看到機會就想捕捉。它又情商智商都很高,對周圍反應很敏感,然後都想去抓。這就是狐狸。
還有一種是刺蝟型。刺蝟型的人就是什麼呢?
說到底就是一根筋,認準一個事,一直往前走,一頭走到黑。簡單來講就是刺蝟。
普林斯頓大學有個教授,他就說,你知道是什麼把那些產生重大影響的人,和其他那些跟他們同樣聰明的人區分開來嗎?
極少數人很有成就,大部分人其實是沒有什麼太多的成就。其實最重要的,就是刺蝟理念。
布萊斯他就說,其實刺蝟不是傻瓜,他有很強的洞察力,它直擊本質,忽略其他,抓主要的矛盾。沒有一個狐狸,可以變成卓越的企業。都是刺蝟型的。
人類社會化到今天都是這樣,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只有極少數人在創造,絕大部分人在模仿。但是即使如此,還是推動了這個世界的前進。
你會發現,只有極少數的公司才能夠長期成長,大部分公司其實都可能是在毀滅價值。
股票市場也是一樣。股票市場長期市值的增長,幾乎來源於極少數的公司,大部分公司對市值的增長沒有貢獻,甚至是負的。
怎麼去選刺蝟的做法?他畫了一個三環圖。第一,你能在什麼方面成為世界上最優秀的。第二,這個事能不能驅動你的經濟引擎。說白了就是能不能掙錢。第三,你對它是否充滿熱情。
你做得好,你有稟賦,你又喜歡,你充滿熱情,這個事還能掙錢,還能夠維持你的經濟的迴圈,他認為三個環的交集,就是我們應該去追求的刺蝟理念的。
我個人的體會,碩士畢業後,其實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反正我就是這樣。我復旦畢業的時候,我真不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我也真不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稟賦好。
所以,其實人真的需要持續的學習。你在踏入社會,踏入工作以後,你保持一種持續的學習,你就會慢慢發現,其實有些東西你是OK的,有些東西你真的不行,然後有些東西你真的很有興趣。
關於專注,我們可以看幾個人。第一就是比爾蓋茨和巴菲特。
他們倆第一次見面。蓋茨的母親邀請他們倆見面,讓他們倆分享取得成功的祕訣。
他們倆的答案是一樣的,就是專注。
蓋茨是大學沒畢業就開始創業。巴菲特其實也是,歷經很多波折的。他們倆的答案就是專注。
第二個例子,就是任正非,他經常講一句話,他說華為幾萬人,現在實際上是十幾萬人。現在應該是30年了,始終往一個城牆口衝鋒,我就不信轟不出一個缺口。這個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表達。
第三個是段永平。段永平在談到專注的時候,很有意思。段永平有一個不為清單,這句話很有意思,當你真的知道自己要做什麼的時候,前提是你知道你不要做什麼。
不做不對的事,比做對的事更重要。這個意思就是專注。它更極致,就是做產品一定要把產品做好。你沒有好的產品,其他努力都是白瞎。
段永平是我認為華人投資家裡面,應該是最牛逼的之一。
OPPO跟vivo都是段永平的公司。現在中國產的手機品牌裡面,除了華為和小米,基本就是它的公司。
第二條,自省。
自省就是改變,就是找自己的問題,加以改變,實現自我進化。
我覺得《原則》這本書,有一段話非常精彩。他說進化是宇宙中最強大的力量,也是唯一永恆的東西,是一切的驅動力。
生物、組織、個人都不是完美的,但有改善自我的能力。我們到處可以看到曾經輝煌但逐漸衰落的東西,只有極少數東西,一直在成熟期,不斷的達到偉大的高點。
一句話,不進化,就死亡。我覺得講得特別好。
愛因斯坦說,我的成就取決於四個因素,首先是自我批評,然後是好奇心、專注和毅力。芒格給他做了一個註解,就是說,他說的自省就是不停地實驗和推翻他自己深愛的想法。
芒格還有一句話,我讀了這句話的時候,我就特別有感觸,那時候他85歲,他就說,我每天都在等待麻煩的到來。
為什麼呢?
因為只有麻煩來了,我才知道我應該去做什麼,我才能夠找到我身上的問題。
這是多有哲理的話。自省就是改變自己,克服人性的弱點,你知道嗎,這是很痛苦的一件事。
它是一種生理現象。因為我們的大腦皮層裡面,有一塊區域像盾牌一樣。別人說你不行,我們的怒火馬上就起來了。因為你天生有一種面對外面攻擊的防禦機制。
我現在碰到痛苦的時候,我總是給自己說一句話,機會來了。這是真心的。
我現在很希望有讓我痛苦,有讓我覺得麻煩的事,你就知道其實你有問題沒有改,你就知道應該怎麼去做更好的變化。
我相信每個人都會有痛苦,其實這就是機會。老天給你痛苦,他就是化裝的禮物。他就告訴你,你要改了,你要變了。所以每當碰到很痛苦的時候,包括談戀愛,你一定要告訴自己,機會來了。
第三個就是長期,也就是複利思維。
長期很有意思,我們在時間面前都很渺小,人總是高估短期,忽略長期。
有句話叫,人生是由無數的選擇構成的。這句話沒錯,對不對?但我們通常不知道怎麼選。
其實有一個辦法,當你覺得不好選擇的時候,你就用時間的標尺去度量。
比如說,如果我用一年的時間發現ABC都OK,你把時間的標尺加到三年,不行再加到五年,十年,你總會找到最終的這個答案。
214年的統計資料證明關於長期思維,我有三點感悟。
第一,長期思維本質上就是以時間為標誌,過濾掉絕大部分似是而非的思維方式。只要時間足夠長,選擇項幾乎是唯一的。
這個思考方式,就是直擊事物的本質,追求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執行規律。從事物本質出發做的選擇,客觀上其實是增加確定性。這在投資中間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長期思維其實是,追求確定性基礎上的長期複利。
我們經常會說,我們有目標。但大家知道嗎,很多時候我們對目標的設定其實是似是而非的。
有一個東西可以檢驗,如果你覺得你這個目標很準確,你一定要問自己,20年後我的目標是這個,我能不能知道,為了20年後達到這個目標,我今天應該怎麼做。
你如果不知道今天應該怎麼做,那你這個目標就是虛的。我們小朋友說,我要做科學家,我要做飛行員,但他不知道怎麼才能做飛行員。所以那個目標就是虛的。
長期的思維,就是你應該從未來回溯到現在,你知道怎麼構建長期競爭力。
同時,如果你這個事確定,那你就在長期的軌道上不斷地去積累,堅持去做,傻傻的去做,直到成功。
第三,其實已經到了今天要講的最核心的一個觀點,長期思維的基石,就是可積累性。
在很多領域,很多職業,是沒有複利的,沒法長期的。長期思維的基石就是可積累性,你要有明顯的積累效應,要有很清晰的成長軌道。
如果這個過程中間,比如說,從現在開始,到20年30年以後,永遠都是簡單的重複,沒有1到N的這種關聯跟依賴關係,你發現,20年後我們還是這樣,我們沒有變化。
我經常跟客戶去交流一個話題,這是美國一個學者的研究,他把1801年到2014年,214年間,美國的股票和名義GDP這些指標,包括黃金、貨幣增長資料放在一塊。
這是我看到的,所有可以相對準確地描述長期複利的最大的時間,214年。
1801年,如果你有一塊美金,拿到今天,你大概剩下五分錢。為什麼?因為有1.4%的通貨膨脹,每年給你減掉1.4%。
如果你拿黃金,那可以,現在是三美元。
但如果你拿的是股票,你現在應該是103萬,一塊美元變成了103萬。
這個103萬,對應的214年的複合增長率是6.7%。其實GDP也就5.0%,因為有通脹,1.4%的通脹。也就是說,我們持有股票的複合的增長率是高於名義GDP。
我是交大基金會的理事,有一次開會我就說,放眼時間長一點,200年後,人類最大的財富主體是什麼?一定是大學基金會。
為什麼?因為大學的可預期時間是最長的,對吧?
比如說,我們不能預期蘋果再活200年,我們不能預期伯克希爾哈撒韋再活200年,我們不能預期美國會再維持200年的繁榮。
各位,我給大家算筆賬。以交大基金會為例,交大過去十年的投資回報大概是11%,複合,非常高。如果200年間按6.7%的增長,是多少呢?各位算得出來嗎?
103萬倍,就按照100萬算,我算了是1500萬億人民幣。
如果是哈佛的基金會,300億美元,再乘以一百萬倍是多少?我算不出來。
我這次寒假去英國,看到400多年曆史的中學,我覺得就是一種非常巨大的力量。400多年曆史阿,突然覺得,這就是長期的力量。
但是,問題來了,有好多職業跟行業是沒有可積累性的。如果你掉入了沒有可積累性的產業和職業的道路上,你其實是很痛苦的。
優秀企業的生存土壤:可積累性不管是我們的人生還是企業,你要獲得長期的增長,其實要有一個重要的基石,就是可積累性。
有人總結了30條人生經驗。中間有一個經驗就是,所有選擇做老師和做醫生的,人生幸福感是非常強的。
我就在想,為什麼做老師跟做醫生的人幸福感會那麼強?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可積累性。
老師的產品是教學,提供課程和思維。客戶是學生,和學生的家庭。從產品到客戶其實都是可積累的。
因為知識本身,包括智慧本身它都是可積累的。老師講課當然是越講越好的,他和學生之間的這種互動也是越來越強的。
然後還有一點,大家看,如果你是去做工程師,到了45歲年齡,基本上你就會很吃力了。
你看你上有老下有小,你面對的競爭對手都是剛畢業的小夥子,小姑娘,經常可以熬夜,通宵達旦。你怎麼去跟人家競爭?
但是如果是45歲的老師跟醫生,你會發現,那是精華的年齡。
為什麼?因為知識和智慧的積累根本不受時間的約束,它叫越老越值錢。
比如說律師,他的幸福感就不太強。為什麼?芒格的父親就是個律師,芒格說他的父親有兩個很好的朋友,一個朋友做事很有條理,品德也很高尚,但就是沒有業務給他父親做,因為他沒有什麼官司。
還一個朋友,做事反正亂七八糟的,一堆事情給他父親做,都是讓他父親打官司的。
所以你發現,律師相連線的是什麼?要麼你有問題,要麼你的對手有問題。所以,其實不同的職業,它的可積累性是不同的。
我現在就一直在想,我小孩將來做什麼職業。當然,他選擇他自己做主。
四維度評估企業我們去看一個行業,看一個產業,我覺得有四個維度去總結它的可積累性。
第一個維度就是客戶,客戶本身要可積累。
有兩個特點,第一個,重複性。
如果不是重複使用,其實沒有什麼可積累性。比如說裝修房子,一輩子可能就裝修兩次頂多了,你發現沒有什麼可積累性。每天都要吃喝拉撒,那個東西有可積累性。
第二個叫記憶效應。比如說我喜歡吃辣,幾天不吃辣的,我就會覺得還是要去吃一頓。抽菸、喝酒,其實都有記憶效應。
第二個,產品的積累,第一點叫迭代緩慢,第二點叫路徑依賴。
這個也很有意思。你發現那些技術變化快的產品,很難有可積累性。
它的變化太大,因為你不知道什麼時候一項技術出來就把你替代了。所以,為什麼巴菲特他不願意投技術公司,原因在這個地方。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
你知道技術是什麼?所有的新技術都是老技術的組合,而且技術是有遞迴的。
比如說,一個產品做出來,它有很多技術的元素,最底層的就是材料,然後中間一層疊一層,每一層都是排列組合。
如果你的層次越多,說明變化的可能性越大。在這個時候其實是很難找到可積累的,因為你不知道哪天就被別人幹掉了。
我經常舉個例子,比如說,我們生活之間有兩個東西是不怎麼變的,一個就是茅臺酒,當然別的酒也都一樣。
你說過去50年茅臺酒有變化嗎?沒有變化。
調味品。海天醬油,你說過去幾十年有變化嗎?沒有變化,真的沒有變化。
你說技術進步對它有什麼影響嗎?可能包裝換一換,防偽標籤換一換,裝酒的瓶子可能都沒變。
它的新產品是什麼?年份酒,生肖酒,那不都是老產品的基礎上弄出來的嗎?這個叫積累。
第三個維度,組織管理。
你產品也好,客戶也好,都有可積累性,結果你這個組織渙散了。所以我覺得一個能夠持續很長時間的組織結構,一般會有兩種,第一種叫開放體系。
任正非一直講的,要對抗熵增。任何一個機構,只要你不開放,最終就會變成懶散和沒有戰鬥力的團隊。
為什麼?因為人性就喜歡這樣,最好不要打卡,半天班也不要上,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人都是這樣。
第二種,就是延遲滿足。
延遲滿足為什麼重要?大家看到有一些公司上市以後,董祕辭職了,副總辭職了,因為辭完職才可以拋股票。股票拋掉以後,你發現他幾輩子都花不完,他就沒有戰鬥力了。
在延遲滿足上面有一個心理學的實驗很有意思。有小孩子在一個房間,桌上有10顆糖。告訴孩子們,你在這裡面待一個小時,你1小時不吃糖,出來以後我給你20顆。絕大部分孩子一定是吃10顆糖,而不是忍受一小時出來吃20顆糖。
但是,心理學家追蹤這些孩子的成長,就發現,能忍耐一小時延遲滿足的孩子,他們後面的事業跟家庭會更好。
延遲滿足在企業有兩個很好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就是亞馬遜。
亞馬遜的延遲滿足,是股東對利潤的追求可以延遲滿足。它總是提前投入,它有一個非常清晰的遠期目標,它總是為了這個目標去前期去投很多的錢,導致它當期的利潤總是出不來,連續虧損。
但它的自由現金流是非常好的,所以沒有人會相信亞馬遜會倒閉。雖然他沒有利潤,那就是股東層面上對利潤的追求被延遲滿足。
第二個就是華為。
華為不上市。華為所有的員工的收入其實是來自三部分,工資、獎金、分紅。幾萬人其實是一直跟著任正非在往前跑,跑了30年。
所以,我覺得延遲滿足是一個保持長期競爭力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
在我們投資行業更加如此。你如果今年能拿5000萬獎金,你想想看,可能50%以上的人就覺得我應該找個新的生活方式。
所有跌價的產品最終結果就是死亡最後一個維度:價格,我覺得這個是可積累性的產業中非常重要的一點。
為什麼價格重要?
過去36年,美國的CPI平均是2.7%,但是有眾多消費品的價格是跑贏CPI的。
跑得最快的,是菸草。過去36年的價格複合增長率是7.2%。
大家去美國,你發現很少有人抽菸,抽菸的人越來越少。但美國有個很牛的菸草公司,大牛股,菲利普·莫里斯。為什麼?因為每年菸草在提價,每年7.2%的價格增長。
第二快,是學費。
學費大概是5點幾複合增長,每年的學費漲5點幾百分點。還有課本、醫療服務、醫療用品、房租等。
但也有很多是跑輸CPI的,最慘的就是這些,家用電器、傢俱、文化娛樂、IT,都是負的,每年可能-7%。
所以,如果你是做這個產業的,你想想當CEO得有多難。每年產品要跌7%的價格,我怎麼實現公司的增長?所以價格很重要。
我個人總結了一句話,所有跌價的產品(管制除外),最終的結果就是死亡。
只要你這個價格在跌,它的命運就是死亡,一定會有新產品替代它。
有一次,有家公司CEO跟我聊,他說不對啊,他是做光伏行業的,你看光伏產品成本不斷下降,隆基股份不是大牛股嗎。我說,你有沒有發現,它那些降價的產品都是新產品。
它為什麼能降價?是因為它能夠用新的技術,讓它成本更低的新產品替代老產品,老產品一律都死掉了。
你看巴菲特投的那些公司,你注意去看。他的產品價格基本上都是跑贏CPI的,喜詩糖果,每年聖誕節都漲價。金融服務,哪有跌價的?沒有。
大家說,這都是技術含量很高的公司,它為什麼能夠實現產品的積累。
還有一個,過去20年,美國的前十大製藥公司基本上沒有變化,醫藥也是技術研發費用很高行業。為什麼沒變化?你這個結論總結的是不是有問題嗎?
關於技術變化的結論我認為是對。但其實企業家很聰明,如果你是處在一個技術變化很大的一個行業,企業家一定要想方設法,用一種商業模式,把不斷變化的技術包容在你的模式裡面。
為什麼過去20年,美國的醫藥公司沒有變化,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醫藥公司有一個很重要的能力,就是把藥品做好以後提供給他的客戶,他要做很多從產品到客戶的工作。
同時你發現,醫藥公司有很多併購,他就是把技術迭代產生的東西不斷地塞在它的盈利模式裡面,所以它這個模式能夠包容你的變化。
亞馬遜、Facebook,包括微軟,都是這樣。它用一種模式把你的技術包容在裡面,所以你技術的變化沒有關係。
憑什麼海天味業能有高估值關於可積累性的延伸思考,有四點,第一點叫,永續增長和估值,做投資,這個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
第二個就是併購。
第三個就是怎麼把企業扭轉過來。
第四個是國家競爭力。
先講第一個,可積累性強的公司,往往擁有更高的估值。
比如說,我們看海天味業,21倍的PB,明顯就是高過很多公司,茅臺大概有13倍的PB。美國市場中估值高的,有星巴克,當然它是輕資產公司。恆瑞醫藥大概17倍PB。
為什麼這些公司有這麼高的估值?這中間就有一個叫永續增長率的問題。
估值的模型中間,有一塊是對它永續增長率的設定。如果你這個產業沒有可積累性,包括你產品的價格,跑不贏CPI,投資者永遠不會給你很高的永續增長率。
大部分公司都應該是0。
但為什麼有一些公司可以給到5%,這是個天文數字,對它的估值影響非常大。
我個人覺得,就是它的積累性。因為投資者覺得,你在這塊土地上,你是可以一直滾雪球的,你可以保持你的永續增長,所以會有很高的估值。
第二個,併購。
全球的併購歷史上,基本上成功率只有25%,也就是說有70%以上的併購都是失敗的。
但你們去研究一下那25%的併購,絕大部分都是在可積累性很強的領域。也就是說,我們如果要做一些併購,其實對它可積累性的研究,包括產品、客戶、組織跟價格的研究很重要。
第三個,改變一家公司,很難。但是如果有可積累性,是OK的。
第四個就是國家競爭力。去看北歐一些國家,有很多產業可積累性是很強的。
比如說丹麥的農業、畜牧業、基礎化學,在全球化殘酷的競爭中間,它依然活得很瀟灑。這些產業大部分是低增長率、高附加值。它的可積累性是很強的,它的牛奶出來,比你經過巴氏消毒的牛奶還要好。
日本也是,日本失落的20年之間,有很多行業和公司獲得了很快的增長,基本上都是可積累性很強的。
任正非說,日本是全球材料工業最好的國家。材料工業是典型的可積累性的。我們投過材料就知道,很多東西不是說技術能夠形成的,很多都是know how。它需要時間,沒有時間他就出不來。
企業成長之道大家去看一個企業,如果它能夠獲得長期的成長。我告訴各位,絕對不是一招鮮,絕對不是妙手製勝,一定是結構性的原因。
它有很多因素,構成了它的全面競爭優勢的結構。只要這個結構不被破壞,它應該都能在這種競爭環境取得成功。
巴菲特有一句話,他說資產配置的首要目標,是部分或者全部購買具有良好管理和持久經濟特徵的企業。
各位注意它的持久經濟特徵,我覺得這是非常好的一個表達。我的理解,就是可積累性加護城河加良好的管理。大家更多的就是去看企業的護城河,企業的管理團隊,但很少看可積累性。
我的理解是,可積累性對於這些企業的重要性就像空氣,你沒有它,你肯定是不行的。但你有了它,你也不見得很卓越。
也就是說,可積累性是卓越企業的一個基石,沒有他,企業不可能長期能維持好的競爭力。
可積累性是行業的特點,護城河是公司的特點。
巴菲特還有一句話很有意思,他說,他看管理者,就看他每天在做什麼。你是不是每天都在做加深加寬它護城河的事情。
比如說,你錢投到哪去了,你的人投到哪去了?如果你在加深和加寬護城河,你的利潤可以不增長,我可以忍受,因為我覺得你遲早會增長。
但如果,你管理者乾的活是削弱這個的,你利潤增長的再多,我也不投你。因為你沒有未來。
所以,我覺得這就是我們長期致勝的結果。首先是可積累性,其次是護城河,最後是良好的管理。
可持續的東西都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你得到的東西在別人看來,在所有其他人看,都是你應得的東西,這就可持續了。大家都想做可持續的東西,就是別人看來那就是你應該得的,我是得不到的。
你知道嗎,為什麼有些人會招人嫉妒恨呢?是因為很多人覺得,為什麼你得到了我得不到,我也應該得到。
為什麼有人不招人家嫉妒恨呢?因為別人覺得那就是你該得!你付出的努力比我多,沒有人對任正非羨慕嫉妒恨。有嗎?我覺得沒有。這個路徑讓你去做,你做不出來的。你該得的,所以叫可持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