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木同
( 本文共1583字,閱讀大約需5min )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315國際消費者維權日,而“揭秘電商直播帶貨亂像”果然也不負眾望地又雙叒叕登上了熱搜,在已經過去的2020年裡,直播帶貨的負面訊息就曾多次出現在熱搜榜上。
01易碎的“萬億市場”
由於疫情的爆發導致了直播帶貨的火爆,直播帶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線下消費的不足,起到了擴內需、促消費的作用,也成為了新的經濟業態增長點。
2020年,直播電商整體規模直逼萬億大關。畢馬威聯合阿里研究院此前釋出的資料顯示,預計2021年直播電商整體規模將接近2萬億元。與此同時,直播電商方興未艾,擁有良好的發展勢頭。國盛證券預計,直播電商GMV爆發性極強,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可達6萬億元。
瘋狂的吹捧下也導致了直播帶貨被過度估量和依賴,變相打造成了匹敵萬物的“萬金油”,彷彿是拯救各行各業的“靈丹妙藥”。
而這場繁華的萬億級市場,實則早已搖搖欲墜。
2020年,網購訴求快速增長、相繼的投訴也不斷增多。其中投訴熱點主要集中在直播帶貨、生鮮食品和網上訂餐。
直播帶貨野蠻生長引發的一系列亂象問題層出不窮,2021年2月20日,最高檢相關負責人指出,網紅代言、直播帶貨等線上經濟持續火爆,但行業良莠不齊、缺乏監管等亂像引起不少消費者吐槽。
而頭部主播集中的趨勢也十分明顯,其中2.2%的頭部主播就獨吞了近八成帶貨份額。強者越強的馬太效應已經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很多店家嘗試自播卻阻礙重重。
“主播有流量、粉絲,而這些是剛進入電商直播的商家所不具備的,話語權自然就傾向主播。很多商家是為了直播而直播,做一個死一個,這不是主播的問題,而是商家自己去踩坑的問題。商家應該把精力放在如何將供應鏈做好,或者把銷售底盤做好。”業內人士張三丰舉例稱。
但一味將線上銷售寄託於主播身上也往往事與願違,不少商家哭喊血本無歸,經第一財經記者梳理發現,造成主播和商家之間“扯皮”的關鍵在於出場費、坑位費過高,而實際的銷量未達商家預期。如果商家把表面GMV(成交金額)跟實際到賬金額進行比較,兩者的差異率50%-70%。這場虛假繁榮的泡沫下早已滿是陰影。
02平臺為虎作倀
此次,第一財經315特輯中揭露電商平臺中的亂象:平臺對刷單現象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一位業內人士表示,MCN機構、主播跟商家籤的不是實際銷售額,而是表面GMV(成交金額)。
而為了滿足最終與商家簽訂的協議,不少不具備帶貨能力的明星、主播紛紛跑去刷單。而刷單即使退單對平臺也不會造成影響,反而能夠做大量的資金流水,這是平臺是樂見其成的,所以很多平臺面對主播刷單的行為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
而品牌和商家作為真正的受害者卻苦刷單久矣。即使該問題一再被指出,抨擊,但其成效甚微。
據一位直播帶貨的業內人士告知,目前招“真人”刷單的現象依然存在,但因為監管過於嚴格,操作變得更謹慎了,“刷單報酬”等廣告依舊層出不窮。
北京雲嘉律師事務所律師、中國政法大學智慧財產權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趙佔領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採訪時表示,直播帶貨過程中的資料造假具有很大的隱蔽性,如果沒有人提供相關線索進行舉報,或者直播平臺不透過技術手段進行辨別,通常很難被發現。這也對有關部門監管與執法增加了難度。
行業的亂象需要平臺、商家一起規範,需要機構和主播加強自律,平臺不能對只看到自身利益 而選擇 " 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否則大機率會被反噬回來。商家也不能為了跟主播多合作而放任不切實際的資料,同時監管機構及時跟上。
作為一個新興的事物,它的產生與發展也必然伴隨著一些問題與亂象,而這條探索之路註定是血淚教訓和經驗築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