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前言:

IGBT技術不是有錢、燒錢就能夠實現突破的!

自2003年籌建團隊佈局IGBT領域研發,到2018年12月釋出IGBT4.0版技術,比亞迪用了13年的時間,紮紮實實地走完了IGBT技術從0到1的研發程序。

IGBT的英文全稱是InsulatedGate Bipolar Transistor,漢語翻譯過來就是“絕緣柵雙極型電晶體”。簡單地講,在一輛電動車中,IGBT直接控制驅動系統直、交流電的轉換,決定了車輛的扭矩和最大輸出功率等,可謂是一輛電動汽車的CPU。

從成本角度來看,在一輛純電動汽車中,電驅動系統、空調系統、高壓充電機等多個部件都需要用到IGBT。通常,IGBT的成本大概是一輛電動汽車整體生產成本的7-10%,是除了電池之外最貴的零部件所在。

IGBT業務單獨IPO,技術成熟,研發成本分攤

目前,國內能夠量產高壓大功率IGBT晶片且用於車輛生產的企業,只有兩家:中國中車(高鐵)和比亞迪。這其中,比亞迪更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IGBT完整產業鏈的車企:包括IGBT晶片設計和製造、模組設計和製造、大功率器件測試應用平臺、電源及電控等環節。

2018年,比亞迪宣佈成功地研發出半導體材料SiC(碳化矽)。負責IGBT研發的比亞迪第六事業部總經理陳剛曾自豪地表示,隨著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IGBT產品的量產、大批量供應,中國已經可以和歐洲、日本三分天下。

在2018年12月的寧波釋出會上,相較於當下市場上的主流產品,比亞迪全新的“IGBT4.0”技術在電動車電流輸出能力上高出了15%;同等工況下,綜合損耗降低了20%;溫度迴圈壽命提升了10倍以上。

以全新的比亞迪唐為例,僅綜合損耗一項便降低了20%,便意味著其百公里電耗將降低約3%。這對於電動車能源技術而言,無疑是一次巨大的進步。

對於比亞迪的成績,中國電器工業協會電力電子分會祕書長蔚紅旗表示,現在比亞迪在IGBT領域的成就不是說靠燒錢就能夠實現的,即使砸下100億下去,短時間內也很難做出來這樣一個成果。應該說,這既是對比亞迪自身研發成果的積極肯定,同時,也在側面反映出了比亞迪在IGBT專案上的鉅額支出。

舉一個例子,為突破IGBT技術,2008年,比亞迪斥資1.71億元收購寧波中緯,成立寧波比亞迪。而成立初期,寧波比亞迪連年出現虧損,一度不被看好。截至2018年12月,承擔IGBT研發製造的比亞迪第六事業部擁有2300多名員工,研發、生產等多個環節開支巨大。

而根據比亞迪第六事業部總經理陳剛披露的資訊,2019年年底比亞迪IGBT晶圓的產能將擴大到月產5萬片,如果一輛車用一片,相當於供應5萬輛車的產能。不過,僅2018年,全國銷售新能源汽車就達到了61.7萬輛,產能不足以覆蓋全國市場。

從技術角度、成本角度分析來看,應該說是技術上已經成熟。而未來,大規模的量產,以及新的晶片技術研發都需要資金的支援。比亞迪此時宣佈IGBT業務準備分拆獨立上市,不排除有準備擴大產能,籌集資金以備進一步研發的可能。

未來市場需求廣闊,IGBT業務或迎來快速發展

一份由全球領先的電子元器件分銷商富昌電子披露的資料可知:2018年,應用於新能源汽車的IGBT模組的交貨週期最長可達到52周,而正常情況下只需要8-12周。富昌電子預計,2018-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產量年複合增長率達30%,但同期車規級IGBT產量的年複合增長率僅為15.7%。

據此分析,IGBT未來的市場需求非常大,且處於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態。而從運轉週期上來看,成本要素之外,交貨週期長也已經成了制約IGBT業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長期以來,中國IGBT器件大量依靠海外進口,來自日本、歐美企業生產的IGBT器件佔到了國內總需求的90%。不過,由於海外IGBT器件的採購週期通常要長達數月,甚至是一年以上,不僅嚴重製約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的發展,而且關鍵技術掌握在海外企業手裡。

除此之外,根據2012釋出的國務院《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到2020年,中國純電動汽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生產能力要達到200萬輛次。這其中,電驅動系統、空調系統、高壓充電機等部件都會用到IGBT器件,需求量龐大。

援引東方財富披露的集邦諮詢報告,2018-2025年期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及相關產業帶動的IGBT市場規模共計超過1200億元。僅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所用IGBT市場規模將達到210億元;2018-2025年,中國新能源汽車所用IGBT累計新增市場規模超過900億元。

事實上,在電動汽車領域之外,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航天、高鐵等多個領域都會應用到IGBT器件。僅以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為例,均需要將其所發的直流電轉換為交流電。擔當這一轉換角色的恰是IGBT,而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太陽發電國。

目前,中國能源利用率仍然比較低。很長一段時間,國內總體能源利用率為33%左右,較發達國家低了10%。在節能工作方面對於技術的追求、運用非常迫切。

中信建投曾披露過一份研究報告,2017年,國內IGBT市場的規模約為121億元,佔到全球總需求的50%。不難看出,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國內IGBT需求非常大。而隨著IGBT籌劃IPO上市,以及最終上市融資,IGBT中國產化業務將迎來快速發展期。

一個很大的可能:赴港IPO上市

那麼,問題來了!比亞迪IGBT業務會去哪裡IPO上市?上市後資本市場的反應會怎樣?

比亞迪IGBT業務會去哪裡上市?目前來看,能夠滿足該業務單獨上市標準的資本市場只有國內科創板,以及港交所,甚至是赴美上市。

相比之下,鑑於港交所成熟的資本市場,以及比亞迪、比亞迪電子等均已經赴港上市多年,分拆獨立上市後的比亞迪IGBT業務最終選擇赴港上市的可能性非常大。

對於比亞迪IGBT業務上市後的市場反應,或可以從近兩年的評級機構研報中看出一二。

2018年12月12日,在比亞迪釋出IGBT4.0技術之後,民生證券釋出研究報告表示,新技術研發的成功將為後續系統效率優化開啟全新空間。此外,國內新能源車市場領先地位穩固,“市場基本盤+全產業鏈技術”將迎來全面競爭,看好企業未來發展。

中信證券也曾釋出公告表示,比亞迪也正在積極和其他新能源整車廠進行合作談判,計劃對開發新能源汽車核心技術並供應相應產品。而這將會為比亞迪電池業務、IGBT業務擴大市場,開啟更大的發展空間。

有意思的是,在與長安等車企合作過程中,比亞迪已經拿出自身的電池技術用作合作專案之一。隨著IGBT業務單獨上市,以及專案技術的逐漸成熟,未來的企業間合作中,比亞迪有可能將IGBT業務推出,作為與其他企業合作的專案之一。

結語:

從目前來看,比亞迪是國內唯一掌握新能源汽車“三電”核心技術的企業,同時也是國內僅有的能夠提供電動車實用IGBT部件的車企。對於企業自身而言,比亞迪目前已經站到了國內新能源汽車行業領軍者的地位。

不過,任何技術創新都還只是針對國內市場而言的。相較於海外市場先進的技術實力,國內的科技企業還有很大的距離,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對於比亞迪IGBT業務而言,IPO上市也只是邁出了第一步,未來技術創新還需要持續努力。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創業是一場狼性的修行,創業者需要像狼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