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王如晨/文

摘要

◎不止一個OB。

◎無關疫情的節奏。

◎技術維度與增長戰略。

支付寶旗下金融級分散式資料庫OceanBase(下稱OB)獨立,驗證了夸克三週前的判斷。

不過,它以螞蟻金服全資子公司(奧星貝斯)而非事業部形式獨立,且CEO孫權(胡曉明花名)親自兼任董事長,還是有些出乎意料。如此,OB與支付寶體系背後主體雖不同,就業務形態說,至少螞蟻體系內,已屬並立關係。

它傳遞了某種野心,尤其是螞蟻資料庫商業模式的成熟。你能從孫權透露的資訊裡感受到:未來3年,服務全球萬家企業客戶。

針對OB獨立,螞蟻官方說,體現了公司“科技”基因,也是未來重要的戰略方向。

不過,若將此事置入螞蟻整體戰略,固然反映了科技基因,其實也不過幾年來既定的戰略節奏,它並非一種突變。之所以備受關注,背後與長期監管壓力、公司戰略升級、疫情激發的數字化機遇以及潛在的估值策略深有關聯。

2017年以來,在複雜的環境中,螞蟻經歷了一場蛻變。通過技術創新、能力解耦以及開放戰略,它已大幅過濾監管壓力,開始步入結構轉換與基於技術驅動的全新增長週期。

不止一個奧星貝斯

是的,OB固然奪目,屬於支付寶十年磨一劍的科技碩果,不遜阿里雲智慧飛天系統的誕生,但在大的體系裡,它更像一個整體縮影。

事實上,除了資料庫,螞蟻在金融雲端計算、AI、區塊鏈等前沿技術領域,都有領先的能力。

以區塊鏈技術為例。智慧財產權媒體IPRdaily2017-2019年全球專利榜顯示,截至今年4月17日,阿里全球區塊鏈專利數累計2344件,覆蓋16國,遙遙領先同業,;2019年,支付寶全球公開專利申請量再佔榜首,達1505件,同樣覆蓋16國。

這裡說阿里全球區塊鏈專利數,其實基本來自支付寶螞蟻區塊鏈團隊。區塊鏈技術已成OB之外另一重核心競爭力,在共識機制、高併發交易處理、智慧合約、可信計算、隱私保護、跨鏈互動、安全機制等層面,均已獲得重大突破。

螞蟻是全球區塊鏈多項國際標準的主導方。比如已立項的IEEE供應鏈金融行業標準項“P2418.7 Standard for the Use of Blockchain In Supply Chain Finance”、ITU-T區塊鏈安全國際標準《Security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Ledger Technology》,幕後主體都是螞蟻。它們也都是首度由中國企業主導的區塊鏈關鍵國際標準;螞蟻推進行業標準更積極。CCSA區塊鏈溯源行業標準《基於區塊鏈技術的商品資訊追溯系統要求》,屬國內首個區塊鏈溯源行業標準。

你或許注意到一則資訊。不久前,螞蟻區塊鏈面向全球開放一項隱私保護技術,這是全球第一個硬體區塊鏈解決方案。去年4月開始,已在螞蟻區塊鏈平臺支援若干大型金融業務,實現隱私保護下的日均交易達上千萬。同時,這一方向的論文已被計算機領域國際頂會ACMSIGMOD’20接收,屬於中企區塊鏈原創技術於CCF國際A類學術會議上發表的第一篇獨立論文。

不要覺得螞蟻只擁有“專利”。

跟OB一樣,它的區塊鏈技術誕生在螞蟻乃至阿里整個生態體系,經歷過長週期、嚴苛、複雜的驗證與實踐。它的場景、高可用度,正是其他絕大部分同業缺乏的差異化優勢。

截至目前,螞蟻區塊鏈技術已落地50多個核心場景,能支援10億賬戶規模、每日10億交易量,具有實現每秒10萬筆跨鏈資訊處理的能力(PPS)。

去年雲棲大會上,孫權還公佈過更多優勢,比如加密演算法的加密和解密速度是業內普通演算法6倍,儲存成本可降低一半,小微貸款利用區塊鏈技術,螞蟻小微貸可實現310服務:3分鐘填寫,1秒鐘放貸、0人工干預。

疫情危機下也有出色的案例。供應鏈金融領域,與光大銀行的一項合作案就有看點。

螞蟻之前推出過“雙鏈通”平臺。光大是國內首批實現系統對接、完成合作的銀行。2019年雙方推出的“光信通”,屬該行對公網貸平臺對外開放的首個面向企業客戶融資的產品。

2020年3月,疫情最重時刻,企業融資艱難。而重慶市江津區重點白酒生產企業與供應商,通過“光信通”完成首筆線上融資辦理,及時解決了開工資金難題。

它的邏輯是,“雙鏈通”客戶通過光大完成身份認證、電子簽名,資料上鍊儲存,確保真實可溯源,然後光大聯動內外資料與徵信平臺,配套銀行賬戶與資金清分系統,實現無接觸受理、審批、放款流程,快速化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痛點,成為行業復工復產的 “及時雨”。

區塊鏈之外還有更多。更有助力銀行數字化轉型的技術服務。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螞蟻平臺級產品——金融級移動開發平臺mPaaS。

這是螞蟻基於支付寶、螞蟻財富、網商銀行等多個移動端沉澱的技術方案,具備金融級移動中臺支撐力,可提供APP全生命週期的一站式解決方案。

目前廣發/深圳農商銀行等都已引入。比如,廣發構建的新一代信用卡“發現精彩”App和手機銀行兩大App,解決了使用者體驗差、數字化運營能力弱等問題,大幅提升了APP開發和運營效能,其中“發現精彩”啟動時間降低近70%,同時具備強大的實時穩定監控能力,保證線上金融服務穩定流暢。

還有更多。孫權此前說,全球金融中心與金融應用高地,也都是技術中心與技術高地。所有金融都會被資料和技術驅動。而得益於五大”技數“能力即資料智慧、安全風控、區塊鏈、生物識別、隱私保護,螞蟻將提供完整、個性、一站式的解決方案。

無關疫情的節奏

即便沒有疫情,OB以及近來發布的諸多服務,也都在既定節奏中。

比如,4月,螞蟻推出了“開放聯盟鏈”,一個全民上鍊的時代來了。看上去很緊迫,其實,去年11月8日,世界區塊鏈大會烏鎮峰會上,螞蟻人士就宣佈,即日起,聯盟鏈開始公測,3個月後正式上線;去年11月23日,網易科技大會上,螞蟻區塊鏈首席解決方案架構師馬世韜再度確認訊息,並強調參與者將可低成本開發區塊鏈應用。

今年元旦,螞蟻官微公佈區塊鏈服務落地50個場景。到今年2月,“開放聯盟鏈”已積累上千客戶和開發者(活躍佔比超過10%),產品上已搭建數十個DApp(去中心化應用)。

OB走向獨立也是如此。你知道它去年冬天就完成了第一輪測試,大幅超越甲骨文。這動作不可能只是驗證,一定是為商業化、技術與品牌影響力做文章。等第二次測試結束,幾乎可以預判到這一單元的規模化開放了。

因為SaaS版釋出了。相比測試,我們更看重這個SaaS版的味道。它意味著,OB商業模式走向成熟,真實的價值絲毫不弱於兩次測試。測試更像確認、塑造全球資料庫技術領導者品牌形象。

也就是說,今年2-3月,螞蟻本就有一系列既定的動作,包括開放聯盟鏈上線等。這並非因疫情刺激而臨時做出的響應。今日看,甚至可以說,疫情影響了它的一些節奏。

不僅如此,若無疫情,4月份,新財年開啟月, 螞蟻本來還有一個更大規模的集中展示自身技術實力與企業品牌形象的舞臺:上海外灘大會。這屬於支付寶、螞蟻金服、阿里集團主辦的全球最高級別的金融科技大會,原本4月中旬揭幕,之後成為常設,永久落戶上海,成為助力上海金融科技中心建設的IP盛會。

顯然,疫情之下,它已遭遇延宕。

所以,此刻,螞蟻各個單元在技術、商業維度上密集發力,包括OB走向獨立,看似突然、緊迫,事實上本就在既定的節奏中。

只不過,疫情突襲,導致螞蟻一些動作只能“化整為零”地公佈。所以,最近幾個月,它的動作顯得極為密集。

你應該看到的增長戰略

為何說OB獨立涉及螞蟻增長策略?

這話題其實有些複雜。

你知道螞蟻誕生於2014年10月,由當年阿里小微金融服務集團整合成軍,初期描述的理念是,基於網際網路思維與技術,致力於造一個開放生態,與金融機構一起,共同為未來社會的金融提供支撐,專注於服務小微與普通消費者。

你應該能體會到它的技術支撐的平臺立場。不過,當年“網際網路金融”概念大興,傳統金融業變革緩慢,許多探索需要先行先試,沉澱技術,跑通模式,加上螞蟻有些牌照,有少數自營業務,無形中強化著金融維度。

當然,它一直在澄清。2015-2016年,井賢棟就多次強調,螞蟻業務體系,支付、理財、融資、保險、信用等只是水面上一小部分,真正支撐業務的是水面下的雲端計算、大資料和信用體系等底層平臺。未來,螞蟻的戰略就是開放底層平臺,與夥伴一起,開拓網際網路時代的金融新生態。

能體會到他描述的結構:螞蟻核心支撐體系在於技術維度。即便今日看,這描述也相當清晰的。

但那週期,傳統陣營缺乏對螞蟻們創新的包容。早期的支付寶,在銀行眼中是個破壞者。2013年餘額寶誕生後,經歷兩年密集攻訐,有人將支付寶描述成第二個“央行”,甚至建議取締。螞蟻誕生後,同樣也被貼上“麻煩者”標籤。

事實上,螞蟻業務實情尤其收入結構並非如此。來自投資人的資訊顯示,2015年,螞蟻營收64%來自支付連線,23%來自金融服務,14%來自技術服務;2016年,支付連線為65%,技術服務上升至17%,金融服務降為18%。

螞蟻一直在強化技術支撐體系,持續開放,提升技術服務佔比。今日許多技術,也就在這週期快速沉澱。包括OB,就是2016年下半年,完整滲透了支付寶體系關鍵場景,並於2017年獲得外部客戶。

2017年堪稱螞蟻全面開放元年。這年3月底,它高調宣佈轉型“科技金融”(Techfin),說未來只做tech,向金融機構開放技術與平臺,幫助它們做好fin。6月,螞蟻一站式理財平臺“螞蟻聚寶”升級為“螞蟻財富”, 啟動“財富號”開放平臺戰略。同時,螞蟻AI能力首度向金融機構開放。

堅守Tech與開放平臺戰略,本就是螞蟻與阿里集團尋常理念,但在監管氛圍裡,螞蟻只能高調渲染立場。記得井賢棟當天還承諾:第一,螞蟻開放不會走回頭路,只會更加開放。把相應技術能力打磨好,成熟一個開放一個;第二,對所有金融機構平等敞開。

無論如何,今日看,這都是螞蟻發展史上的關鍵一步。

2017年,螞蟻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大幅升至34%,支付連線佔比降至54%,金融服務佔比縮至11%。

即便如此,螞蟻也備受考驗。因為,中國隨後經歷一段金融整頓期,P2P爆雷多多,監管壓力甚重。2018年到2019年上半年,整個行業氣氛有點壓抑。因為,不管“金融科技”還是“科技金融”,在一些人那裡都是“金融”,都得接受統一監管。

2018年,螞蟻有輪鉅額融資,落實前迎來一波監管。這迫使它開始加速強化技術維度,同時衝刺更多非金融場景。這年,支付寶“始於支付,超越支付”的表達,折射出壓力與新思維,通過下沉,它快速完成線下滲透,不僅獲得小微企業認同,更成為淘系下沉拱衛。

2019年以來,螞蟻技術服務再度強化。截至目前,支付連結和技術服務收入佔比各為45%,剩餘10%來自金融雲、技術開放平臺、區塊鏈等2B硬技術收入。技術服務已成為螞蟻核心主業。它預計,3年後,這塊佔比將達2/3。

這就是幾年來螞蟻增長戰略的基本面。

既然屬於既定戰略,為何此刻如此渲染OB獨立與各種技術要素?

在我看來,這才跟疫情有關:它雖是一場危機,卻有強大、迅猛、不可逆的數字化重構力。短短兩個月,整個中國乃至全球的數字經濟服務形態,所調動的資源、產生的協同前所未有。

你應該看到,阿里抗疫,幾乎傾注了整個經濟體所有要素。其中,整個經濟體幾乎所有關鍵產品,都有支付寶與螞蟻的深度參與。除了移動支付,幾乎所有服務閉環,包括供應鏈、身份識別、人口流動,都有支付寶的連結與螞蟻信用體系支撐。

過去我們說,支付寶是一個商業信任系統,今日螞蟻更是。基於技術與資料建構的信任體系,彌合了社會分裂,在大流行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這是很罕見的一幕。

疫期如此,疫後重建、行業復工復產更是如此。過去三個月,從底層技術到資料,到入口端支付、信貸、信用等,螞蟻全部會通。其中區塊鏈也開始更大的作用。你應該注意到,不僅孫權渲染,逍遙子強調,連退休的馬雲都持續暗示。前幾天,他去安徽兌現與天使們的火鍋之約,隨後與安徽官方的溝通裡,就有區塊鏈的潛在合作。

多年來,儘管支付寶、螞蟻、阿里集團經歷過重大挑戰,也設計出雙11這種相容商業盛典、極端技術壓測、社會廣泛協同的場景,但沒有一種能與疫情場景匹敵。疫情一定會得以控制,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生產方式,不可能回到從前。疫情是一場深刻的教育,它對整個社會層面的數字化重構,所產生的影響,十分深遠。

這裡有例子。疫情期,你知道有許多企業倒閉。但你可能沒注意,超過800家銀行網點關門謝客。疫情恐怕也很難完全重回過去物理網點的服務模式,因為趨勢只會加重。它們一定會關注數字化與智慧化升級。

這對本就擅長捕捉巨集觀趨勢的阿里集團來說,可能是發展史上很難再碰到的機遇。它之前確立的經濟體範疇與商業作業系統,到了全面落地時刻。

於螞蟻來說,同樣如此。疫情爆發至4月底,螞蟻移動銀行技術產品與雲端計算客戶數增長175%,合作諮詢量增加400%。資料背後反映了傳統陣營的關鍵變化。

當然螞蟻自身也受到很多衝擊,它也需要積極出擊,應對挑戰,驅動增長。3月,孫權強調,支付寶將成為服務業數字化開放平臺;5月支付寶改版,滲透各種民生數字化服務……

而開放聯盟鏈上線、OB獨立等等,何嘗不是業務增長戰略?前者吻合著疫期與疫後重建、復工的連結與信任體系,後者有利於爭奪被啟用的各種中小企業資料庫市場,尤其是可以藉助“去IOE化”、大國博弈之下的本地中中國產自研產品的採購機會。

去年雲棲大會上,孫權談區塊鏈時說,網際網路前半場主要在消費網際網路,面對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網際網路到來,如何建立企業之間的共識,區塊鏈將發揮巨大作用,對未來三年、五年商業經濟影響非常大,“有非常大的想象空間”。

看似談技術,其實是在談商業,談增長。放在整個阿里系20週年節點上,螞蟻的動向,其實也是內需、技術、國際化,吻合著集團三大戰略。

若結合業務形態與協同趨勢,其實更是整個組織的升級。OB獨立為子公司,跟獨立成普通業務部門不一樣,它與支付寶等單元之間,會有“兄弟登山、各自努力”的綜合成長效應。你也可以視為一種更充分的扁平化架構。接下來,我們認為,類似的獨立還會出現。

這也是孫權擔任CEO後螞蟻發生的顯著變化。在逍遙子眼中,這是一個特別擅長將技術轉化為商業的“一號位”。面對一個不確定性週期,他正率領團隊通過技術創新、平臺創新,組織機制創新,快速引爆市場。這事關螞蟻新財年乃至未來多年的全新增長戰略。

最後,照樣補充一個角度,那就是螞蟻潛在的故事與估值策略。

強調技術創新與科技基因,也是進一步確立2B與新基建敘事。圍繞它,新增長戰略更具想象空間。

當然,缺乏翔實資料,無法作出任何估值判斷。之前螞蟻估值傳聞已達1500億美元。隨後一年多,行業氛圍壓抑,部分科技獨角獸估值大幅縮水甚至淪落。螞蟻亦經歷調整,包括與集團之間的關係。

不過,目前,金融科技維度,它依然是無可爭議的龍頭。只是,外部環境仍很複雜,而且政策面並未明朗,是否仍有明確的IPO預期,較難判斷。老實說,幾年來,這公司身上的負重實在太多了。我個人的看法是,它也在持續評估本地資本市場。這個過程裡,它的2B業務會進一步成長。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到底在做什麼?出賣華為!現在又為華為奔走求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