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AI視覺第一股,勝算幾何?

風品:鄧亮 沈禾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3月12日,放棄赴港IPO的曠視科技,正式闖關科創板。

A面是“學神”創業、CV巨頭、技術龍頭等價值牌面,B面是虧損魔咒、財務謎團、隱私安全等質疑圍城。

A股IPO“倒春寒”、矛盾人設中,曠視科技能如願以償嗎?

01

130億虧損背後

LAOCAI

眾所周知,曠視科技、商湯科技、雲從科技、依圖科技合稱“AI四小龍”。扎堆熱門視覺賽道、又是獨角獸身姿,可以說一路走來都是資本寵兒。

只是,IPO表現卻差強人意。

至今,商湯科技未披露上市計劃。而3月11日,依圖科技中止科創板上市流程,距離其遞交招股書僅四個月。3月8日,雲從科技首遭問詢,問題涉及虧損、毛利率、股權等29個問題。2月18日,雲知聲也撤回了IPO申請檔案。

一月之間,兩隻獨角獸IPO急剎車,市場不乏看空之意。

關鍵時點,曠視科技的逆勢闖關,可謂提振賽道士氣,引發“AI視覺第一股”的強關注。

勇氣可嘉,但能否實現夙願、是否二次折戟,最終還要硬實力說話。

公開資訊顯示,曠視科技成立於2011年,為行業領先的人工智慧產品和解決方案公司,主攻計算機視覺,服務數十萬開發者、超3000家行業客戶。企查查資料顯示,截止IPO前,曠視已完成7輪融資,融資總額接近13億美元。

龍頭光環無需累言,但依然難逃行業虧損魔咒。

招股書披露,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度,公司歸屬於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分別為-7.75億元、-28億元、-66.39億元、-28.46億元。

不足四年虧損約130億元,燒錢度可見一斑。

從行業看,高投入、高虧損也是一個代表問題。如雲從科技,2017年到2020年上半年間,虧損23億元;依圖科技截至2020年6月末,累計虧損超72億元。9月末,飈增至142.50億元。

梳理原因,前期研發投入高,後期商業化落地難、轉化時間長,都是“大山”考量。

資料顯示,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曠視科技期間費用合計分別為4.02億元、12.1億元、16.52億元、13.49億元,佔各期營收比例分別為132.29%、141.65%、131.13%、188.29%。

其中,2017年-2019年間,研發投入增長超4倍,分別佔總收入的66.50%、70.94%及82.15%。截至2020年前三季,曠視科技研發投入超7億元。

招股書表示:“研發活動本身具有不確定性,且將開發成果投入商業使用可能將面臨實際困難。如果公司未來未能以高效、經濟的方式進行持續技術更新,併成功實現商業化落地,將對公司市場佔有率和盈利能力造成不利影響。”

“只有商業應用的成功,才能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後備動力。”曠視科技創始人印奇在寫給投資者的信中如是說。

客觀而言,對於商業化路徑規劃,曠視科技非常用心。

2017年、2018年、2019年及2020年前三季,曠視科技營收分別為3.04億元、8.54億元、12.60億元及7.16億元,最近三年年均複合增長率達104%。

BC並舉,高增之色,值得稱讚。

只是,發展壓力同樣不可小視。

然該業務毛利波動較大。2018年,曠視科技賣的是純軟體或服務,毛利率高達57%,2019年,曠視科技開始提供軟硬體一體的解決方案,相應毛利率降至25.78%。

同時,城市物聯網業務多是to G(政府),業務體量大,回款週期較長,導致曠視應收賬款水漲船高。2017年至2019年,曠視科技應收賬款佔當年營收比例分別為50.3%、74.7%、78.2%,呈增長趨勢。

存貨大增,也是煩惱。

報告期內,存貨佔總資產比例分別為2.2%、4.9%、7.7%及11.5%,佔比快速升高。

截至2020年9月末,曠視科技共計提應收賬款壞賬準備2.07億元、存貨跌價準備4992.37萬元,佔全部應收賬款餘額、全部存貨餘額的比例分別為21.3%、5.9%。

曠視科技表示,主要是為應對國際貿易環境變化,進行戰略性採購,使得2019年末及之後的存貨大增。

貿易環境之外,強大競品也是考量。

如傳統巨頭海康威視、大華股份,渠道力、品牌力都具有強勁優勢。目前,兩者均在深耕安防領域,大力推進智慧化戰略轉型與物聯網應用落地。權威調研機構Omdia報告顯示,海康連續8年蟬聯影片監控行業全球第一,擁有全球影片監控市場份額的24.1%。

相似考量,也出現在消費物聯網、供應鏈物聯網領域。

2015年,馬雲在德國電子展開幕式上刷臉買郵票,後臺系統即是由螞蟻金服和曠視科技Face++合作研發的。可以說,曠視科技有先發卡位優勢,2017年至2019年,營收從1.5億元增長至3.6億元,漲幅超140%。

但大市場也代表大競爭。除海康威等傳統巨頭,商湯科技、雲從科技等同輩AI新勢力外,還有以華為為代表的大型綜合廠商,實力同樣強勁。而終端智慧化浪潮下,小米等終端廠商握住生態流量入口,也在入局分羹。

勁敵環伺,突圍並不容易。

一個核心考量是,銷售費用率大幅提升。2017年曠視科技銷售費用率為24.14%,2020年前三季度為41.60%,高出行業平均水平不少。

綜合看來,曠視科技貴為行業獨角獸,產品仍在開發培育期,面對新老競品擠壓,要想加快商業化、扭轉虧損局面並不容易,對其綜合競爭力有較高要求。

02

財務資料疑團

LAOCAI

那麼,綜合實力如何呢?

深入看,兩版招股書個別關鍵資料的前後不一,讓其實力畫像籠上迷霧。

疑問一,消失的大客戶。

港招股書指出,2018年一家化名為“客戶B”的客戶貢獻了近1.44億元營收。

而科創板招股書中,螞蟻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廣東飛庫科技有限公司、“公司B”、浙江泰源科技有限公司等貢獻的收入基本為2500萬元的水平。

中國移動同時出現在2018、2019年曠視科技前5大客戶中,2018年貢獻收入3329.4萬元,2019年為8560萬元,總計不足1.2億元。

而2017年,中國移動並未進入曠視科技前5大客戶,其第5大客戶“公司D”貢獻營收總計850萬元。

此外,2019年,曠視科技向第一大客戶北京易華錄資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銷售了8,570.11萬元產品。

然易華錄2019年報披露的前5大重要供應商,金額從4.76億到4500萬,沒有一個能和曠視對上。

不過,有業內人士指出,存在因增值稅導致披露口徑不一致的可能性,因此曠視科技最有可能是供應商二。2019年4月以前,曠視科技適用的是16%的增值稅率,4月份以後,增值稅率下調13%。

問題在於,即使以全年16%的增值稅率計算,7036.17萬元對應的含稅採購額8161.9萬元也低於曠視科技提供的8570萬元。

疑問二,毛利率之差。

分業務看,港招股書顯示,2018年曠視科技“城市物聯網”貢獻營收10.57億元,毛利率64.8%,收入佔比74.1%;“供應鏈物聯網”貢獻營收9974萬元,毛利率24.6%。

科創板招股書顯示,同期“城市物聯網”僅貢獻收入5.43億元,毛利率57.1%,佔總收入比重63.56%;“供應鏈物聯網”期內貢獻收入4616萬元,毛利率僅12.85%,相比港版簡直腰斬。

疑問三,貨幣資金、應收賬款、存貨差別。

貨幣資金:港招股書披露,曠視科技2017年底為6.18億元、2018年底為18.74億元;科創板招股書則分別為6.16億元、18.72億元;

應收票據+應收款項:港招股書:曠視科技2017年底為1.55億元、2018年底為10.94億元;科創板招股書:分別為1.53元、6.44億元;

存貨:港招股書:2017年底3068.2萬元、2018年底1.19億元,科創板招股書:3068.1萬元、2.08億元。

誠然,港股與科創是兩個不同的上市市場,但公司基本面是不變的。關鍵財務資料變臉,是何原因?“出爾反爾”式衝科,勝算又有多大?

除了嚴謹性,融資也存考量。

截至2020年9月末,曠視科技持有貨幣資金13.85億元,持有交易性金融資產14.02億元,即現金、理財及其他投資類資產合計27.87億元。可見,其並不算缺錢。

招股書顯示,曠視科技計劃募資總額60.18億元。投向5類專案:22億元用於基礎研發中心建設、11.22億元用於AI視覺物聯網解決方案及產品開發與升級、5.8億元用於智慧機器人研發與升級建設、8.56億元用於感測器研究與設計、12.6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手握27.87億元“閒錢”,依然需補充12.6億元的流動資金。這波操作是否讓看不懂呢?補充依據是什麼?是否有圈錢之嫌?

03

隱私安全旋渦 僅是“躺槍”?

LAOCAI

客觀而言,作為新興產業先鋒,業務又BC端並舉,曠視科技確實需大量資金研發技術、培育業務。從上述幾項募資看,多用於業務升級、技術研發。彰顯一顆藉助上市做大做強之心,值得肯定。

只是,資金能否真正運用到位、能否有效查漏補缺、實際效果如何,值得觀察。

如上所文,往期看,曠視經過7輪融資,融資總額近13億美元。雖一路成長為AI視覺獨角獸,但一些敏感隱患點仍需警惕。

發現及放大世界的價值,但這並不包括隱私。

2019年9月,一張“MEGVII曠視”圖示的影片監控圖刷屏網路。

場景是學校教室,課堂行為資料明顯可見,例如“聽講6次”、“趴桌子0次”、“玩手機0次”、“睡覺0次”等。

隨即,“如何看待曠視科技新產品監視學生上課”等話題登上熱榜。

實際上,這也是Al業的一個痛點話題。智慧化、大資料化大潮下,帶來生活學習工作便利的同時,如何保護個人隱私,規範資訊展露,是從業者的一個靈魂問題。

對此,曠視科技表示,該課堂行為分析圖片為技術場景化概念演示,其教育領域的產品專注於保護孩子在校園的安全。曠視會堅持正當性、資料隱私保護等核心原則。

客觀而言,上述迴應,平息了不少質疑聲音,但也讓曠視隱私保護,進入輿論眼簾。

2020年2月,曠視科技被傳申請1億元“抗疫專用貸款”,用於開發戴口罩人臉識別相關的技術。

戴口罩也能人臉識別?訊息一出,再次引發擔憂質疑之聲。

曠視科技再次迴應,透過 AI 影象技術+遠端測溫,核心是為在大人流情況下遠端完成較準確的體溫測試,確保不影響大家返程效率的情況下,能做好測溫篩查,為疫情做好防控,並不涉及“口罩”人臉識別。

如果這次只是誤讀,虛驚一場。那麼,大佬李開復的“口誤”就是王炸了。

2020年9月12日,創新工場董事長李開復表示,曾在早期幫助曠視科技公司找了包括美圖和螞蟻金服等合作伙伴,讓他們拿到大量的人臉資料,並在隨後的摸索過程中找到幾個有價值的商業化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李開復曾是曠視科技的董事。2013年,曠視科技A輪融資也來自李開復的創新工場。

一石激起千層浪,網上輿論炸窩。曠視科技不得不再次緊急迴應,會堅持資料安全,不會過線。

螞蟻集團表示,其在與曠視科技合作事宜上從未與李開復有過接觸;從未提供任何人臉資料給曠視科技;使用者的隱私和資料安全是我們的底線;雙方過往合作僅限曠視科技授權其影象識別演算法能力給螞蟻單獨部署和使用,不涉及任何資料的共享和傳輸,目前雙方已無相關業務合作。

隨後,李開復道歉,表示系自己口誤。

但值注意的是,曠視科技招股書顯示,阿里巴巴和螞蟻集團均是曠視科技關聯方,且交易金額並不小。有媒體統計,僅2017年—2020年9月,曠視科技與“阿里系”的關聯交易已達1.33億元。2017年,螞蟻集團為其第三大客戶,交易金額2069.91萬元;2018年,螞蟻集團為第二大客戶,交易金額2566.62萬元。

孰是孰非,留給時間作答。

之所以公眾反應強烈,是因人臉資料買賣的“黑產”的確存在。2020年7月,新華視點報道人臉識別黑產:“人臉資料0.5元一份、修改軟體35元一套”。而剛剛過去的央視315晚會,企業商家攝像頭泛用、人臉識別濫用、大資料殺熟等問題,也是曝光焦點。

行業分析師李晨表示,AI智慧時代,我們的“臉”、我們的隱私到底有多安全?這對裝置服務提供者,尤其是一線龍頭而言,是發展問題,更是生存問題。

並非虛言。

政策上,多地已開始立法嚴控人臉識別,甚至拆除人臉識別裝置。2020年12月1日,天津市通過了《天津市社會信用條例》,明確禁止市場信用資訊提供單位採集自然人生物識別資訊。

2020年10月19號,我國首部《個人資訊保護法》(草案)顯示。公共場所安裝影象採集、個人身份識別裝置,應當為維護公共安全所需,遵守國家有關規定,並設定顯著的提示標識。收集的個人影象、身份特徵資訊只能用於維護公共安全的目的,不得公開或者向他人提供。。

聚焦曠視科技,是否也該有所思考。隱私安全無小事,幾次三番的誤會與澄清,真的僅是“躺槍”麼?作為人工智慧行業的領跑者、先進演算法、深入學習是其最大價值看點,而能否成功快速商業化,資料安全、隱私保護是重中之重。

一定意義上說,相比上述虧損、商業化、財務資料疑雲,這個問題更關鍵、更是大看點。

並非苛求。

從招股書披露內容看,曠視科技對使用者隱私、資料安全的重視程度似乎並不太高。

據媒體統計,“隱私”、“資料安全”在招股書中分別僅出現6次、10次。關乎成長性、穩健力的關鍵點,其闡述是否應更詳實些呢?更多披露些風控品控、保護完善措施呢?

曠視科技提醒,儘管其在不斷強化資訊系統的安全建設,但仍可能因為遭到惡意軟體、病毒、大規模駭客的攻擊,或由於員工的管理與處置不當等造成資訊洩露、損失,進而對其聲譽和業績造成不利影響。

換言之,“安全隱私”依然具有不確定性,也是曠視衝科的一道“坎兒”。

值得注意的是,曠視表示,其正在研發人工智慧安全與倫理研究中心專案,預算為200萬元。該專案將“建立一套相關的AI資料安全與隱私保護機制,有效解決資料安全和個人隱私問題”。

精進之心值得肯定,然200萬元投入,真會解決這個行業難題嗎?

04

撤單潮湧 “衝科”勝算幾何

LAOCAI

半國英才聚清華,清華一半英才在姚班。

姚班,全稱為“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實驗班”,名字源於主導老師姚期智,其是唯一一位拿到計算機領域最高獎項“圖靈獎”的中國人,姚班也堪稱中國最頂尖計算機人才的搖籃。

2011年10月,印奇、唐文斌、楊沐三位“姚班”牛人,聯合創立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印奇主攻視覺識別,唐文斌搞定影象搜尋,楊沐負責系統架構與資料探勘。

學神組合,加上藍海賽道,曠視科技一路乘風破浪,成為“AI四小龍”之一。無疑,清華學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創業答卷。

只是,面對上述問題,印奇、唐文斌、楊沐的IPO答卷如何、“AI視覺第一股”勝算幾何?

放眼行業,自2020年開始,AI企業掀起衝科潮。海天瑞聲、雲知聲、依圖科技、雲從科技、雲天勵飛等先後遞交招股書。

國海證券曾指出,預計2021年將是人工智慧企業IPO大年。理由是產業成熟度不斷提升,資本市場對人工智慧行業關注度有望提升。

然真實的2021年,顯然要骨感很多。

細觀雲知聲、依圖科技先後終止IPO,並非偶然。2021年1月29日,證監會出臺《首發企業現場檢查規定》,隨後抽中20家擬IPO企業現場檢查,目前已有16家撤回IPO申請材料。

截止目前,152家公司IPO的稽核狀態為終止,其中63家為主動撤回。“撤單潮”背後,是監管部門杜絕帶病衝關、提升IPO質量的明確訊號。

行業分析師於盛梅表示,現場檢查、現場督導,將常態化、制度化。一方面嚴把上市“入口關”,中介機構需盡職盡責,迫使問題企業知難而退;另一方面優質企業價值凸顯,良幣效應將使市場更加理性、價值投資逐漸成為主流。

顯然,提升上市企業質量、保護投資者利益,不是口號。

一切以核心實力說話!平庸者,失去收智商稅資格;優秀者,正在迎來價值春天。

那麼,曠視科技會是哪一類呢?

6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深化數字化產業平臺角色 居然之家未來五年擴張再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