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A股三大指數集體上漲,滬指、深成指、創業板指數漲幅都在1%及以上,個股漲多跌少,兩市成交額不到8000億元。
上週大盤一度反彈,但週五再次重挫。下跌的原因有二,一是美債收益率再創新高,給高估值權益資產持有者帶來心理衝擊。二是茅系列股票負反饋尚未結束,3月9日後儘管大跌告一段落,但隨後茅指數和創業板指數的反彈非常微弱,甚至算不上反彈,只是短線企穩。這種局面符合預期。
上週明確提出需高度注重安全邊際。因為核心資產漲了好幾年,怎麼能一個來月就修復完成重新啟動呢?必然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積蓄能量。
目前投資者情緒也趨向謹慎,熱基金明顯滯銷,基金面臨短期彈藥不足的狀態。近期老基贖回並不多,主要是跌得太快,投資者反應不過來。另外前兩年基金收益非常高,有盈利底子,同時牛市賺錢思維仍在。但如果後續螺旋式下跌,則負反饋會再度出現。核心資產絕大多數,今年都很難回到2月初的高點。
核心資產在一個月以來連續下跌,茅指數週K線五連陰,跌幅相當之大。但不要忘了年前的瘋狂拉昇也是非常罕見的。所謂盈虧同源,禍福相依。下面一個階段怎麼辦?採取什麼樣的策略,這是每個投資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首先目前的位置,核心資產肯定算不上是低迷或低估的狀態。只是在急跌後做空動能釋放告一段落,多空處於僵持均衡的狀態。易主席強調不要過度關注外部資訊,但如果美債繼續下跌,對部分投資者心理仍有影響。
國內方面,2月社融資料超預期但市場反應平淡,目前大家對三月資料非常關注,如果能繼續超預期則市場有望走強,如果資料不佳,同時PPI繼續回升,則意味著股市的有效流動性在降低,整體估值必然受壓。
目前的市場環境不禁讓人想去18年的情形,中美關係不佳、抱團股崩潰、流動性面臨收縮,宏觀經濟下半年動力將趨弱。所以有人擔心會出現18年那種持續慘跌。
但我認為這種看法過於悲觀,政策面反覆明確不會急轉彎,美國需求復甦後對美出口將保持良好態勢。而且今年業績層面將明顯提升,從歷史上看,在流動性下降,業績提升的年度歷史上看都沒有出現系統性下跌。
結構性機會和波段性機會都會呈現。所以今年需要謹慎理性,但也無需過度悲觀。在估值無法提升的條件下,尋找業績超預期的品種至關重要。如果自己沒有這個能力,不妨藉助優秀的基金經理,透過購買基金產品去完成。個人相對於機構而言操作更為靈活,但選股看基本面肯定不是機構的對手。
大盤將延續震盪調整,甚至會持續2-3個月,待無風險利率抬升等利空因素進一步釋放後,有望迎來中級反彈行情,對投資者而言是非常好的階段機會。
投資主線關注三條,一是受益國內海內外需求,中國供給份額提升的,如出口型製造業(化工)、先進製造(CXO、半導體、機械)、新能源車、光伏等;第二條是:流動性邊際收斂,利率上行中具有價格彈性及通脹屬性的順週期資產。如消費漲價品:白酒、乳製品、建材、醫療服務、金融(銀行、保險);第三是疫情有效控制後社交消費提升的品種,如航空物流和景區等。
本週的操作是繼續強調安全邊際,到合意點位介入分批佈局。思路是寧可錯過也不做錯,保護本金第一位。後面的行情大幅箱體震盪可能較大,對於穩健型投資者而言,超跌反彈策略較為有效,兌現時增加左側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