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陸陸續續接觸到不少打著工業網際網路標籤的創業公司,今年更是趁著新基建的風看投資機會看的倍兒帶勁,生怕錯過某個未來的巨無霸。我們之前寫過一些關於工業網際網路的科普文,大框架來說最核心的平臺系統涉及邊緣層、基礎層、平臺層、應用層,業務場景又分工廠內、工廠外,相對突出的標杆公司也出現了一些,而在經歷過最初的心跳加速後,總有點激動的過早的感覺。整體來說,無論是從技術還是創業成熟度來看,想在現階段押中工業網際網路中未來的老大似乎可能性極小。
從投資看,工業網際網路遠未到下重注的階段凡提工業網際網路就很難繞開GE的Predix,作為全球第一個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背靠全球頂級的製造業大佬,無論是從資金實力還是客戶資源,都足夠引人矚目,然而從2005年就開始給飛機裝感測器採集資料的它不到5年就失敗了。我們給工業網際網路畫了一個超大的藍圖:裝置間互聯、裝置和人互聯、裝置和產品互聯、上下游互聯,會有像現在的手機一樣無數的工業app在平臺上滿足B端消費者的各類需求。如果消費網際網路對工業網際網路的發展能有一定參考性,可以觀察到這樣搞一些現狀:
從硬體到軟體都會出現多輪世界級企業的更替
消費網際網路的興起依賴於移動終端的普及,而想必大多數人還沒有忘摩托羅拉、諾基亞、愛立信一統天下的日子,諾基亞2007年最輝煌時拿出了每秒賣出14部手機的業績。但從2008年開始,智慧機(安裝了作業系統的手機)讓故事就發生了猝不及防的變化,我們目前眾所周知的ios和安卓其實是多個作業系統競爭中的勝出者,蘋果、三星乃至各路中中國產機都是在此之後續崛起的,同時第一期的大佬退出了歷史舞臺。而無論從軟體出發還是從硬體出發,都是成立的,ios是直接依託於蘋果的硬體產品,安卓則是以軟體覆蓋了終端硬體,但從目前的格局來看,安卓的市佔率要明顯更高,ios則優劣勢都極為明顯。類似於目前市場上既有浪潮、東方國信等軟體企業入局,又有三一重工、海爾等製造業企業入局。做個大膽假設,也許最終的工業物聯平臺與這些企業都無關係。
創業格局不平衡:工業網際網路很熱,細分賽道卻很寡淡
前幾篇文章也有提到過,目前由大廠牽頭的一些平臺級專案不算少,甚至有更多的大廠開始參與進來,相應的工業app也開始不斷出現,根據相關資料顯示,重點工業網際網路平臺中,平均工業裝置連線數65萬臺,平均註冊使用者數50萬,平均工業APP數1950個,平均活躍開發者人數3800人,平均工業機理模型數830個。在政府規劃中,2020工業app的目標值更是達30w個。但不管建多少平臺,多少app,有人使用,有資料來源才是基礎。
創業可能性的思考
1. 相比於C端,B端對於資料安全性、隱私性,海量資料處理能力,資訊處理及時性等均更為看重,也就是說從技術實現上,工業APP和目前的消費APP是有難度差異的。
2. 平臺是基礎,資料是源頭,應用是核心。更強的資料採集能力,更全的工業裝置資料庫,大概會如同C端的流量一樣會是兵家必爭。但C端還是有一定區別的是,脫離需求的資料採集是資源浪費,C端流量講的是從資料中挖掘你的需求,但就工業場景而言,大多需求是具有極強行業屬性的,且資料採集難度更大,如果資料無法轉成價值,沒有企業主願意付費,銷售鏈條就很難建立。從市場推廣上,規模複製的難度較大,目前來看,相關創業公司大多處於挨個行業啃專案的狀態。
有創業專案的朋友來找我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