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文 | Jack

撐起中國網紅電商一面旗幟的如涵控股,今年以來諸事不順。先是上市當天破發,4個月後市值更是一度縮水超七成,股價好不容易有所回升近期卻遭到多家美國律所的集體訴訟,稱其招股書有作假嫌疑,要求進行調查並尋求索賠。這家紅極一時的網紅電商到底發生了什麼使其禍不單行?

網紅經濟的資本夢

本文的主角如涵是一家由網紅經濟催生並順利進入美國資本市場的創新公司。我們將時間退回到2014年,當有8年淘寶模特經歷的網紅張大奕碰見電商運營老手馮敏後,如涵網紅電商的雛形就開始萌芽了。

“你負責貌美如花,我負責養家餬口”,二人合作後,張大奕負責網店風格和網紅品牌的塑造,馮敏團隊則專職運營、供應鏈管理和物流。短短兩年間,張大奕憑藉著自己的超級IP,個人微博粉絲數從一開始的二十多萬瘋漲到1000萬,張大奕淘寶店的年銷售額更是突破3億元。

年營收3億元,都快邁過科創板的上市門檻了。兩人合計後,決定做第一個吃網紅電商上市這個大螃蟹的人。2016年8月,如涵登陸創業板,並獲得阿里的認購,成為“中國網紅電商第一股”,紅極一時。

不過,上市有幾年,市值並不見長,創業板的流動性與投資熱度並不能實現如涵的資本夢。

於是,如涵打起了美國資本市場的注意。2018年4月份,如涵從創業板上撤了下來,準備進軍美股市場。

講給美國投資人的創富故事

撤下創業板不到一年,如涵便向美國證交會遞交了IPO招股書,並於2019年4月順利登陸納斯達克。如涵這麼快登入美股,它給的美國投資人到底講了怎樣的的創富故事?

首先,它畫一個大餅,我們中國人多,電商的想象力值得期待。如涵在招股書上強調中國社交電商和內容電商從今年到 2022 年預計每年的年複合增長率在 35.5%左右。作為社交電商和內容電商的一部分,KOL 電商在 2017 年創造了 329 億元人民幣的銷售額。動輒幾百億的銷售額,聽上去誰能不動心?

其次,如涵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網紅孵化營銷MCN”,我們不止是KOL電商,還是一個有組織的KOL電商。招股書上顯示,截至2018年年末,如涵已簽約張大奕等113位網紅,全網粉絲數近1.5億,累計拉動22億GMV。古有撼動朝政穩定的梁山一百零八將,如涵有撬動1.5億的中國消費者的113位KOL。

最後,亮了亮自己創富肌肉。招股書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31日止的前9個月,公司實現營收8.56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4%,其中產品銷售業務實現營業收入7.56億元,佔比88.28%;服務業務實現營收1億元,佔比11.72%。

故事講得再好,如涵上市當天的股價還是破發了。2019年4月3日晚如涵正式登陸納斯達克,發行價為12.50美元,上市當天,如涵股價便大跌超 37%,收盤報 7.85 美元,開盤即破發。

原因何在了,筆者認為娛樂圈紀檢委王思聰的分析值得參考。

其一,如涵是虧損上市的。如涵2017財年、2018財年淨虧損分別為4014萬元、8995萬元,虧損幾乎翻了兩倍,但營收同比增長不到20%,虧損高於營收,何時盈利成了大問題。

其次,如何雖自稱自己是個有組織的KOL,不過其招股書顯示,2017財年到和2019財年的前三季度,如涵頂級KOL貢獻的GMV佔比分別為60.7%、65.2%、55.2%。而除去如涵排名前十的KOL,剩下103名簽約網紅9個月貢獻的GMV約6.7億元。算下來,平均每人每月貢獻的GMV約72萬元。這就說明,一個諾大的上市公司僅僅依賴著十個網紅,這怎麼讓人不擔心呢?

最後,既然有風險,如涵就得有可行的對策。如涵在快速培養自己的KOL。不過,招股書顯示,如涵旗下除了三大一線網紅張大奕、大金、管阿姨微博粉絲數分別為1075萬、407萬、238萬,其相應淘寶店鋪粉絲數分別為1009萬、326萬、71萬外,其餘簽下的大量網紅“潛力股”都籍籍無名。這一網紅孵化的模式並沒有在當時得到驗證。

果然,上市當天的股價破發並沒打住美國投資人對如涵的看弱,隨後,不到20天如涵的股價已經腰斬。4個月後,股價更是一度跌到3美元左右,跌幅超過七成。截至發稿前,如涵的股價為5.92美元,仍處於腰斬以下。

被激怒的美國投資人

或許是認為自己被如涵招股書中的創富故事“忽悠”,看著一路下跌的股價,美國投資人此時便涼透了心。近期,有媒體爆出在過去的一個月中,美國已有10多家律師事務所宣佈將代表如涵控股股東對其發起集體訴訟。

他們稱如涵就是個騙子,其招股書中的資訊就是圈錢的騙術,要求對其調查並進行賠償。而且美國投資人這會兒聘請了五家頂級的律所,其中Bernstein Liebhard LLP自1993年以來為其客戶挽回了超過35億美元的損失,並連續13次入選《美國法律期刊》的“原告熱門名單”。看來還是個打假專業戶。

這家律所指出,如涵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該公司網店的數量一直在增長,已從截至2017年3月31日的57家,增至截至2018年3月31日的86家。但是如涵控股在2019年6月13如涵釋出的財報卻披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如涵的網店數量實際上出現了下滑。如涵控股創始人、董事長馮敏在2019年6月13日透露:“截至2019年3月31日,公司的網店數量已降至56家,低於2018年3月31日的86家。”

今日,當事人如涵控股對此事做出了迴應稱,90%以上的在美上市中概公司,包括阿里巴巴、網易、萬達體育等等,都遭遇過美國一些小律所宣佈的所謂“調查”。這在美國是一種生意模式,很多律所打著所謂調查的旗號,實際上在歪曲事實,目的是想從上市公司獲取部分和解金,以此為生財之道。並稱目前公司的美國律師STB律所在幫公司處理這類事務,公司日常運營一切正常,不受任何影響。

不論這是否是美國小律所的覓財之道,還是美國投資人有預謀的一場反擊戰,顯然多家律所的集體訴訟對於如涵而言是一件麻煩事。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非洲市場基建情況概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