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去年5月,社交平臺上有人提問:疫情結束後,會有產生“911事件”後布蘭妮拍攝《Vogue》雜誌封面影響的人物出現嗎?那是2001年,美版《Vogue》選中了小甜甜布蘭妮,希望她的笑容為美國人民掃除陰霾。

幾個月後,王冰冰在B站走紅,有人回到這個問題下面,填上了王冰冰的名字。

“口紅效應”是人們熟悉的經濟學概念,可愛經濟學作為新興分支,其中有兩條與“口紅效應”非常接近:

第一,經濟大環境越是蕭條,可愛型的產品越是有逆勢增長的潛力。

第二,根據反差原理,越是古板的品牌,可愛經濟學的藥效越是驚人。

這兩條原理,可以用來解釋王冰冰們深受喜愛的原因。

最近,兩位有名的甜妹都遇到了一點麻煩。

《紐約時報》團隊製作的紀錄片《陷害布蘭妮》,揭露了“小甜甜”成名後遭遇的種種不幸,例如被潑髒水,被身體審視,被前夫傷害,被父親人身控制…超乎想象。另一位,最受中國人民喜愛的日本乒乓球選手福原愛也陷入離婚的輿論漩渦。

小甜甜巔峰時有多紅?有人打了個比方:你想象下當年“小燕子”在中國有多紅,布蘭妮剛出道的時候就在全球就有多紅。小甜甜布蘭妮被稱為“21世紀最後一位巨星”,她的專輯多次創下唱片銷售記錄,與邁克爾·傑克遜、麥當娜齊名。

1997年,16歲的布蘭妮推出首張單曲《愛的初告白》(《Baby one more time》)。很多人都看過那支經典MV,這位金髮碧眼的高中美少女梳兩根麻花辮,唱著情竇初開的歌詞,在校園各個角落留下青春洋溢的舞步,與校規為敵。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曾感謝布蘭妮為美國唱片經濟發展做出的貢獻,稱她為“美國夢女孩”。布蘭妮之前,唯一的“Miss American dream”是瑪麗蓮·夢露。小布什運氣不太好,上任當年就碰上 “911”,美國GDP斷崖式下跌。小甜甜就躺在他修整美國經濟的工具箱裡。

《福布斯》也為布蘭妮推出封面文章,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位“帶動全球經濟繁榮”的少女。主流觀點認為,她結束了成人抒情時代,將teen pop(面向十幾歲青少年的流行音樂)推向巔峰,影響深遠。

Teenpop潮流之下,2001年英國電視臺推出了選秀節目《流行偶像》,次年美國FOX廣播公司如法炮製了《美國偶像》,大獲成功。在中國,“綜藝鼻祖”湖南衛視嗅覺最靈敏,於2004年推出了內地首檔選秀節目《超級女聲》。

“酸酸甜甜就是我”女孩張含韻出現了。張含韻雖然唱功欠佳,但因為外形青春甜美,人氣無人能及。雖然最後只拿到季軍,但幸運地被蒙牛選中成為代言人。《酸酸甜甜就是我》是張含韻接到的第一份工作,是蒙牛酸酸乳的廣告歌曲。雖然所有人都認為,張含韻的氣質與“酸酸甜甜”極度契合,但她自己並不喜歡這首歌,因為歌詞太幼稚,哪怕她自己也只有15歲。

這個當時迫於無奈的選擇促成了雙贏。鋪天蓋地的酸酸乳廣告將張含韻的笑臉帶到每個人面前,自身銷售額也從之前的7億漲至25億,一度賣到斷貨。2005年,蒙牛銷售額首次突破100億大關。嚐到甜頭的蒙牛立馬拿下2005年超女冠名,與全國人民共同迎來那個被李宇春改變的夏天——永珍更新的大時代,破格女孩才能立在潮頭。

張含韻跟布蘭妮幾乎遭遇了相同的命運,後來沉寂了很長時間。除了酸酸甜甜,她還有一個標籤是“網暴第一人”。這個女孩說:我盡力說話不帶稚氣,讓他們覺得我是個大人,這樣他們能少欺負我一點。

直到15年後,張含韻憑藉《乘風破浪的姐姐》逆風翻盤,才重新被看到。網友們只是惋惜地表示,張含韻生錯了時代,原來當年的她就是現在的楊超越啊。2018年《創造營101》,楊超越出道,同樣出身草根,同為長相甜美、業務水平欠佳而國民度最高的第三名,二人被世界接待的方式卻大相徑庭。

《超級女聲》大火,離不開內地少男少女們在此之前已經接受過一輪流行文化的教育。2001年《流星花園》播出,製作人、後來被稱為“臺灣偶像劇之母”的柴智屏說,她的目標就是“年輕”:當時沒有給年輕人看的戲。在此之前,最受歡迎的影視劇是瓊瑤和金庸。

《流星花園》 獲第36屆金鐘獎最佳導演獎,是偶像劇獲得的第一個獎項,成功獲得主流認可。2001年,柴智屏成立了自己的“可米系”公司,成為偶像劇生產工廠,臺灣電視行業進入偶像劇當道的時代。

“傻白甜”是偶像劇女主角最常見的人設。當時臺灣有“四大教主”:甜心教主王心凌、可愛教主楊丞琳、流行教主蔡依林、電眼教主張韶涵。臺灣組合SHE中,那個年代被爭相模仿的是笑得最甜的Selina,最近幾年,越來越多網友開始對著最酷的Hebe叫“老公”。

2007年,大S出演《轉角遇到愛》,劇中她一頭長卷發,穿著蕾絲蝴蝶結連衣裙,打扮得像個芭比娃娃。那年,《轉角遇到愛》與湖南衛視翻拍的瓊瑤劇《又見一簾幽夢》狹路相逢,結果是,苦情的瓊瑤敗下陣來。誰不想看甜甜的戀愛呢?

有人在論壇上問,哪裡可以買到大S劇中同款?被告知,那個牌子叫阿依蓮,代言人就是大S。這是一個主打粉色系、走甜美淑女路線的女裝品牌,因為這部劇流行過好一陣子。“阿依蓮女孩”曾經走在時尚前沿,如今已經淪為一個極具侮辱性的稱呼,跟“好嫁風”不相上下,處在獨立女性們審美鄙視鏈的最底端。網友對一位女明星的最大惡意,莫過於諷刺其把某高定品牌穿成了“阿依蓮風”。

2011年,《我可能不會愛你》成為臺偶最後一個巔峰,扮演“傻白甜”起家的林依晨化身職場女強人,也沒能扭轉檯偶走向黃昏的命運。同年,大女主劇《甄嬛傳》播出後,在臺灣引發收視狂潮,成為一個頗具深意的訊號。

也是這一年,柴智屏首次轉戰大熒幕,擔任監製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摘得當年臺灣電影最高票房,扎著馬尾、梨渦淺笑的沈佳宜晉升為“國民初戀”。這大概算臺式甜心的最後一次反撲。

有文章分析臺灣偶像劇衰落的原因,除了劇情老套之外,根兒上就兩個字:缺錢。2010年,柴智屏曾在一次採訪中提到對內地影視圈的第一印象:演員身價也太高了吧?那個時期,熱錢湧入內地影視行業,接著就是2011年左右的影視公司上市潮,演員身價水漲船高,一部劇投入動輒上億。臺劇根本拿不出這麼多錢。

這背後還有一組更隱秘的數字:2008年,臺灣GDP首次被內地的廣東省超越;2019年,臺灣GDP降至全國第9位。流行文化永遠是從經濟高地向四面八方輻射的。

2018年,北上的柴智屏傍上湖南衛視,開拍新版《流星花園》,製作成本1.6億,是當年的30倍。她再也不用嫌貴了。

柴智屏推出《流星花園》的念頭,源於她當時迷戀的一本日本漫畫《花樣男子》。

因為歷史原因,臺灣文化深受日本影響。日本是“可愛文化”的發源地,圓臉大眼、嬌小柔弱,是日本漫畫搭建的經典少女形象,不具攻擊性和侵略性。日本女團AKB48製作人秋元康曾說,篩選成員的標準是“漂亮程度在班上排第三四名的那種”。臺灣偶像劇女主可以說也是按這個標準來的。

日本最負盛名的“甜妹”是Hello kitty(其創始人強調,這不是一隻貓,這是一個女孩),她“出生”於70年代,年齡永遠停留在小學三年級。《Hello Kitty的秘密》一書序言裡,提到Hello kitty對日本的意義:

可以說,hello Kitty擔負著日本形象代言人的角色。

二戰後,日本經濟在美國扶持下崛起,1968年GDP超過聯邦德國,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令世界警惕,Hello Kitty等可愛形象成為讓世界放下戒備的日本文化符號,與索尼創始人那本野心勃勃的《日本可以說不》進行對沖。

90年代起,日本經濟泡沫破滅,迎來“失去的二十年”,年輕人在“低慾望社會”中掙扎,“可愛文化”又成為日本人的心靈避難所。一種觀點認為,可愛文化之下的孩童式思維方式,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人與人之間的摩擦矛盾,使人口密度居世界第二位的日本能夠更好地保持社會和諧。

知乎上有人說,福原愛之於日本,就像大熊貓之於中國。在某種程度上,福原愛就像日本送給中國人民的真人版hello kitty,承載著“贏得人心”的使命。

福原愛是日本人看著長大的孩子,被親切稱為“愛醬”。2017年福原愛大婚後不久,富士電視臺就播出了她的紀錄片《鏡頭下的四分之一個世紀》,作為新婚賀禮。這部紀錄片由跟拍了愛醬從4歲到28歲的光陰,由3000盤錄影帶剪輯而成。

愛醬被髮掘純屬偶然。當年富士電視臺去採訪小學生乒乓球比賽,在一群孩子中發現了穿著粉紅色、年僅4歲的小愛,比乒乓球檯只高出半個頭。比賽結束後她和媽媽留下繼續練習,她一邊哭一邊說“我不哭了,我好好練,我們再來五個,繼續練”。富士臺於是決定跟拍這個萌翻了的小姑娘。

福原愛很小就上電視、接廣告,是真正日本人眼皮子底下長大的孩子。王楠說過,跟福原愛到日本被嚇到,原來她這麼紅,有這麼多粉絲,老少見到她都要尖叫。

2000年,福原愛來到中國東北接受訓練,很快贏得中國人民歡心,得到“瓷娃娃”的愛稱。甜美的外表削弱了競技體育的對抗性,屢戰不勝被解讀為“符合歷史上兩個文明蜜月期的狀態”。她拜會過中國駐日大使王毅,受邀與訪日的時任中國最高領導人打球交流,是繼上世紀70年代與美國之後的又一次成功的乒乓球外交。

中國乒乓球隊對福原愛喜愛有加,除了感情深厚,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福原愛是中國乒乓球隊的“財神”。2005年福原愛加入遼寧女乒,6則廣告中有5則均來自日本企業的贊助;2006年福原愛加盟廣東隊,又給球隊帶來5000萬日元的贊助。有乒超老闆感慨:“可惜只有這麼一個‘瓷娃娃’!”

誰能忍心傷害這個“瓷娃娃”呢?所以當福原愛陷入離婚危機,中國人民處處維護,“小愛做什麼都是對的”。

當然,小愛還應該感謝,在中國,她生對了時代,感謝女性主義崛起的時代。

參考資料:

《誰製造了小甜甜布蘭妮的悲劇》三聯生活週刊

《重拍的<流星花園>投資高達1.6億,臺灣偶像劇還能火爆麼 》好奇心日報

《福原愛為乒超帶來千萬贊助 商業價值驚人》時代商報

*題圖為影片截圖

9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市場企穩了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