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黃崢的“退”,既不像馬雲,也不像段永平。實際上,人的選擇都是源於自己的價值觀和環境變化。

長江後浪推前浪,黃崢很年輕,但黃崢的思想很成熟,我倒覺得黃崢的“退休”不像網上有些人說的那樣複雜化。

看過去可以明白未來,如果我們理解黃崢過去的經歷和思想,就會知道他為什麼會創業,又為什麼“急流勇退”。

黃崢很早就明白,錢是工具,不是目的。他在第一份工作的時候就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在很大程度上,黃崢後來去創業,財富的誘惑應該不是主要原因。

而且黃崢的風格很“80後”,他對出名看得很淡,也不想出風頭,非常理性和務實。想一想,如果一個企業家又有很多錢,又有很大的名氣,世上的好事都找他,這是好是壞?

在前些年,黃崢分享過自己的思想感悟片段,其中提到過一本書,《幸福之路》。

“感覺從我識字開始,好像我就是在不停地給自己設立目標,然後找最佳化路徑去實現這個目標以及我理解的人生大目標。”

直到創業之後,黃崢意識到“目標達成和幸福未必是同一件事”

然後讀到了羅素的《幸福之路》,按英文名直譯可能應該叫《征服幸福》(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這本書不厚,但把事情講得很透,還都是平易近人的語句。它把我對這個話題的思考已經都講完了,而且好像一百年前不同職業階層遇到的幸福的問題和今天沒有一點不一樣。

所以,《幸福之路》這本書對黃崢有很大程度的影響,這也是我們讀書的意義所在:閱讀一本好書等於跟高人對話,遠比我們在那裡瞎想要好得多。

《幸福之路》是英國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作品,羅素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被稱之為“世紀的智者”。

愛因斯坦就很喜歡看羅素的書,他說“閱讀羅素的作品,是我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王小波也很推崇羅素:

我最贊成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而且大多數的參差多型都是敏於思索的人創造出來的。

而黃崢讀完《幸福之路》後,總結了3句話:

1、要有勇氣去面對常識,用常識做理性的判斷,用理性的意念指引自己的行動。

2、要把對成就一個無限完美的自己的興趣,轉移為對外部客觀事物的興趣。

3、對不可改變,不可能征服的事要會放棄。

這個世界有個很好玩的地方,那就是你一旦取得成功,那你根本不要解釋什麼,會有無數人來幫你解釋成功的原因。

但黃崢的創業成功,其實哪有那麼多圈圈繞,要知道,對於別人成功的過度解讀往往是嫉妒、憤恨自己不如別人,為自己的失敗找藉口,是自欺欺人。而一味地吹捧也是不對的,那是崇富慕強的庸俗。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黃崢最清楚自己是因為什麼而成功,從跟巴菲特吃飯到《幸福之路》,他所學到的關鍵就是“常識和理性”。

神奇卓異非至人,至人只是常。人在喧囂的環境裡,往往會變得浮躁,刻意去標新立異,看不起平常——他們認為是俗氣。

實際上,常識才是真實的,常識代表了規律,我們做任何事,只要頭腦保持理性,按照規律辦事,那就會非常高效。話說多少創業者的失敗,大都是因為違背了常識、規律。

什麼是常識?比如《幸福之路》裡說,“人性的一個特點是總是更樂於給不太需要愛的人愛,就像銀行更願意借錢給不太需要錢的人錢一樣。”

什麼是理性?羅素認為情感和理性有矛盾也有統一,“理性是不希望減少任何炙熱的情感的。有理性的人在幹到了全部或部分的這些情感是,會為自己能感受到它們而高興,並不會加以節制”。

一個理性的人應該是遵循常識,追求幸福和快樂。幸福和快樂才是我們衡量人生質量的最大標準。2015年,黃崢在公司內部開始孵化拼多多,他說再次創業是為了讓自己更快樂:

第一.我喜歡當前的事和團隊,再次創業能讓我自己更幸福更快樂。

第二.自己還有一些野心,還有一些能力和能量沒有釋放,隱約覺得當前的機會有可能讓自己做出一個影響面更大,自己成就感更強的事。

“我不可能讓所有的人都開心,讓所有的人都喜歡我,而且這也不是我的目標”,黃崢認為,“人活著最重要的就是追求自身的幸福”。

1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2021.03.26數字貨幣快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