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撰文/ 楊皓然

編輯/ 陳鄧新

萬店掌最近的日子不太好過。

3月15日,央視3·15晚會曝光了科勒衛浴、寶馬、Max Mara線上下門店安裝攝像頭,違規抓取客人臉部資訊的問題。一夜之間,涉事的智慧攝像頭品牌“萬店掌”成為了全網熱詞Top1,諸如喜茶、良品鋪子等和萬店掌合作的品牌在網際網路上排著隊發公告跟消費者道歉。

而這還沒過幾天,3月23日,“名創優品迴應裝萬店掌攝像頭”的新聞就又登上熱搜,引得無數網友直接表示“以後不會再去了!”

看到萬店掌如今這個光景,再看“315”之前,作為智慧零售平臺先頭部隊的一員,萬店掌相關報道完全是另一個畫風,字裡行間充滿了商業化的讚譽之詞,清一色的“顛覆行業”、“新藍海”、“新基建”……資本市場對於萬店掌提出數字化零售模式興味盎然,尤其是在疫情來臨以後,傳統零售模式震感明顯,自救意識直線攀升,找萬店掌合作的品牌廠商絡繹不絕,更是讓市場看好萬店掌未來的表現。

一年過去,當時的萬店掌肯定想不到今天會陷入如此窘境,就算立刻道歉、宣告自查,也恐怕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能走出侵犯消費者權利的陰影。而萬店掌的“翻車”,也讓人臉識別這個領域走到了公眾的視野之中,越來越多地消費者注意到這些在科技與商機之間、牽扯到自身利益的紅線。人臉識別的商業化之路,可謂迷霧叢生。

零售數字化,攝像頭讓實體店“轉危為安”?

為一種安保手段,攝像頭早已是大街小巷裡各種實體店的“標配”裝置。提前安裝攝像頭,能夠在盜竊事件發生後儘可能地提供犯罪者的資訊,幫助商戶挽回損失,這也已經成為了一種共識。

而由於攝像頭資訊記錄的功能也會被人用於不法用途,因此,關於攝像頭是否會侵犯個人權利、在哪些情景下才可以安裝攝像頭等相關的討論亦不曾間斷。相關部門也出臺了一些規定,例如不得在公共場所私裝攝像頭、經營場所安裝攝像頭需要張貼標識等,來規範個人使用攝像頭的行為。

不過,隨著5G網路、人臉識別、物聯網、資訊通訊等技術發展,關於攝像頭的管理規範仍是塵埃未定,而攝像頭“進化”的速度卻是日新月異。從單純的錄影裝置,到加入了晶片和演算法的智慧攝像頭,其實現的跨度之大,跨進了更多的應用場景,也跨過了一些的灰色地帶。

而除了以可視門鈴為代表的智慧家居生態系統以外,漸漸智慧化的攝像頭被運營得最廣泛的領域——傳統零售的線下實體店,便是智慧攝像頭引發消費者焦慮和恐慌情緒的主要領域。

說起來,傳統零售正處在行業生涯的關鍵時期。

回顧過去十幾年,傳統零售實體店經濟的衰退幾乎是肉眼可見的。

國內線上支付迅猛發展、領跑全球,“電商+物流”模式崛起,網購商品更加方便、價格更加透明,以淘寶、京東為代表的電商平臺成長勢頭驚人,從傳統的線下實體店鋪手中搶走了大量的客戶流量資源。而去年在疫情隔離的大環境下,直播帶貨熱潮的興起,全國消費者統一減少了外出購物消費的頻次,而線上購物習慣進一步增強,傳統的線下實體店可謂是步履艱難。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傳統零售商們開始攀附科技,在進一步節省線下實體店開銷的同時,將業務連結至線上,探求後疫情時代新的服務模式。

與此同時,作為線下實體店和線上平臺的媒介,智慧裝置成功迎來了自己的時代。從送餐機器人、到智慧門禁、再到智慧迎賓前臺,智慧裝置正在以過去所沒有的勢頭,迅速地線上下實體店之間普及開來。

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一系列產品或多或少都需要智慧攝像頭和人臉識別技術的支援。這倒也不難理解,智慧裝置的邏輯其實大抵相同,都是透過獲取物件的資訊資料,上傳至處理器分析處理,最後再反饋給使用者進行後續的決策。

鑑於此,作為位於這一流程起點的產品,智慧攝像頭及衍生產品的市場前景可謂相當樂觀。

被315晚會曝光的智慧攝像頭品牌萬店掌

消費科技市場研究機構StrategyAnalytics就曾在《2019年智慧家居監控攝像頭市場預測和分析》報告中預測,到2023年,全球消費級攝像頭銷量將激增至超過1.11億臺,複合年增長率為19.8%,達到2019年總量的三倍左右。

不安的“臉”,被防不勝防地消費

小江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據他介紹,自己曾經“誤入歧途”,做過給人出售臉部資訊的兼職。

“倒賣資料的那些人會把這些照片分類之後打包傳到雲盤去,按照每個包裡包含的照片數量來定價格,一般在幾塊到十幾塊錢不等。”而至於這些人臉資訊會被用在何處,小江表示,通常是賣給一些水軍工作室用於避開各類軟體的人臉識別要求,“這生意雖然談不上“紅火”,但還是有一些買家”。

而那些被盜用的臉部資訊,除了變成水軍們的“面具”外,還有許多其他的“變現”方式。

例如此前被不少媒體報道過的房地產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攝像頭,用於識別購房的消費者是否是首次看房、是由第三方中介還是售樓處銷售首次完成接待,然後精準“殺熟”,從中獲利。這條潛規則流出後,不少購房者感到忿忿不平,甚至有購房者無奈地選擇了戴著頭盔看房,令人啼笑皆非。

而隨著人臉識別技術進一步滲透進人們的日常生活,臉部資訊還會變得更加“貴重”,人們在“臉”上面臨的安全威脅,也會更加嚴峻。比如當下就已經出現了不少盯上了這塊“新產業”的不法分子,他們利用換臉工具,盜取他人臉部資訊合成偽造影片,並用其攻擊人臉識別系統,進行虛假宣傳、網路詐騙等違法犯罪活動。

“合成影片”、“攻破系統”,這聽上去像是和現實生活還有一段距離的賽博朋克小說裡的橋段。但實際上,相關的案件已經發生在了大眾身邊。

據央視財經新聞報道,2020年年初,浙江衢州就破獲了一起盜用公民個人資訊案,犯罪嫌疑人利用“AI換臉技術”,對盜來的臉部資訊進行處理,再透過“照片活化”軟體生成動態影片代替真人進行人臉識別,騙過了人臉核驗機制,最終成功註冊某金融平臺賬號,非法獲利數萬元。

新的時代,新的焦慮。“全民刷臉”的口號還沒喊響,對“丟臉”(臉部資訊被盜用)傷財傷身的困擾反倒先在人群中傳播開來了。在這樣的背景下,用來獲取“臉”的智慧攝像頭卻是越來越普及。如今,連衛浴實體店和奶茶店也使用起了智慧攝像頭,雖說這些店鋪大多聲稱智慧攝像頭僅用於安防影像的採集,但焦慮的群眾還是擔心自己的“臉”再被商家們開發出新的“變現手段”。

智慧攝像頭,能不能等一下維權的消費者

不過,陸律師也表示,雖然能夠判斷商戶違規採集消費者人臉資訊侵犯了消費者的哪些權利。但消費者想要對此進行維權,也並非一件易事。

“輕微的侵權,消費者可以透過協商的方式要求商戶停止侵權行為。如果說商戶利用消費者的臉部資訊構成了嚴重的侵權問題,消費者不願意透過協商解決,那麼消費者可以透過選擇向法院提起訴訟的方式來維權——不過實話說,用這樣的方式維權,不僅費時費力,而且還不一定成功。”並且,陸律師還指出,消費者就相關的侵權行為進行維權時存在一個問題,即消費者能不能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相關證據。

而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消費者想要得到商戶侵權的證據是十分困難的。商戶安裝智慧攝像頭之後,對於會收集哪些資料,資料會儲存保管在何處,之後具體會怎樣運用這些資料,擁有單方面的解釋權,詳情究竟如何,消費者完全是不清楚、無從瞭解的。

“全民刷臉”時代的到來是科技進步的趨勢,採用新技術的智慧攝像頭還有很大的產業價值等待發掘,如果因為涉及侵權問題就將其全面禁止,難免有因噎廢食之嫌。對此,目前天津、南京、杭州等地的相關部門已經開始制定針對人臉識別領域的規定,力求從政策層面加大監管,讓人們在充分享受到科技進步帶來的積極意義的同時,也能多一份安全的保障。

不過,產業的健康發展,除了需要政策的監管支援,也需要企業有自己的擔當。在這個方面上,被曝光的萬店掌顯然是一個反面教材。在315晚會之後,針對“蒐集人臉資訊”一事,其創始人周聖強並沒有第一時間致歉,而是表示“公司只是幫客戶做分析以改善經營,相關資料不會洩露和保留”,對於是否真的涉及違規採集人臉資訊、採集到的人臉資訊究竟被怎樣使用,卻依舊是含糊其辭。隨後萬店掌官網釋出道歉宣告表示將“緊急開展自查”,但也是再無迴音。

萬店掌想要息事寧人,不過公眾顯然並不買賬,隨著更多店鋪被曝光使用萬店掌攝像頭,萬店掌在熱搜上恐怕還將繼續“立正捱打”,智慧攝像頭產業想要挽回口碑,恐怕還任重道遠。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PGP的密碼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