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資本漸漸盯上了教育培訓領域。
特別是去年,疫情讓線上教育成為確保“停課不停學”的重要途徑,整個行業就此按下“快進鍵”。據資料顯示,2020年,中國基礎教育線上行業融資額超過500億元,這一數字超過了行業此前十年融資總和。
一方面,我們看到資本的確推動行業往前發展,但另一方面,資本的逐利性也在“攪局”教育發展的初衷,行業蓬勃發展的背後不免讓人心存隱憂。
資本逐利導致“暴雷”頻出
無數事實已經證明,如果過於逐利,行業就可能在一輪又一輪的融資裡“野蠻生長”,其結果就是推動馬太效應加劇,導致行業兩極分化加重。一旦泡沫越吹越大,必然有人無法承受,“暴雷”也就成為大機率事件。
今年1月初,線上教育企業“學霸君”宣佈倒閉,而在此之前,優勝教育也承認公司資金鍊斷裂。企業“一倒了之”,後果卻由學生家長來承擔,不僅課程被迫暫停,繳納的培訓費更是無處可尋,最終降低了行業整體的信譽度。
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一些培訓機構為了佔領行業主導權,以賠錢模式運營,目的是擠垮中小機構。而惡性競爭的同時,培訓機構自身也面臨經營風險,一旦融資跟不上,資金鍊斷裂,企業可能迅速倒閉,造成群眾預收費無法退回,損害群眾的利益。”
做教育不是做生意,不能套用商業邏輯,這是必須明確的一條底線。
培養什麼人,是教育的首要問題,線上教育也不能偏離這個理念。如果跳出教育規律本身,不是靠課程品質、教學效果等獲得家長和學生的選擇和青睞,而是在資本的推動下快速前行,進行領域內的“攻城略地”,使得扭曲的“戰線”拉得太長,將有可能造成整個領域的系統性風險。
要知道,資本的逐利性與教育的公益性之間存在天然矛盾。如果不加有效約束,資本將無可避免地以高獲利為導向,無底線迎合短期“提分”的功利性需求,甚至不惜製造群體性焦慮,把教育變成一場“內卷遊戲”,最後得利的只有資本。
教育“內卷”危害有多大?
“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比你優秀的人比你還努力”“只要一元錢,享受原價2000+的名師課程”“20元26課時,再送教輔材料”……不知何時起,販賣焦慮和“低價”誘惑成為廣大輔導機構收割消費者的手段。
可是,教育一定是賽跑嗎?贏在起跑線上的孩子就一定能永遠跑得比別人快嗎?近日有專家表明“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其實是個偽命題,本質上是資本逐利的遊戲,並導致了教育的一波又一波內卷和焦慮。
而教育“內卷化”越嚴重,所帶來的危害也就越深。首先是學生內部的競爭在不斷白熱化,原本考一百分就可以被稱為好學生,現如今要歌舞才藝樣樣精通,學習愛好兩不誤、顏值與才華並存……學生消耗著智力與體力,承受著學校內外的雙重壓力,身心健康不斷被壓榨。
同時,教育內卷化掀起的焦慮和危機感會讓教育資源被急劇的分化,優質的教育資源被有條件的富人不斷吸收、聚攏,集中在社會上層的學生群體中。而處在社會下層的學生和家境一般的孩子只能撿著被上層挑剩的教育資源,導致富人的孩子學習越來越好,窮人的孩子學習越來越差。
而且,教育內卷化不僅會造成學生時代的教育資源分配不公,學生們畢業以後還要面臨著就業不公,招聘者越來越看重員工的競爭力,擇優錄取,最後“唯學歷論”的風氣會越來越重,社會的不公平將被不斷放大,形成惡性迴圈。
顯然,如果放任資本去主導我們的教育市場,最終的結果只有讓教育偏離初心,喪失了教育的公平性和育人的價值。
如何打破當前局面?
其一,面對洶湧的資本,培訓機構需保持冷靜,迴歸教育本質和初心。如果越來越多的機構都開始尋求投資,跟風燒錢,擴大營銷,培訓行業就會走向嚴重內耗的困境。這些以資本和商業為屬性的手段,一方面導致機構無心專注教學研發,違背了教育規律,背離了教育初心;一方面走向“跑馬圈地”,打破正常業態,加速中小機構迅速倒閉的風險,讓行業無序競爭,損害家長和學生權益。
其二,面對層出不窮的教育廣告,學生家長應保持理性。對於“你的購物車裡有孩子的未來嗎”“你不來補課,我們就培養你孩子的競爭者”等營銷話術和“套路”,家長們應當根據孩子的成長髮展來綜合決定。要始終明確,培養興趣、學會思考、掌握方法、健全人格,比僅僅應試答題更重要。
其三,提高准入門檻,不是人人都能“傳道授業”。在傳統的教育場景下,獲得權威部門認可的教師資格是關鍵的准入門檻。但是在資本青睞的許多教育場景中,大量社會人員、外籍人員,乃至AI“機器人”都可以成為教師,這存在極大的風險。需進一步提高准入門檻,讓質量提升取代擴張速度成為教培行業發展的關鍵環節。
其四、加強資金監管,保障學生與家長合法權益。不少教培機構,在學生使用者支付了大額學費之後,即便沒有上完課也難以退款,導致投訴糾紛不斷。部分機構經營不善關門“跑路”,家長更難以追回學費。對此,可以採取第三方託管、按課程進度定期撥付,或專門劃出一定比例作為風險保障金等方式,降低“跑路”風險,保障消費者權益。
其五,最為關鍵的是,要節制資本無底線逐利衝動,保證資本在有序、可控的前提下助力教育發展。隨著人們教育需求的日益多元,豐富多彩的校外教育也是群眾所需。對校外培訓機構,要嚴格准入機制,更要嚴格規範其培訓範圍及內容,支援其開辦與課堂教育特別是應試無關的培訓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