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看到全聚德的身影,是在微博。
在最近墨爾本的“One China”愛國遊行裡,全聚德第一個站出來,給留學生免費提供宵夜。
先來看看他的股價。
半年時間來了一個斷崖式的下跌,之後節節敗退,再來個一瀉千里。
再來看看它的業績。
根據半年業績快報披露,2019年上半年,營業總收入和利潤總額兩個數字有點難看,半年時間就沒了6成。
這個偉大的品牌,真的有點不服老不行的意味。
這樣的下跌也是蠻戲劇化的。
為什麼這麼說?
全聚德好歹也是歷經滄桑的百年老店,陪伴國人走過晚清到新中國,在福斯心目中已經是有不可磨滅的地位,
“去北京吃全聚德”,成為不少遊客到北京遊玩的必選專案。
在這樣的光環加持下,全聚德還以現在的“成績”面對福斯,似乎有點說不過去。
但是細看全聚德敗下陣來的“幾宗罪”,前因後果卻都是值得我們借鑑的人生哲學。
全聚德曾經也是很光鮮的。
剛上市那會,用一天時間漲了223%,公司內部造就了18個千萬富翁。
當然了,這歸功於04年的一次戰略重組,當時全聚德一口吃成了大胖子,把4家餐飲店收購了。
搖身一變,成了全聚德集團,在餐飲業界可謂隻手遮天。
跟古時代打仗攻城略地的一般,有了錢,第一時間想到的肯定是擴張。
到2018年,全聚德的門店數量已經達到121家。
面對快速擴張引發廚師不足的問題,全聚德想到最“快”的方式,用黑科技替代人手。
這一擊,可謂是其展開衰敗歷史的頭炮。
消費者不買賬是自然,人家跑來吃的是老字號,吃純手工的味道工藝,可不是冷冰冰的機器帶來的那種“可複製化”的味道!
不過你可能會說,這是傳統餐飲的宿命,規模和味道容易顧此失彼。
但另一個角度來說,這些笨功夫其實是在為將來的江山高築護城牆。
我做餐飲的朋友,曾經跟我提及廣州本地一家連鎖點心餐飲“點都德”,他們家打造老字號的方式讓我歎為觀止。
一年研究幾百款點心不在話下,最重要的是他們還專門培養廚師!
花錢讓員工專門到國外學幾年廚藝,然後學成歸國之後再返聘,為擴張做人才儲備。
真的是下血本了!
所以,他們的出品從來都是“人的味道”。機器做不出來的味道。
再舉一個讓你們流口水的例子。
美食之都順德,雖然多年很少出現一個名聲大噪的品牌,還是阻擋不少吃貨開車過來覓食的興致。
有一個朋友曾經說過一句有點誇張的話,“這裡隨便一家店都好吃到上天!”
其中一樣傳統美食煎魚餅,更是以“笨”出名,怎麼個笨呢?
魚餅完全是用廚師手工打製的,一天只能出品50碟,多一碟都搞不定。
然而,限量手打的魚餅,跟機打的魚餅吃起來真不是一個層次。
手打的魚餅,一口咬下去,肉質鮮嫩,韌性十足,簡直停不了嘴!
沒想到,不過製作方法稍微不同,出品區別竟然這麼大!
所以做餐飲做得好的,沒什麼原因,就是夠笨。
別人用5分鐘做好的事情,我用半小時!一小時!
而全聚德的敗,就敗在快步走的路上過於精明,捨棄了笨功夫這條路。
其實全聚德在意識到號召力下降的時候,也不是沒做過“掙扎”。
情急之下,試水網際網路。
大手筆花了1500萬推出“小鴨哥”外賣平臺,希望通過包制鴨卷、配送上門、自動加熱等方式覆蓋更多人群。
這根被寄以厚望的業績救命稻草,反而是“索命”的。
運營了一年,虧掉1334萬,宣告失敗。
全聚德的困境,依舊在於沒有搞清楚定位,處於一種亂打槍的狀態。
而這一槍很用力地打,卻又依舊不在靶子上。
同樣的例子,我們可以看看香港茶餐廳第一股的翠華餐廳。
去年9月,翠華在內地的整體業績下滑。
在杭州經營了3年的翠華餐廳關門歇業;翠華股價持續下跌;市值蒸發了60億,縮水了近75%。
和全聚德差不多,翠華的失敗,還是在定位上。
用高階餐飲嫁接茶餐廳的街頭小吃定位中高階商品,通過打造環境來提升價格檔次。
完全忽略了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需求,本身就不太符合消費邏輯。
除此之外,翠華還面臨後勁不足的壓力,上市後並沒有看到一個明確的戰略規劃,還不斷傳出創始人辭職、高管套現、賣盤傳聞等的負面訊息。
做餐飲是一個苦活,也許在翠華的股東在減持的時候他們也有這些覺悟。
但是資本的壓力和激烈的競爭環境,並不是只能讓你選擇“快”的唯一辦法
世界上沒有難做的生意,只有不適合的模式。
特別像全聚德和翠華餐廳這些迫於資本壓力上市公司,錢對於他們來說可以是加速,但是不能正確對待它,反而是減速甚至翻車。
最近美食家蔡瀾先生的港式點心店在廣州入駐首家店,身邊很多朋友都嚷嚷著想去嚐鮮。
這家港式點心的空降架勢挺凶猛的,一個門店40個師傅做手工現做。
門店面積很大,走年輕化的路線,產品也非常精緻。
不少人對蔡瀾港式點心的營業模式持有懷疑態度,認為“三高一低”(即房租高、人工成本高、食材成本高、利潤率低的模式)比較難有穩定的利潤。
儘可能做到標準化、減少人工開支應該是餐連鎖餐飲發力的方向。
但人家的總廚李品熹早就說了,“開出的餐廳基本都已盈利”。
初步試水,已經驗證了商業模式是可取的。
我猜想,這其中盈利的根本,是它儘量讓大家能用一個合理的價格嚐到走心的食物。
總廚李品熹還說了一句,
標準化的味道,的確能降低成本,但是口味會大打折扣。一語中的。
做餐飲想要成功,慢工出細活的模式更受市場青睞。
這個時代,快錢更受到人們的青睞。畢竟,等待是煎熬的。
然而,這個世界永遠都有一個守恆的定律,硬要將快的模式套用在一個慢的模子上,幾乎一定是自取滅亡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