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30日,小米集團在港交所公告稱:小米公司董事會正式批准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立項,公告稱集團擬成立一家全資子公司,負責智慧電動汽車業務。首期投資為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100億美元。小米集團執行長雷軍先生將兼任智慧電動汽車業務的執行長。

小米難逃真香定律

官宣一出,標誌著小米正式進軍智慧汽車市場。

但說來有趣的是,在此前幾個月裡,小米則是頻頻否認其將造車。

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小米最終難逃真香定律,進入智慧汽車市場?

從現實來說,小米最終選擇進入智慧汽車市場,在我看來其驅動因素事實上與蘋果、華為、百度等公司進入智慧汽車行業的原因可能如出一轍,當然也略有不同的是,小米可能會多一絲創始人情懷在其中。

如此前文章所言,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頻頻進入(或傳聞進入)智慧汽車市場,其實是汽車發展趨勢、產業規模以及智慧汽車特性等多種因素的相互交織、促進。

從汽車市場發展趨勢來看,毋庸置疑,當前汽車市場正進入以“電動化、智慧化、共享化、網聯化”為核心特徵的新四化時代,汽車也因此被定義為第四空間,成為承載資訊服務、娛樂休閒等當下網際網路服務以及連結未來自動駕駛的新一代生態集合體。

而觀察汽車行業,卻不難發現在汽車新四化上,傳統汽車廠商其實走得相對較為遲緩,反而是造車新勢力們表現良好,特別是在電動化和智慧化這兩大趨勢上,新勢力們擁有更為大膽的步伐,也得到了更多新生代使用者的認可,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空間,也是報以極大期待,這從汽車新勢力們雖然在產品銷量、盈利能力上遠不及傳統汽車巨頭,但卻紛紛上演市值反超的現實中,均可見一斑。

從產業規模來看,當下智慧手機市場因為增長乏力,正處規模穩定乃至是萎縮期,隨之而來的網際網路市場,也因此進入增速乏力期。在此現實下,科技網際網路公司們都需要找到新的增長點,在此,市場規模超過兩萬億美元的汽車市場,以其足夠大的市場規模,正被業界認為是科技網際網路巨頭們開闢新增長空間的關鍵鑰匙。成為了科技網際網路巨頭們擴充套件市值容量的絕佳標底。

而從汽車行業未來競爭要素來看,汽車市場正呈現出的一大趨勢是,越往後,決定汽車產品競爭力與豪華度的,將或不是現有的這些要素,而是智慧化能力,這使得百年汽車市場正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並且從過往產業發展來看,市場的顛覆性創新,往往會由跨界巨頭開啟。當下的蘋果、華為、百度、小米這些兼具實力與網際網路創新力的科技網際網路巨頭,都是有機會開啟汽車市場顛覆性創新的“種子選手”。

當然,上述是汽車市場的長期趨勢,而從短期要素來看,官宣造車可能有市值管理的意味在其中。

從不遠的歷史來看,資本市場對科技網際網路造車,抱有了極大熱情,這從此前百度進入智慧汽車市場啟用業界對其人工智慧能力重估以及此前市場傳聞小米進入電動汽車市場、刺激股票一度暴漲10%等,便可見一斑。

而於小米而言,其進入智慧汽車市場或許還有一絲創始人熱情驅動在其中。

從公開報道來看,雷軍對電動汽車市場的熱情由來已久——早在2013年,其就曾兩次拜訪特斯拉CEO馬斯克,並表示對智慧電動汽車行業有“極大好奇心”;在國內市場,其創辦的順為資本又於2015年和2016年,先後投資了蔚來汽車和小鵬汽這兩大造車新勢力,而從其幫助小鵬汽車完成C輪融資,就更可見一斑。

所以從這些層面來看,小米進入智慧汽車市場,只是時間問題,終究難逃真香定律。

年輕人的第一款智慧汽車穩了?

而從小米進入市場的歷史打法以及雷軍堅持做“堅持做感動人心、價格厚道的好產品”的信念來說,也幾乎可以肯定的是,小米將來推出的智慧汽車產品,大機率將會會延續其在智慧手機市場的打法。

首要因素在於小米智慧汽車的落地,依舊需要較為漫長的等待。

誠如雷軍此前對何小鵬所言:和網際網路創業不同,智慧汽車的產業鏈長且複雜,需要有思想準備打六年的地基和積累,同時需要足夠的資金,吸引智慧汽車市場中最棒的人才有可能成事。

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今日才宣佈正式立項的小米智慧汽車,到落地也至少需要等待數年時間。

並且擺在小米麵前的還有智慧汽車的平臺選擇、合作伙伴選擇等問題。即使這些問題都解決久了,那麼小米汽車的落地時間,恐怕也得是三年之後的事情了。可供參考的是,此前宣佈進入智慧汽車市場的百度,其選擇與吉利控股集團合作,利用其電動汽車構架以及生產經驗,但其首款智慧汽車落地時間,也是預估在了三年後。

但這種較長的產品落地等待時間,帶出的問題則是:使用者是否會為此等待,特別是在當下市場已有眾多可供選擇的產品現實下,更何況是在三年之後。

所以使用者是否還會等待著小米們的首款產品,這恐怕得打個問號。

其二則是在投資力度上其處於上比不足下比有餘的尷尬位置。

從小米釋出的公告來看,小米在智慧汽車領域的首期投資將達到100億元人民幣,預計未來10年投資額將累計達100億美元。

表面來看,這是一筆出手不菲的投資額,但拿到行業比對來看,則能發現小米當前對智慧汽車的投資規劃力度,其實並不是特別高。

可供對比的是,同為科技巨頭的蘋果,早在2013-2015年期間,其就已經為造車專案投入了高達47億美金的研發費用,研發團隊擴充至1800人;如今幾年時間過去,蘋果在汽車領域的累積研發費用必然早已超過百億美元。

而從傳統汽車產業來看,大眾集團每年的研發費用超過百億歐元,寶馬集團已經連續五年在研發投入超過50億歐元,戴姆勒集團2020年的研發投入也達到了86億歐元。即使是特斯拉,其在2020年的研發費用也接近15億美元。

所以從這些層面來看,作為後入場的選手,小米每年100億人民幣的研發費用,其實並不太高。但眾所周知的是,智慧汽車將是技術密集型產品,但技術是要靠錢砸出來的。

當然,也不可否認的是,小米每年100億人民幣的研發投入,對比當前國內造車新勢力們而言,卻也是超越了許多。資料來看,2020年蔚來、理想、小鵬在2020年的研發投入分別約為24.90億元、11.00億元、17.26億元,當然新勢力們也均表示在2021年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實現研發投入翻番。

所以在此問題是:小米造車,目標鎖定的是國際巨頭們,還是國內的造車新勢力們?

寫在最後:

智慧汽車產業展現出的巨大想象空間,使得業內廠商們都蠢蠢欲動,難以拒絕。此刻小米選擇加入其中,也在情理之中。而在此,留給我們的疑問則是:進入智慧汽車市場的小米,作為市場後來者,究竟要怎麼幹,才能上演其在智慧手機市場的成功,成功成為“年輕人的第一款智慧汽車”,這一切都得留給市場和時間了。

13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三部委合力嚴查經營貸釋放了什麼訊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