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將部分內容展示如下:
中國生鮮產業鏈是一個兩頭分散的市場。上游種植端是分散的,下游零售端也是分散的。
這是中國生鮮零售業的現局,也是我們探尋中國生鮮零售市場未來發展變化的基礎。
一
現局
生鮮市場上游種植端的分散體現在,單戶農業種植人口較多、人均耕地面積稀少,以及農村人口城市化帶來的生鮮流通環節的中小商戶攤販較多。
根據農業農村部,及國家統計局資料。2016年時,中國大陸鄉村人口有5.897億,鄉村從業人口3.62億。
到2018年,中國大陸鄉村常住人口則為5.64億人,同比2017年減少1260萬人。這個數值考慮到2018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仍有3.81‰,鄉村人口數千萬級減少顯示了中國城市化程序仍是比較快的。
但整體來看,中國鄉村人口基數相對發達市場仍比較高。
人均耕地方面,農業農村部的資料是,中國人均耕地不足1.4畝,農民戶均耕地只有7.6畝左右,不及歐盟國家的l/40、美國的1/400。
生鮮流通環節層面,由於大量農村人口城市化,也帶來城市售菜攤販數量眾多。當下中國生鮮流通、零售市場主體仍為中小商戶攤販。甚至連鎖超市、電商發展相對成熟的一線城市上海,不計算夫妻街邊單店情況下,上海都擁有2000多個農貿市場,以每個農貿市場40個攤販為例,就有超過8萬個菜場商戶,而要支撐這8萬多個商戶,後面的流通等商戶、人力可能需要實現1比2到1比4的配比。
以上是中國生鮮供給端的現狀。
而供給端的這種分散格局對中國生鮮產業鏈造成的影響是,管理難度非常高。
表現在五個方面。
一、難以充分集約化發展,生產要素成本高,價格競爭力不強。
現在,中國很多農產品的種植成本,都高於國外。其中一個原因就在於種植端的分散,比較難組織,因此,難以效率化,對生產要素價格也缺乏議價能力。
無論化肥、種子、農藥、生產工藝等,成本都很高,這些是造成中國許多農產品價格與海外發達市場,經常性倒掛的原因之一。
與美國比,中國種植小麥、玉米、大豆、棉花總成本都是要高於美國等發達市場的。一些品種的價格,在某些特定時刻,甚至,會高出全球價格的一倍左右。
種植端的這種分散導致難以集約化發展,生產流通效率不高。一些高附加值的服務業務,比如金融服務等也相對難以匯入。
二、資訊不對稱。
兩頭分散就比較容易出現上游貨銷不出去,下游買不到貨的情況。也會造成劣幣驅良幣的情況發生。市場要有序管理挑戰比較大。
三、非標。
分散的市場格局直接造成中國農產品非標問題比海外市場更嚴重。
非標不僅體現在農產品的品質品級的不標準上,實際上,從種子、土壤、農藥、各種生產要素工藝端的供給,都是非標的。
以棉花種植為例,在收穫季節,國外噴灑一次脫葉劑,成片棉花田的綠葉會集中掉落,然後,可以機械化作業採摘棉花。但在中國,噴完藥水,有時就會出現這塊地的葉子掉了,邊上一塊地又沒掉。甚至,同一塊地裡的棉花綠葉都可能不是同時掉落的。
不標準,就難以集約化發展,難以效率化,這也導致下游零售端的分散,因為他們無法獲得穩定的品質商品供應。
市場整體的商品品質監管,難度和成本較高。
四、資料不清楚。
中國現在的一個很大問題是,生鮮產業鏈並沒有形成一條完備、透明的資訊鏈路。種植端太分散對於資料收集、統計、整體產銷評估預測也帶來很大挑戰。
各種農產品每年的準確種植面積、產量、銷售資料,都是不能完全清楚的。我們可能知道一些商品產能過剩,但卻說不出具體過剩程度。一個城市有時候會突然來批新貨,但你卻可能不知道是從哪來的。
沒有準確、透明的資訊鏈,帶來的問題是:1、產生大量浪費,損耗很高。2、無法更好規劃生產,做好生產計劃。進而增大農業的週期性波動風險。3、服務價值鏈無法更好匯入,比如資料鏈的缺乏會影響到農業金融的發展。4、缺乏全球範圍內的商品定價權。因為只有精準把控供需才是贏得定價權的基礎。5、食品安全管理面臨挑戰。
五、價值鏈比較難做。
種植、流通、零售的分散,也就是說,人力的相關生產供應是非常充足的,參與分潤的主體是比較多的。供給端是比較飽和,甚至過剩的。
供應太多,整條產業鏈的分潤空間就會非常稀薄。當下,生鮮產業鏈的一個問題是分潤空間是比較小的。在零售端,不同型別業態,無論線上,還是線下都很難賺錢。
太分散,源頭也沒有足夠能力支付工業化、加工化、標準化生產所需的投入。分散的種植個體要組織起來則是非常困難的。
這些導致農業分銷環節多,價值鏈不清晰。
上游沒有形成體量,對於種子、工藝研發等也缺乏支付能力,難以在供給端去創新,去創造附加值與新的供給。還會造成農業品牌化發展難度提升。下游零售則缺乏分潤空間,以及穩定價效比的品質商品供應。
高毛利的服務性價值鏈,則不能更好、低成本匯入。比如供應鏈金融、農業保險等。
太分散也造成浪費太多,損耗成本很大,整體經營粗放,受週期性波動較大。
二
趨勢
一、5G時代來臨。
我們認為,5G時代的來臨對於生鮮產業鏈最大的價值期待,並不在於C2B等流通模式革新,而在於能不能建立一條完備、透明的生鮮產業資訊鏈路。
目前來看,有一定可能性。芯片價格的降低、物聯網、人工智慧等的發展,有可能導致每一顆果樹、每一塊農田都能安裝專屬晶片,從上游生產到包裝加工廠到物流到零售端,整體實現自動化、視覺化。
進而降低生鮮產業鏈的管理難度。
我們知道,只要我們能更好管理,那麼,市場就會更加有序化,由此,市場集中度、集約化生產會得到提升。
有序化也會帶來利潤空間。一方面,能更好做生產規劃,降低損耗浪費成本。另一方面,也能創造增量利潤空間。比如,當我們有一條完備的資訊產業鏈,是有助於獲得定價權的,有助於減少了資訊不對稱,有助於創造新的供給,有助於金融等服務鏈條匯入,也有助於效率化、集約化發展,以及解決食品安全等問題。
二、存量升級。
中國生鮮市場是一個存量市場。中國已經沒有多少人會捱餓了。
但在一片存量中,卻存在升級的空間。
舉幾個例子,過去幾年,中國每年都有超過1000萬鄉村常住人口的減少,這些人口會進入城市。
他們會住進樓房,所以,餃子、湯圓等等商品,就需要買了。以前,在農村,住的地方大,餃子可以自己包、湯圓可以自己做,但住進樓房裡,再做這些就很不方便了。
城市化程序一定會帶來存量市場的升級。
而在既有城市居民中,客群消費也正在出現變化。年輕一代人口正在成為主力客群,可是他們卻不願意做飯,所以,我們能看到熟食、餐飲的升級機會。
社會老齡化的來臨,則意味著熟食產業的發展機遇。人年齡越大,吃的越少。開火做飯有時會很不方便。所以,熟食這種買回去直接吃的場景,未來的增長空間是可以看到的。
而在這一片存量升級之中,有一箇中心。
就是存量升級市場的競爭,一定是會員的競爭,是顧客忠誠度的競爭,而不是以往的門店位置的競爭。
只有做出能攻佔消費者心智的獨特商品,實現良好的服務能力。才能贏得會員之戰。
三、土地流轉。
土地流轉政策的推進有助於上游種植端集中度的提升。一方面,隨著中國服務業的發展,農村人口持續進城會釋放消費活力,另一方面,土地流轉又會推進農業集約化發展。
四、轉型調整。
現在的生鮮經營處於一個視窗期,是做供應鏈轉型升級的一個機會。
2019年8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8%。其中,城市上漲2.8%,農村上漲3.1%。食品價格上漲10.0%,1-8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比去年同期上漲2.4%。
一定程度的通脹,有利於刺激消費,並提振零售利潤表現。對於生活必須品的生鮮而言,更是如此。
某種程度上看,這也為各家企業的生鮮、食品轉型提供了一個視窗期。提供一個做供應鏈、聯採、往上游走的視窗期。
我們預計未來3-5年,市場內主流企業的供應鏈改革,可能基本就結束了。
五、賽道降溫。
中國流動性減少對生鮮行業也有很大影響。
從我們對各大頭部資本的訪問來看,領先的幾家頭部機構聲稱,他們對生鮮賽道的投資已經投完了。晚進生鮮賽道幾年的一些機構則覺得現有公司的估值水平太高了。
而從頭部的一些生鮮創業公司來看,他們最新一輪在談的融資,估值水平其實許多並沒有太大變化。
在各個區域,一些領先的社群生鮮企業則出現了危機。比如成都尚作、杭州的鮮生友請等都出現了關閉的情況。
這些說明,當下市場階段,生鮮這個市場還是面臨分潤難的問題,靠生鮮賺錢仍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所以,中國流通性減少,也必將會影響到這個市場。
生鮮的高頻、高復購特性,意味著“得生鮮,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