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責宣告:本欄目的目的,是從行業前瞻去挖掘價值資訊,整合最熱研報主要觀點,文章提供的資訊僅供參考,不涉及操作建議。據此入市,風險自擔!
目前,中美經貿磋商傳來好訊息。據新華社報道,雙方在此輪磋商中就共同關心的經貿問題進行了坦誠、高效、建設性的討論,在農業、智慧財產權保護、匯率、金融服務、擴大貿易合作、技術轉讓、爭端解決等領域取得實質性進展,討論了後續磋商安排。
另外,10月11日,證監會發言人在例行新聞釋出會上表示,將在2020年逐步取消證券公司、基金管理公司、期貨公司外商持股比例限制。
錢研君認為,這些訊息對銀行和券商兩大行業影響最大,這兩個板塊受到資金偏好最優,只因為涉及一個核心詞彙——金融。
今天,錢研君就來給大家來講講銀行業對外開放的故事。
外資銀行涉足中資銀行的幾個階段
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初,外資銀行存在的形式主要包括代表處、分行及少量合資銀行,業務範圍幾乎僅限於外匯業務,地域分佈上主要是深圳、廈門等經濟特區以及上海市。直到90年代末期,外資銀行的人民幣業務資格才有所放開。《關於擴大上海、深圳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範圍的通知》放寬了外資銀行人民幣業務的客戶地域限制和業務規模限制。
外資開始入股中資銀行的初試者為光大銀行和上海銀行。在1997年1月光大銀行的股份制改造中,亞洲開發銀行入股3.29%,開外資金融機構參股中資銀行之先河。
1998年,世界銀行集團下屬機構國際金融公司(IFC)以2.12億元認購上海銀行的第一次增資擴股的1億股股份,持股佔比5%,國際金融公司派駐1人進入上海銀行董事會,上海銀行成為全國第一家引入境外投資者的城商行。
這一階段外資參股中資銀行有兩個特點,一是入股比例低,兩次入股比例均不超過5%;二是合作形式單一,合作內容基本僅限於技術援助和專家支援等。
到了本世紀初,中國加入WTO後,外資入華成為潮流,2003年銀監會發布《境外金融機構投資入股中資金融機構管理辦法》,標誌著中資銀行積極引入合格境外戰略投資者步入了黃金時代,僅2004年~2005年,即有交通銀行、興業銀行、華夏銀行、北京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等國內主要股份制及城商行引入戰略投資者,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中國銀行等國有大型銀行也迎來了外資股東。
這一階段的外資入股中資銀行有三個特點。一是外資機構多樣性上升;二是持股比例上升;三是合作方式多樣,不限於資金支援及技術援助。
不過,2008年的美國次貸危機對外資銀行造成很大沖擊,2009年後,大多前期參與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革的戰略投資者紛紛開始撤退(瑞銀、蘇格蘭皇家銀行出清了中國銀行的股份,高盛、美國銀行在持續減持後最終分別出清工行、建行的股份)。
導致“退出潮”原因也很簡單,一是當時外資銀行自身陷入困境,二是外資“水土不服”,比如外資參股中資銀行後存在一定程度的話語權缺失。
2017年至今:新一輪對外開放
2017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向媒體介紹了新一輪金融對外開放政策的有關內容,包括將取消對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外資單一持股不超過20%、合計持股不超過25%的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一致的銀行業股權投資比例規則。
2018年,先後頒佈的《中國銀監會關於修改〈中國銀監會外資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的決定》、《中國銀保監會關於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明確了外資銀行的國民待遇、並取消了外資入股中資銀行和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股比限制。
這標誌著銀行業新一輪對外開放正式開啟。新一輪對外開放涉及外資銀行的各個方面:
一是投資參股,允許外資法人銀行投資境內銀行業金融機構;
二是業務資質,將外資銀行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務、代客境外理財託管業務、證券投資基金託管業務、被清算的外資金融機構提取生息資產四項業務的審批制改為報告制;
三是中介服務,外資法人銀行在申請發行債務、資本補充工具時不再需要提交境內律師事務所出具的法律意見書;
四是分支機構,包括合併支行籌建和開業審批程式,僅保留支行開業審批等;
五是高管任命,在同質同類外資銀行機構間的平級調動或改任較低職務的情形,由事前核準改為備案制。國民待遇的明確,為外資銀行提供了良好的經營環境。
需要關注的是,國內銀行引進的境外戰略投資者往往是專業性較強、業務能力多元的大型綜合性商業銀行、投資銀行、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能夠帶來先進的管理經驗、領先的業務水平。這些戰略投資者與中資銀行展開業務層面多方面的合作,幫助中資銀行不斷擴充套件業務邊界,強化各家銀行的業務優勢。
金融開放:銀行業新的挑戰與機遇
2018年末,中國銀行業總資產已達到268萬億元,超過美國高居全球首位,四大行也早已登上了《銀行家》全球1000家銀行排行榜的前4位,但中資銀行卻從未接受過真正意義上的國際檢驗。
一方面,外資銀行在中國銀行業的業務比重較低。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產佔比僅有1.68%,顯著低於OECD國家的平均水平(超過10%)。
另一方面,四大行資產規模雖已雄踞全球前4名,但國際化程度卻遠低於前10名的其他銀行。2018年末,工行、建行、農行境外資產佔比僅有10%、5%、4%,而匯豐銀行、三菱東京UFJ銀行、花旗銀行等均超過30%。只有經歷了全球化的檢驗,中資銀行才會更大更強,本輪對外開放恰恰提供了這樣的機遇。
挑戰:
外資銀行將從人才、業務兩個角度對中國銀行業造成結構性衝擊。首先是人才競爭方面,外資銀行激勵機制更靈活,同時隨著業務發展空間開啟,中資銀行的人才流失壓力增大。其次,業務競爭方面,外資銀行將主要影響城市業務及新興業務,從空間維度展望,外資銀行業務擴張將主要集中在城市業務,對股份行和城商行形成一定衝擊。比如,外資銀行對中資銀行最大的競爭威脅來源於信用卡、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等新興業務。
機遇:
外資銀行在中國市場參與度的提升,形成鯰魚效應,市場化是中資銀行唯一的選擇,也是中資銀行追趕國際領先銀行的契機。一方面,中資銀行只有通過市場化,提升戰略決策能力、完善激勵機制,才能在人才和新興業務領域的競爭中掌握主動權。另一方面,外資銀行在人才機制、組織架構、業務模式的領先,也倒逼中資銀行進行創新與改革,拉近與國際領先銀行的差距。
相關銀行股解析:
平安銀行:市場化程度領先,理財子公司有望引進外資,搶佔市場先機。
平安銀行的母公司平安集團是一家混合所有制集團,市場化程度領先行業。以最新打造的品牌業務FICC為例,其通過引入國際知名團隊,建立了同業領先的交易平臺,有望成為公司的又一特色業務。平安銀行擬將理財子公司定位為一級子公司,並將擇機引入境外戰略投資者。
招商銀行:零售轉型走在前列,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的客戶基礎是其脫穎而出的保證。
招商銀行是中國第一家完全由企業法人持股的股份制商業銀行,較高的市場化程度造就了領先的戰略定位,穩定的管理層決定了戰略執行能力較強。招行較早就前瞻性地制定了零售銀行發展戰略,從零售1.0的一卡通時代,到零售3.0的APP時代,招商銀行一馬當先,財富管理及私人銀行業務遙遙領先。在本輪對外開放對私人銀行業務的格局調整中,招商銀行私人銀行多年積累的雄厚客戶基礎將是保證,外資頂級私人銀行的鯰魚效應也是其更上一層樓的助推器。
成都銀行:外資參股煥活機制,清晰的戰略定位、嚴格的風控與充裕的資本決定了高成長空間。
自2007年戰略引入外資銀行後,馬來西亞豐隆銀行作為第二大股東,在董事會中積極發揮作用,在成都銀行的公司治理、內部質控、資訊科技、業務發展等領域為其注入活力。目前,成都銀行戰略定位於深耕成都及四川當地、服務實體經濟,多年以前的存量不良貸款包袱逐漸消化,資本充足率高居上市城商行之首,為銀行業對外開放格局下的戰略調整預留空間。
風險提示:
1、經濟下行壓力加大風險。2019年中國經濟依然穩中向好,但受內外部環境影響,企業融資需求情況值得密切關注。
2、資產品質惡化超預期風險。上市銀行不良貸款率保持下行趨勢,但資產品質修復過程中可能受到中小企業風險出清的干擾。
本期錢瞻研報的研報精選如下:
華泰證券:開放風勁,競顯崢嶸
銀行業戰略研究(二):對外開放
國盛證券:金融開放系列三:對銀行行業有何影響
(本文內容僅供參考,不作為投資依據,據此入市,風險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