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4月8日,港交所出現罕見一幕,騰訊當日盤中成交量達到1487億元,創歷史新高,不明所以的投資者一臉茫然,仔細打聽一番才知道,原來是第一大股東減持。

  4月8日港股盤前,騰訊控股釋出公告,稱公司接獲Prosus(騰訊控股股東,由Naspers擁有大多數股權)通知,Prosus全資附屬公司MIHTC已於2021年4月8日與配售代理訂立配售協議,將按總價1141.7455億港元(約合人民幣959.4億元)出售總計約1.92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2%。

  在此之前,Prosus間接持有約29.61億股騰訊控股股份,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30.87%。減持完成後,Prosus間接持有騰訊控股股份將減少至27.69億股,佔已發行股份總數約28.86%。

  一般來說,大股東減持是看到了公司經營上的利空,2018年Naspers首次減持騰訊時就因為行業環境和競爭格局發生變化。騰訊2017年的網路遊戲業務佔比達 41%,而國家要求從2018年3月份開始暫停發行遊戲版號,同時,抖音的快速崛起也加劇行業的競爭。

  對比當時的情況,當下騰訊的盈利能力可謂是異常強大,特別是去年“宅經濟”的火爆讓騰訊賺的盆滿缽滿。

  財報顯示,2020年,騰訊全年的營業收入達到4820.64億元,同比增長27.8%,全年淨利潤達1598.47億元,同比增長71.31%,首次突破千億元。

  在如此高盈利增長的背景下,大股東為何要撤退呢?答案或許隱藏在反壟斷中。

  螞蟻金服IPO被叫停拉開了國家遏制資本無序擴張的大幕,去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會議首提要“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無序擴張”。緊接著,12月24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宣佈根據舉報依法對阿里巴巴涉嫌壟斷行為進行調查,這也被視為網際網路平臺反壟斷第一槍,自此,國內網際網路巨頭們開始惴惴不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十一年前的“3Q大戰”就曾差點給騰訊扣上壟斷的帽子,如今風聲再起,資本顯然嗅到了一絲危險的味道。

  2008年生效的《反壟斷法》第19條規定: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二分之一的,可以推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但由於網際網路生態和模式的複雜性,很難對市場支配地位進行判定,這也使得儘管網際網路巨頭們頻繁併購擴大地盤,但依然可以不受監管。

  但最近幾年,全球範圍內的反壟斷浪潮開啟,2019年,美國國會反壟斷委員會啟動對谷歌、亞馬遜、蘋果、Facebook等網際網路巨頭長期涉嫌濫用市場支配地位進行壟斷、抑制競爭、侵害使用者隱私等問題的調查。2020年10月20日,美國司法部正式提起對谷歌的反壟斷起訴,這成為繼20世紀90年代微軟壟斷案以來,最大規模的反壟斷訴訟。

  資本無序擴張,巨頭跑馬圈地,長此以往,經濟體系內的各個行業恐怕都會陷入壟斷格局,隨之而來的就是低效率和低活力後遺症,反壟斷勢在必行。

  2018年Naspers減持後,騰訊股價半年內下跌約40%,這一次,不知結果如何。

  本文涉及有關上市公司的內容,為作者依據上市公司根據其法定義務公開披露的資訊(包括但不限於臨時公告、定期報告和官方互動平臺等)作出的個人分析與判斷;文中的資訊或意見不構成任何投資或其他商業建議,市值觀察不對因採納本文而產生的任何行動承擔任何責任。

  ——END——

10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第一性原理:世界首富馬斯克的思維秘訣,底層邏輯和本質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