閉眼買信託的時代已經過去,但信託依然高淨值客戶的最佳配置
2009年我開始進入金融行業,在工作過程中,接觸到了集團的信託業務,因為信託100萬起步的高門檻要求以及獨特的金融牌照優勢,加上受銀監會監管,也就是現在的銀保監會,做的都是跟成功的富裕人士溝通交流,幫助高淨值人士管理資產,我對此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2011年2月,我正式進入信託行業,在剛性兌付的潛規則下,那個時候做信託就意味著“保本保息”,300萬起步的保障房專案,1年期收益能超過12%,如果是地產專案,300萬曾經能到14%,如果是政信類專案,收益能到9%,但基本上都有財政承諾還款函、人大決議、國企擔保,從2001年信託法頒佈以來,68家信託公司全部保持著100%的兌付率,無一違約事件,這個記錄一直保持到了2014年,這一年中誠信託30億“誠至金開1號”未能按期兌付,拉開了信託產品違約的序幕,儘管信託行業發生首例公開市場違約,但是發生逾期的產品數量仍然非常少。
事實上2011年-2018年,也是史無前例的大資管時代,2012年資管牌照頒發(也稱基金子公司),2014年基金業協會備案私募基金公司,很快有了幾萬傢俬募基金管理公司,整個市場一片繁榮,各種產品層出不窮,從業人員超過幾十萬。這個階段信託行業也迎來了高速的發展。因為信託行業發生逾期的產品很少,所以部分高淨值客戶雖然有了幾年的投資經驗,基本還是“閉著眼”買信託,不是特別挑選信託公司和信託產品,心態仍然是剛性兌付的心態。我給客戶配置的產品規模也超過了10億以上,固定收益實現了100%的兌付率,如果不是2018年年底的私募基金違約潮,我想這個記錄還將保持到現在。
時間到了2018年,隨著資管新規的頒佈,中美貿易戰的較量,經濟預期的降速,國內掀起一波去槓桿熱浪,銀行抽貸,股市哀嚎,民營企業出現了大量的違約事件,甚至退市破產,這波違約潮首先從P2P開始,大量平臺清退的清退、跑路的跑路,緊接著,蔓延到私募基金領域,阜興意隆跑路,東方成安跑路、杭州金誠立案,當然跑了的肯定是有違法行為了,緊接著大型財富管理公司,甚至是國內領頭的諾亞、恆天、盈泰、鉅派、錦安等等被爆專案延期,接著中江信託被爆80億延期,安信信託被爆120億,包商銀行被接管,市場上別說是投資人,就連從業人員也是如履薄冰,一片茫然,因為這是十多年沒見過的情形。
出現了一系列的爆雷延期,很多人和媒體開始大喊,信託不能做了,信託不安全了等等之類的,但事實上是這樣的嗎?根據信託業協會第二季度最新的資料,中國共有68家信託公司,資產管理規模22.5萬億,其中信託行業風險專案1100個,規模為3474.39億元,信託資產風險率為1.54%。從信託業協會的資料中,可以看到,信託專案的風險規模在增加,但並不是輿論所說的不能做,對於一個風險率1.54%的投資品種來時,其實已經很好了,就連銀行的不良率也超過這個數了吧,相比較房子、基金、股票、債權、保險、黃金、貴金屬、期貨等等其他投資型別,信託公司的資金基本上用於地產、政信、工商企業等,儘管專案做了很多風控措施來保障安全退出,但閉著眼睛買信託的日子確實過去了。
接才來該如何選擇信託產品,是廣大理財師和客戶所共同需要思考的。
首先:從法律上來說,信託畢竟是投資,是投資就會有風險,至於剛性兌付只是行業的潛規則,並沒有什麼明文規定和依據。
其次:從資管新規要求打破剛兌去考慮,很多人認為打破剛性兌付不好,其實我認為打破剛性兌付,恰恰是為了保護投資者,您想,有一個爛專案,因為需要剛性兌付,必然會萌生借新還舊,您現在投資的資金大有可能是給前任投資者兌付了,但剛性兌付打破了,情況就不大可能出現了,防止投資人當接盤俠的風險。
第三:儘量不投資金池,這是監管的導向,監管層一直在要求去資金池,因為也是萌生借新還舊等違規的搖籃,能不碰就別碰。
第四,記住“四挑一必須”原則,切記,我們在挑選專案的時候,1、挑選有實力的信託公司,最好央企背景,2、挑選有實力的融資方,3、挑選有實力的擔保方,4、挑選好的城市區域,最好是一二線城市、省會城市、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區域。5、必須有土地抵押,最好核心地段足值的土地抵押,一定要有這個,這是這兩年違約事件爆發後的深刻教訓和經驗,有了抵押物,大不了我慢慢處置,防止血本無歸,切記、切記!掌握了這幾點,結合這幾年的信託風險事件,那麼即便是信託風險率再增加,我們誰都不能保證100%,但大概率是可以可以躲避遠離這些風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