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很多基金銷售平臺推出了“目標投”、“自動止盈”等類似的產品,有些使用者在問且慢什麼時候會推出這樣的功能。

我的回答是,且慢不會推出類似的產品。

今天的週報就來聊聊我們的思考和決策過程。

首先來看看什麼是“目標投”。

所謂的“目標投”,是讓使用者自己設定“合理”的目標收益率,並在目標達成後自動賣出。初心是希望使用者能夠階段性的享受投資收益,獲得正反饋,培養長期投資的習慣。

舉個例子:以滬深 300 指數為例,我可以在年初設定一個滬深 300 指數基金的定投,目標收益率設定為 10%。每當收益率達到 10% 的時候就全部自動賣出。然後開始新一輪的重新定投。

我理解“目標投”、“自動止盈”等類似產品的初心是希望降低使用者的“焦慮”,希望給使用者提供一些確定性。幫助使用者在長期投資的過程中不斷獲得短期的正反饋,慢慢走上長期投資的道路。

我覺得這個初心是很好的,但是不是真的能做到,也許需要思考和觀察。

先來思考一下。

“焦慮”的背後是什麼。

我認為焦慮的背後是對不確定性的恐懼。當我不知道未來會發生什麼、什麼時候發生、後果怎麼樣,我就會焦慮。

所以問題的關鍵是幫助使用者降低不確定性,如何降低呢?

我們先來看前幾年火爆的 P2P 行業的例子。

P2P 的本質是資訊撮合行業,平臺釋出借款人的借款金額、週期以及其它資訊,使用者根據資訊選擇標的債權,承擔風險,獲取收益。

作為出資方的使用者,肯定會“焦慮”:“這個借款人到期能還上嗎?”、“我需要確定性,平臺可以擔保嗎?”。

於是,在競爭中,行業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由平臺來承擔風險,降低使用者心中的“焦慮”。

P2P 是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網際網路信奉“使用者需求就是一切”,但“使用者需求”是合理的嗎?如果這些“表面的需求”和金融的底層規律相悖,結果恐怕不會太好。

再說回我們的例子。

投資股市,特別是熊長牛短的中國股市,在每日價格波動的背後,使用者都會焦慮。

這種“焦慮”背後的不確定性是什麼?

股市是賭場嗎?它真的能賺錢嗎?合理的收益率應該是多少?我需要投資多長時間?什麼時候賣出?

“目標投”在努力幫助使用者解決這些問題。選擇一個“合理”的目標收益率,收益率實現後自動賣出,然後開啟新的一輪。把一個長期投資的過程切成很多小段,每一個小段給到使用者確定性和正反饋。

看起來很美好,但我想這裡存在兩個關鍵的問題:

1)以一個固定的目標收益率為賣出條件,是否合理?

2)賣出的資金怎麼辦?

先來看第一個問題。

我之前寫過一篇週報,專門談“什麼時候賣出”。在這篇週報裡面,我列舉了對於一隻股票的賣出條件:

1)發現買錯了(或者公司變差了);

2)估值變貴了;

3)有更好的投資標的。

對於基金投資,其實也是如此。而如果投資的是指數基金,特別是寬基指數(比如滬深300),答案會更簡單。

寬基指數通常不存在“買錯了”或者“指數變差”的問題。投資就是“賭國運”,如果你投資的是滬深 300 這樣的寬基指數,基本上就是和中國未來的經濟繫結在一起,除非經濟崩潰,否則不會出現“買錯”的問題。而發現“更好的投資標的”的情況也不多,除非比如港股、美股大幅下跌,“風險收益比”比滬深 300 指數更好,這樣可以選擇賣出一部分進行配置。

因此,如果你選擇投資寬基指數,唯一的賣出標準,應該是“變貴了”。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估值變高了”。

這和你在這隻基金上賺了 10% 還是 100% 有關係嗎?沒有。

舉個例子:

年初滬深 300 指數在 3000 點左右,如果你當時的一筆買入,在 10% 止盈後,滬深 300 指數為 3300 點,仍然在低估區間。僅僅是為了讓自己“舒服”一下,就選擇全部賣掉,這從投資的邏輯上來說是不對的。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賣掉後的資金怎麼處理?

如果指數還處在低估狀態,最好的選擇應該是一次性買入,可那又何必賣呢?如果指數處於高估狀態,最好的選擇應該是持幣,但如果使用者對投資並不了解,在牛市的狂熱氛圍下,在旁邊人都賺的盆滿缽滿的時候,使用者能忍住手嗎?

還有一個更嚴重的問題,這樣的投資方式,可能會在使用者心裡種下錯誤的種子。

投資的大道其實非常簡單,用 “便宜” 的價格買 “好資產”,持有足夠長的時間。我覺得只有讓使用者真正理解了這幾個字,才能降低他投資股市的焦慮。

讓我們回過頭來看一眼使用者的焦慮是什麼:

股市是賭場嗎?它真的能賺錢嗎?合理的收益率應該是多少?我需要投資多長時間?什麼時候賣出?

且慢想從另一個角度來解決這個問題。在長期陪伴的過程中,讓使用者真正理解這幾個字:

“便宜買好資產,持有足夠長時間”

具體包括:

如果把這些通過不斷的重複內化到使用者的內心,再面對股市短期波動的“不確定性”的時候,使用者內心的“篤定感”也許就會有所增強。

這是我們的思考和答案。

最後說說產品的“順人性”。網際網路產品成功學裡經常講產品應該“順人性”,利用人性的很多特點設計產品,提高產品的留存、轉化以及傳播。但這個“順人性”不能和產品的“核心價值”相矛盾。或者說“順人性”是術,而“核心價值”是道。

對於且慢來說,如果希望使用者能真正、長期在股市賺錢,我們覺得陪伴使用者提升對商業、股市的認知是必須要做的事情。這也是且慢的“核心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如何“順人性”的做很多設計,比如讓投資者教育的內容不再冗長枯燥(我反省一下),比如如何讓投資者在做每一個正確動作的時候得到一些獎勵和正反饋,是我們正在思考和準備的。

相反,如果一些“順人性”的設計反而會在長期讓使用者丟掉了投資的本質,這樣的行為在長期就無法幫助使用者更好的在股市賺到錢,我們就不會選擇這樣的產品和功能。

且慢硬核資料

且慢的硬核資料欄目會用一些“硬核”的資料,傳遞我們對於投資的理解。隔週(據說未來有改每週的可能)的週五,可以在且慢 App 裡檢視。

本週的內容也和“目標投”有關。

有使用者問是不是終點選擇 2015 年牛市不太合理,我特意讓小夥伴做了一個更長時間的圖,如下。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央行不放水,今日不開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