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夢斷墨跡天氣上市夢斷,證監會硬核質疑4大問題,個個中要害,天氣預報生意還能做嗎?
10月11日,根據安排,有5家躊躇滿志的公司上會,衝擊上市。
5家企業分別是墨跡科技、天邁科技、斯迪克、電聲營銷、通達電氣。其中,知名度最高、最受市場關注的要數墨跡科技了。
一方面,其旗下主要產品墨跡天氣已經打拼多年,使用者群廣泛,另外一方面,墨跡科技背後股東大佬雲集,阿里、騰訊、盛大等一眾網際網路知名企業都是其股東。
可是,偏偏在5家企業裡面,只有1家上市被否,那就是墨跡科技。
而且證監會還指出了墨跡科技的4大問題,可謂硬核。
1、墨跡科技涉嫌違規釋出新聞資訊、醫院和藥品廣告,還有視訊節目和遊戲節目。
墨跡天氣通過自主收集及第三方途徑獲取使用者資料及標籤,並利用資料進行商業化變現。
墨跡天氣曾於2019年7月16日收到APP專項治理組發出的《關於APP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相關問題的通知》,APP專項治理工作組要求墨跡天氣就收集使用個人資訊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改。
3、墨跡天氣的盈利模式中,廣告收入佔到了其報告期內收入的95%。這說明墨跡天氣嚴重依賴廣告收入。
簡單說,委員會對墨跡天氣的營業資料可持續性有質疑。
4、墨跡天氣的收入中關聯方交易佔比較大。
委員會要求墨跡天氣說明,是否存在免費利用直接或間接股東及關聯方獲客渠道或資源的情形;是否存在相關方為墨跡天氣代墊費用、支付成本或其他利益輸送情形。
墨跡科技迴應很快,墨跡科技就做出了官方迴應。
迴應中稱,墨跡天氣接受證監會提出的詢問並已做相應解答。對於已整改部分將加強自我監察,未完善部分已建立專項組,納入調整措施。
迴應速度倒是很快。遇到這樣白紙黑字的問詢,逃避根本沒有意義,直接回應反而是比較好的做法。
其實證監會的這四條,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合規問題,一個是財務問題。
合規問題其實相對而言,是比較容易解決的,缺什麼辦什麼,實在辦不下來就把這塊業務砍掉即可。
至於違規超範圍蒐集使用者隱私,趕緊停掉整改,都是可以辦到的。
在零野眼中,其實財務問題,才是墨跡科技的根本困局,而且不是短期內可以輕易解決的。
背後大佬多墨跡天氣成立於2010年。
走過9個年頭的網際網路企業其實並不多。
曾經紅極一時的O2O創業明星們,現在還剩幾家?電商創業大潮中,又還剩幾家?
2010年,82年生人金犁和合夥人註冊了墨跡風雲(北京)軟體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當時的註冊資本僅僅為3萬元。
本來是自己業餘時間搞的副業,沒想到上線不久,使用者數暴增到100萬,金犁從諾基亞辭職開始專注於“天氣”事業了。
這就是網際網路的魅力,3萬元就能撬動上億的資本追逐。
墨跡科技截至目前共獲得7次融資。
根據招股說明書,金犁佔股34.6%,為墨跡科技第一大股東。第二大股東為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第三大股東為險峰創投。
阿里創投由馬雲控股,持股比例高達80%,所以墨跡科技是實打實的“馬雲門徒”。
阿里創投在2013年參與墨跡科技的B輪融資,融資金額為數千萬人民幣。
而招股書披露,墨跡科技的第五大股東是北京創新。
騰訊佔北京創新44%的股份,所以,中國網際網路的半壁江山阿里和騰訊都是墨跡的股東。
一眾大佬股東加持,讓墨跡科技挺過了數次網際網路企業倒閉大潮,一路走到今天。
卻也為證監會的質疑埋下伏筆。
盈利模式受質疑墨跡天氣自稱是建立和共享以人與環境為核心的氣象服務平臺。不過隨便拉一個墨跡天氣的使用者,問問你平時用墨跡天氣幹嘛?
十有八九就是回答,當然是看天氣預報的。
這就是墨跡天氣的痛點了:使用者對他們的定位是拿捏地死死的,想要轉型不容易。
墨跡科技的招股書顯示,截止2018年1月,墨跡天氣App已覆蓋中國5000餘個城市和地區,擁有5.56億的累計裝機量。
也就是說,全中國14億人口,大約三分之一以上,都裝過墨跡天氣。
這裡有個小聰明,累計裝機量不是實時裝機量,裝了又解除安裝,也算的。
2015年,墨跡天氣App新增裝機量8736.6萬臺,平均日活躍使用者增加了374.3萬人,佔新增裝機量的4.3%。
而2016年,新增裝機量1.1億臺,平均日活躍使用者增加了491.6萬人,佔比4.47%,這個比例基本穩定。
到了2017年1至9月,新增裝機量7780.5萬臺,但平均日活躍使用者僅增加了53.2萬人,佔比陡然下降到了0.68%。
這裡有幾個可能:
裝機量是虛增的,誘導的,實際上使用者沒有使用需求。市場上可替代產品增多,使用者裝機後很快放棄墨跡天氣。老活躍使用者流失量大,新增的活躍使用者抵消減少的老活躍使用者後,顯示增量低。日活躍使用者增長乏力可以理解,畢竟網際網路增長是有上限的,人口也擺在這裡,不可能無限制地增長。
但是比起日活躍使用者數問題,使用者停留時間則更棘手。
請問看天氣預報需要幾分鐘?許多使用者表示,一天開啟看一次,偶爾看兩次,每次最多停留一分鐘。
墨跡科技的招股說明書裡,也列出了逐年活躍使用者停留時長。
雖然使用者的停留時間在逐步加長,卻仍然不到3分鐘。
張小龍這麼說,就顯得有點“何不食肉糜”了。
這意味著,使用者必須在墨跡天氣裡停留更長時間以保證廣告有足夠可能性觸達使用者,才能保證收益。
但是廣告收入是有瓶頸的,當廣告過於密集,使用者可能因此反感而流失。
開啟墨跡天氣,隨處可見廣告。從開屏廣告到頁面背景到穿衣助手到下拉廣告......使用者目不暇接。
墨跡科技其實一早就意識到自己的收入來源過於單一,在2014 年, 墨跡研發了智慧空氣檢測硬體“空氣果”,可以接收空氣中PM2.5、二氧化氮、粉塵、氣溫等多項資料。
然而其銷量堪稱慘淡,整個2017年1-9月,其銷售額才204萬元。
智慧硬體這條路沒走通。其實所有網際網路企業的智慧硬體之路目前都還沒開啟,況且如此不“剛需”的空氣檢測智慧硬體呢?
說白了,墨跡天氣做的還是流量生意,一個廣告分發商。
廣告分發商無所謂,一樣有錢賺,問題是能持續嗎?
現在蘋果手機、華為手機、小米手機等等手機品牌都自帶天氣預報軟體,使用者沒有必要再單獨安裝,這一塊的流量被這些競品蠶食是一個趨勢。
且廣告商的廣告投入如果降低,僧多粥少,墨跡科技又該如何面對?
關聯交易引人聯想另外一個財務問題,則是關聯交易。證監會這一拳,還真是打在點子上了。
根據招股書披露,墨跡天氣的客戶集中度非常高。
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1-9 月,墨跡科技來自前五大客戶的營業收入分別佔同期營業收入的比例為 83.64%、75.05%、72.01%和 45.84%。
如果僅僅是客戶集中度高,那麼還可以歸結為行業特點,墨跡科技的另外一個問題就是證監會指出的,其關聯交易佔比大。
這樣盤根錯節的關係,不禁讓人質疑其是否存在利益輸送。關聯方如果為其代墊費用、支付成本或進行其他利益輸送,會使得墨跡科技的報表更好看,進而有利於衝擊上市。
一旦上市,這些股東就有機會兌現利好離場,因此利益輸送的動機是充分的。這可能也是證監會的質疑緣由。
墨跡天氣作為一個奮戰9年而不倒的網際網路企業,其盈利資料在同期產品中算是鶴立雞群。
當其他產品還在瘋狂燒錢的時候,墨跡天氣的招股說明書顯示,其從2016年開始就是盈利的。
2016年淨利潤2000多萬,而2017年則達到了6000多萬。這才給了墨跡科技衝擊創業板的底氣。
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盈利,到底是不是真實企業經營情況的反映呢?
市場前景前面說了這麼多墨跡科技被證監會否決上市的原因,是否就是說墨跡科技前景堪憂呢?
也不盡然。
天氣預報市場看起來冷門,實際上可是能掙錢的大生意。
氣象領域非常著名的“德爾菲氣象定律”表明,氣象投入與產出比約為 1:98。
這意味著,在氣象領域每投資1元錢,就可以得到98元的經濟回報,而在不同的市場條件下,有可能還會帶來更高的回報率。
因為天氣直接影響著人們的出行、日常生活和工作,甚至影響到人們的生理和心理,進而引導或支配著人們的消費行為,這構成了氣象行業的商業化基礎。
舉例子,啤酒廠商需要根據氣象預報調整生產和備貨情況,天氣炎熱,則銷量也會增長;再例如,下雨天往往零售行業會遭殃。
美國氣象服務巨頭美國天氣公司The Weather Company(以下簡稱TWC)就深耕氣象服務20年,所有iPhone、安卓手機(除中國區)內建的天氣資料都來自TWC。
TWC的前身是隻做氣象服務的24小時電視臺,2016年IBM斥資20億美元收購了它的資料服務業務。
在美國,活躍著 350 家左右的商業氣象服務公司,整個市場規模超過 60 億美元,並且保持著每年近 25% 的增長率。
而中國,由於氣象服務其實一直沒有放開,所以市場相對還很小。
氣象資料目前是由國家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釋出,供福斯及相關機構使用。中國尚沒有民營組織進行系統的氣象資料的採集與預測,因此所有氣象資料均來源於國家氣象局及其下屬單位。
所以,我們反向思考一下,為什麼阿里、騰訊、盛大等資本願意入股墨跡科技且不遺餘力促成其發展呢?
正是看中了氣象服務的市場前景。
雖然目前墨跡科技經營面臨著許多困難,但是氣象服務本身,是一門好生意。
我們預想一下,如果以後市場準入逐步放開,私營企業可以採集和預測天氣資料,14億人口的國家,對氣象服務的需求可能就不止60億美元了。
2018年10月,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孫健表示,協會統計的資料顯示,“十三五”期間中國智慧氣象市場規模高達3000億元,氣象大資料人才的需求正在以每年50%的速度遞增。
墨跡科技上市折戟沉沙,短期內,對企業是一個打擊;但是若能痛定思痛,積極補足企業短板,為未來市場做準備,那麼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