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的魅力在於帶給我們思考。每一次的影視創作都是重新發明現實,它彷彿提醒著你:看,那是歷史,但不代表它不會在將來重演。
2007年美國房事動盪愈演愈烈,隨即而來的次貸危機席捲美國金融市場。 2008年,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宣告破產,將次貸危機推向高潮,隨即引發了全球性的金融海嘯,這個擁有158年曆史的老牌投行在世界的注視下走下了歷史舞臺。
雷曼兄弟成立於1850年,曾經在美國抵押款債券業務上連續40年獨佔鰲頭。相比於巴林銀行那樣的貴族銀行,雷曼兄弟的成長之路稍顯坎坷,歷史上,它曾四次面臨倒閉,但最後都有驚無險,在金融界叱吒一時。而在次貸危機面前,身經百戰的雷曼兄弟,卻沒能挺身而過。
雷曼兄弟倒閉究其自身原因是投資的失利後自救不利。當年美國房地產市場大熱,雷曼兄弟大量投資,用大量借款增加回報率,自有資本越來越少,槓桿率越來越高,危機一旦爆發,損失也會成倍增加。次貸危機爆發後,眾多金融機構蒙受鉅額損失,於是政府在出資救助貝爾斯登後,允許投行直接向中央銀行貸款進行融資,而此時的雷曼兄弟仍對通過資本市場走出困境抱有僥倖幻想,最終錯過最佳自救時期。
此時的雷曼兄弟岌岌可危,而此前政府動用大量資基金救助貝爾斯登、託底兩房的行為,已經引起了國會的強烈不滿,最後,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表示不會對其施救。失去了政府的保護,這讓之前有意向收購雷曼的英國巴克萊銀行和美國銀行心生疑慮,紛紛放棄收購計劃,失去最後一線生機的雷曼被迫申請破產保護。而雷曼兄弟的破產,將這場席捲全美的次貸危機被推向另一高潮,演變成了一場全球性的金融海嘯。
一家投行的破產引起了一場全球金融危機,數以億計的人被捲入其中、深受其害,而投行自身的無度投資,監管機構監管鬆懈,都是災難發生的幕後推手。眾所周知,經濟的力量不可估量,但相對的其背後的風險也不容小覷,如果機構在發展中忽視利益背後的風險,或許就會變成下一個雷曼。
雷曼事件無疑也給金融監管層拉了一次警鈴,不禁自省:市場經濟需要自由,但有時候是不是給他自由過了火?而雷曼用破產給金融界上的這一課,成為金融史上的經典案例,在不少電影裡被提及,例如:《雷曼兄弟最後的日子》、《大而不倒》(ps.我們已經做了一期電影《大而不倒》的講解視訊,感興趣的小夥伴可以爬樓觀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