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衰退不是危機嗎?我們說,經濟衰退和經濟危機“形似而神非”,不能籠而統之。目前,發達國家和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很可能會進入新一輪衰退期,但我們必須清晰地意識到:這次衰退與2008年開始的一輪衰退有著本質性區別。
第一,2008年的經濟衰退是金融危機引發的,是被動性衰退;而這次經濟衰退則由全球債務、尤其是主要經濟體增長艱難引發;第二,2008年衰退來得急、跌得快、幅度深,猝不及防;而這次衰退來得緩、跌得慢、幅度淺,戒備森嚴。正所謂“有備無患”,未來可能出現經濟衰退的預期已經非常強烈,但這恰恰說明,衰退已經變成“禿子頭上的蝨子”,隨之而來的則是各式防範措施,就算無法徹底阻止衰退,那經濟衰退的幅度也會相對輕微。實際上,歐元區的經濟衰退早就開始了,但並未引發金融市場劇烈震盪,整個過程顯得相對平緩得多。
當下,人們最大的擔心是美國的情況。關鍵問題是:如果美國發生經濟衰退,是否會導致股票市場劇烈下跌?這有個“地球人都知道”的事情,而美國政府和美聯儲也在採取積極措施,防止“極端事件”——危機的發生。
實際上,經濟危機當然伴隨經濟衰退,但衰退和危機之間的差異就在於“時間、空間和程度”的不同。一般而言,危機具有預想不到的突然性,來者迅猛、影響廣泛、幅度極大,許多金融機構、企業、個人扛不住這樣的猛烈而破產。這就像“核能量”,集中一秒鐘釋放,那是核彈,破壞力巨大;如果像“核發動機”那樣長時間緩慢釋放,那情況則大不一樣。
我們需要認清時局。實際上,過去10年僅僅是“危機應急期”,而未來的10年才是“經濟修復期”,而當今世界正處於“應急期向修復期的過度階段”。經濟修復期呈現“輕微經濟衰退”十分正常。各國政府通過“積極控制”,使得“經濟衰退不至出現陡降”並引發金融危機,就是巨大的成功。
經濟修復期修復什麼?修復過去被“金融自由化40年”嚴重破壞的資產負債表。資料告訴我們,全球債務246萬億美元,相對於全球GDP的300%,60%集中在美、歐、中、日——全球最重要的四大經濟體,這個債務槓桿不降低,經濟增長必然受到債務增長艱難的制約。
所以我們一直強調,當今世界、包括中國在內,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重要的不是經濟增長,而是如何在幫助經濟穩定、至少不破壞經濟的前提下,降低債務槓桿。這個過程已經開始了,標誌性的事件就是:發達國家的央行重啟“擴表”過程。很顯然,這次“擴表”的初衷和預期效果皆與前次QE存在明顯不同。正因如此,美聯儲主席鮑威爾一再強調:本輪“擴表”絕非過去的QE而是“有機擴表”。
中國同樣存在嚴重的債務問題,但解決債務槓桿過高的問題必須“找準藥方”。過去的實現證明,以加息、緊縮貨幣的手段“降槓桿”,只能導致經濟失速,而制止失速勢必再加槓桿。所以,我們需要研究新問題,尋找新方法,而發達國家近年來的實踐是不是可以帶給我們一些有益的啟示?希望中國金融人、尤其是貨幣政策當局能夠與時俱進,為中國資產負債表的有效修復爭取更多一點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