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阿里由於“二選一”等壟斷行為,被罰款182.28億元人民幣;然後是螞蟻集團被再次約談,啟動5方面整改。
到了今天,有一個更具殺傷力的訊息:
在美國,共和黨人參議員喬什·霍利(Josh Hawley)表示,他已經提出了一項新法案,禁止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大型科技公司實施任何併購行為。
霍利指責最大的社交媒體公司扼殺了保守派的聲音,他還批評了其他行業,比如製藥業,聲稱這些行業過分地集中於少數企業,擁有過多的市場支配力。
可以想見,如果這項法案變成現實,將在很大程度上限制科技企業透過併購,快速建立市場優勢、獲得壟斷地位。
或者有人會問:這跟中國有什麼關係?會影響中國的科技巨頭嗎?
當然會。
首先,美國的做法往往會引發效仿潮,會有很多國家跟進。其次,美國的法案往往具有長臂管轄的效力,比如未來一家在美國有業務的、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的企業,要收購另外一家在美國也有業務的企業,這種併購就需要美國政府批准。
類似的案例是:美國高通公司在併購一些歐美企業的時候,也需要中國政府批准。
在中國,目前至少有7家科技企業的市值,超過1000億美元,它們是:騰訊、阿里、拼多多、美團、京東、快手、小米。如果位元組跳動上市,也會超過1000億美元。
想想看,如果上述8家企業都不能併購企業,市場將會呈現怎樣的新格局?
其他企業的機會一定會大幅增加,市場被壟斷的機率也會顯著降低。
所以,中國將來或許也會出臺類似的規定。只是門檻未必是1000億美元。
反正不管怎麼說,全世界的政府好像都變臉了。
以前,科技企業是各國的寵兒,他們代表著未來、代表著發展、代表著就業增加和經濟繁榮。
那時候,我們常常能看到科技企業巨頭們跟各國領導人觥籌交錯,或者合影留念。
現在,關係逆轉了。在政府眼中,這些科技巨頭、網際網路大平臺成了壟斷者、阻礙創新者和傳統產業的破壞者。他們看似增加了就業,但也帶來了顯著的失業。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大逆轉?不外乎兩個原因:第一,科技企業巨頭贏家通吃的勢頭日益明顯 ;第二,民粹主義思潮的湧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