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作為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自帶光環”入華後,為何在中國市場沒能逃過被收購的命運?
繼阿里收購大潤發、家樂福中國賣身蘇寧後,又一大型線下零售超市被競賣收購,走上劃時代的新零售改革之路。
10月11日,德國最大、歐洲第二、世界第三的零售批發超市集團麥德龍股份公司旗下的麥德龍中國宣佈,麥德龍集團和物美科技集團(以下簡稱“物美集團”)雙方已達成最終協議,並將成立合資公司。
根據協議,物美集團將在合資公司成立初期持有70%的股權,麥德龍集團將持有20%股權,剩餘10%的股權目前由麥德龍中國合資公司中的小股東持有,他們亦有意通過另一個獨立流程出售全部10%股權。交易對麥德龍中國的企業總價值估值為19億歐元(約合人民幣148億元),交易完成後,麥德龍集團預計將獲得超過10億歐元(約合人民幣78億元)的淨收入。物美集團將在合資公司成立後,終將持有其80%的股權,麥德龍集團將持有20%股權。交易雙方預計最遲在2020年第二季度完成交割。
雖說此前麥德龍要出賣中國區業務的訊息傳的沸沸揚揚,並有眾多“緋聞”競購者,其中不乏萬科、永輝、騰訊、大潤發、蘇寧和阿里巴巴等,但距離家樂福被蘇寧收購還不到一個月,又一大型外資在華超市集團被賣身的訊息,聽起來還是讓業界較為震驚。
麥德龍中國為什麼要賣?
麥德龍中國官網顯示,迄今為止,率先佈局中國市場的麥德龍在中國的59個城市開設了97家商場,擁有超過11000名員工和逾800萬名客戶,2017~2018財年銷售額達27億歐元。
據了解,麥德龍在1996年挺進中國,彼時正是外資零售們紛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代。家樂福在中國的第一家店面是1995年,隨後外資零售魚貫而入;沃爾瑪於1996年進入中國,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沃爾瑪購物廣場和山姆會員商店。1997年泰國正大集團下易初蓮花進軍上海;1999年法國歐尚進入上海。
入華23年來,麥德龍中國之初的確是抓住了佈局中國巨大市場的機遇,之後也有過一段高光時刻,利潤逐年上升。但據媒體報道,麥德龍中國2008年後開始放緩,2010年後開始走下坡路,此後均再未回到至高寶座。
有評論認為,麥德龍走向今天,和其自身業務有著相當大的關係。比如其大多為TO B為主導的業務形態,與O2O的靈活性本來就有著天然的矛盾。在中國電商高速發展的紅利期,電商們紛紛在TO C業務上跑馬圈地進行馳騁的時候,麥德龍模式受限未難以分得一杯羹。
顯然,麥德龍也意識到其在中國區業務的問題所在,企圖通過與強者聯手的方式,改變當前舉步維艱的局面,重新走上快速發展的車道。他們在簽訂收購協議時表示:“有志於通過組建合資公司,物美集團及其技術夥伴多點,和麥德龍集團將能發揮各自在市場上的領先地位,及在批發、零售和數字領域的領先專長,加速麥德龍中國的發展和數字化轉型。”
買家為什麼是物美集團?
此前有報道稱,與物美集團競購買的企業遍及騰訊、阿里等網際網路企業和永輝、蘇寧、物美等本土零售商,甚至連萬科這樣的房地產企業也牽涉其中,可以說是一塊眾人爭搶的“香餑餑”。
最後,麥德龍中國為什麼選擇賣給了物美集團呢?
物美集團創始人、董事長張文中博士表示:“物美集團和多點是麥德龍集團理想的合作伙伴,我們同時擁有零售DNA和卓越的數字化優勢、對本地市場有深入的了解,具備在中國整合發展跨國品牌、提升客戶體驗的成功經驗。這些將充分挖掘並實現麥德龍中國的潛力。我們完全認同由麥德龍中國獨立進行業務運營,維持由麥德龍中國Quattroporte康德先生領導的管理團隊。我們將持續投資,續寫麥德龍中國作為數百萬客戶最可靠的食品供應商的成功篇章。”
總體而言,有三點:第一,物美集團有零售DNA和卓越的數字化優勢(加之多點的技術支援);第二,與麥德龍秉持相同的價值觀,完全認同由麥德龍中國獨立進行業務運營,維持由麥德龍中國Quattroporte康德先生領導的管理團隊;第三,在併購和整合方面頗有建樹,在快速變化、激烈競爭的市場上的優秀整合能力。
據了解,作為中國最大、發展最早的現代流通企業之一,物美集團近年來在新零售方面發展迅速,不斷以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雲端計算、實體門店數字化為核心,組合運用多種智慧化技術裝置,構築起線上線下一體化的全渠道智慧零售體系,實現線上線下商品、交易、營銷、營運等業務的共融互通,為實體店顧客提供線上下單店鋪2小時送貨上門、店鋪下單自助收銀、進口優質商品一站式服務等跨渠道、無縫化的購物體驗。2019年9月,集團還入選了2018年零售百強名單。
此外,物美集團業務不僅涉及零售貿易、電子商務、網際網路/物聯網科技、物流運輸等多個業態,還擁有美廉美超市、新華百貨、浙江供銷、百安居、奧士凱物美、崇菜物美、聖熙八號、京北大世界、浙江供銷等多個知名品牌。截止到2018年,員工10萬餘名。
同時,在中國整合發展跨國品牌、提升客戶體驗的成功經驗方面,物美集團收購了英國百安居、南韓樂天、日本大榮等在華門店,這些企業的重組都比較成功,也帶來了很好的效果。
“被收購”是大型傳統零售超市的最終歸宿嗎?
至此,除了剛剛進入內地市場,僅開了1家和2家門店的開市客(Costco)和奧樂齊(Aldi)外,曾經叱吒風雲的外資超市已幾乎全軍覆沒。成規模的外商獨資超市僅剩下沃爾瑪(Walmart)一家。
這邊國內的超市也不例外,被收購的“苗頭”也開始顯現。超市100強中(2018年超市100強資料)前十的中百倉儲下半年也擬被永輝超市股份有限公司收購6906萬股。
從表面上看,“被收購”好像是這些大超市逃不過的命運,但仔細分析背後的原因,又有所相似。
以家樂福中國為例,9月27日,蘇寧易購宣佈以48億元完成對家樂福中國80%股份的收購。而在此之前,家樂福中國自1995年進入中國大陸,24年來發展了約3000萬會員,開設210家大型綜合超市。2012年,電商興起,家樂福中國的業績和利潤雙下滑;2017年和2018年,家樂福淨資產和淨利潤均為負。
蘇寧迴應收購家樂福中國時表示,蘇寧看中家樂福的供應鏈能力,收購後將完善蘇寧在大快消品類O2O的佈局,未來也會對家樂福門家進行數字化改造。
而此前,阿里入股大潤發,沃爾瑪選擇與騰訊合作,不少大型商超都找到了網際網路靠山,或者是向新零售、數字化轉型的途徑。
比如,沃爾瑪繼與京東合作之後,又宣佈與騰訊正式達成深度戰略合作關係。據介紹,雙方將重點圍繞購物體驗提升、精準市場營銷、支付服務、會籍增值等領域開展合作,共同探討基於數字化、智慧化的效率提升、成本降低和顧客體驗的提升。
近年來,隨著電商的發展,零售業線上線下融合已是大勢所趨。正是因為看到了行業變化的大方向,近年來阿里、騰訊等網際網路巨頭都在搶灘線下,而大潤發、沃爾瑪等傳統線下零售商也在積極接入網際網路技術,進行業態改造。在業界看來,面對巨大變革和激烈競爭,商業的全面數字化已成為零售企業的必然選擇,線上線下的融合與數字化的營銷轉型也將在未來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對於傳統零售商而言,不管是外資還是本土企業,面對新零售環境,有數字化革新能力的自己改變,比如物美集團;沒有的藉助外力改變,比如被收購、合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