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華為等企業面臨的晶片卡脖困境,成功掀起了國內的半導體國產替代熱潮,大批半導體企業順勢崛起,資本對這一市場的關注也多了起來。

不過在迎頭追趕的同時,很多人也產生疑問,國產晶片的發展現狀到底如何呢?與海外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落後海外5到10年

4月20日,知名媒體人楊瀾採訪了中微公司董事長尹志堯,這位被譽為“矽谷傳奇”的晶片行業老將,一語道出了國內晶片產業發展現狀。

在各方力量的推動下,國內在半導體領域無疑進入了加速發展時期,尤其在中低端晶片市場,中國企業已經掌握了一定的話語權。比如中芯國際的成熟工藝製程已經實現量產,並得到了諸多廠商的訂單。

不過,在高階晶片領域,國內卻還存在較大短板。同樣以中芯國際為例,雖然該公司14nm工藝的良品率已經逼近臺積電,7nm也傳出了試產的訊息,但與臺積電即將量產的3nm相比,中芯國際的工藝至少落後了三代。

而尹志堯也直接指出,國內廠商要想實現對國際巨頭的追趕,至少還需要5到10年的時間。而在這期間,國內廠商不僅需要攻克先進技術,還需打破晶片產業鏈關鍵裝置的壟斷,難度可想而知。

國內廠商的優勢

縱然難度重重,但國內廠商從未放棄。況且,作為製造業大國,我國本身便具有頗多優勢,這都為晶片的國產替代提供幫助。

總所周知,積體電路本身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任何企業都無法獨自完成晶片設計到生產、封測的全過程。即使是光刻機壟斷者ASML,也需要全球各地的供應商,助其完成光刻機的生產。

而國內完備的晶片產業鏈,正是國內企業實現趕超的最大助力。根據尹志堯的說法,雖然國內晶片產業鏈的整體技術相對落後,但勝在產業鏈完整和技術穩定。

目前,國內在晶片設計、生產、封測以及半導體裝置研發領域,均有龍頭企業出現。除了中芯國際,以華為海思、紫光展銳為代表的晶片設計廠商,以中微半導體為代表的刻蝕裝置生產廠商等,都在國際範圍內爭奪了一席之地。

此外,雖然國內廠商面臨的封鎖不斷,但不可否認的是,華人在半導體理論研究和技術突破方面,都曾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最先進的5nm和3nm的三極體結構,便是由華人教授吳正明提出。

因此,只要國內半導體業界潛心研究,便可最終打破壟斷,實現中國芯的崛起。

12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車企快訊|戴姆勒因缺芯削減1.85萬名工人時長;福特削減F-150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