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用了近六年時間,起家於眼科診所的德視佳國際眼科有限公司(01846-HK;簡稱:德視佳)叩開了港股市場的大門。10月15日,德視佳正式在港上市,釐定發行價為7.50港元/股,開盤價14.2港元/股,截至發稿其最新股價為11.42港元/股,漲52.27%,最新市值為36.24億港元。
視力糾正服務貢獻近九成收益
市場似乎對這隻新個股表現得很熱情。
其實也不難理解,在當下人們可支配收入增多、健康消費意識漸強的情況下,對眼睛愈發重視,資本看好眼科市場實屬正常。
而成立於上世紀90年代的德視佳,是視力矯正行業的領先品牌之一,結合了德國眼科的卓越技術及25年的個性化客戶服務經驗,業務範圍主要覆蓋於德國、丹麥及中國三地,主要為中高收入水平目標客戶提供優質服務。
其中在中國市場,因人們從小受到高強度教育壓力以及戶外活動時間有限,導致近些年約90%的20歲年輕人患有近視,從佔比來看,18至45歲的人群佔近視人口的比例最大,在2018年佔中低度近視個案的55.8%,佔高度近視的64.0%。
隨著視力障礙個案的逐年攀升,德視佳為兩大主要客戶群提供廣泛的視力矯正服務。一是通過屈光性鐳射手術或後房型人工晶體(ICL)植入術為年齡在18至45歲之間的人群治療近視、遠視或散光;二是為45歲以上的人群提供老花眼或白內障治療服務。
按產品類別劃分,視力糾正服務是德視佳的核心收入來源,近三年將近貢獻近九成收益,而截至2019年3月31日這一佔比更是提升至99%。此外,視力糾正服務通常要通過屈光性鐳射手術、後房型人工晶體(ICL)植入術及晶體置換手術來進行,由此吸引了不少高單價客戶。
資料顯示,在2018年,這三例手術的平均售價分別為1814歐元、3307歐元、3145歐元,以售價最便宜的屈光性鐳射手術為例,一例的平均售價約合人民幣14127元。不過在今年一季度,為應對市場激烈競爭以獲得更大市場份額,德視佳在屈光性鐳射手術上採取降價戰略將其平均售價定為1802歐元。
當然,龐大的市場需求及和萬元級別的客單價也為德視佳帶來了不少盈利。
2016-2018年,公司獲得收益分別為0.30億歐元、0.37億歐元、0.43億歐元;同期年內溢利分別為193.9萬歐元、857.1萬歐元、429.1萬歐元,對比持續增長的營收,淨利走勢不太穩定,尤其在2018年縮水將近一半。
究其原因,2018年公司在營收保持穩健增長的情況下,蠶食利潤的主要來自成本端。因從事眼科業務的德視佳最燒錢的地方在於眼科醫生的薪資待遇及在耗材、裝置上的花費上。
據招股書披露,2016-2018年公司支付給包括眼科醫生及其他專業員工在內的費用分別為830萬歐元、990萬歐元、1070萬歐元,分別佔同期收益的27.4%、26.9%及25%。
發力中國市場業務
而從地域來看,業務深深紮根於德國的德視佳,選擇在香港上市不乏有其發力中國市場的考慮。
事實上相比德國市場,中國近視治療的滲透率極低,患近視人數與做手術人數之間存在巨大差距。
如在2018年,全飛秒鐳射手術每一百萬名18至45歲的中低度近視患者在中國的滲透率為668.5人,而德國滲透率則為1423.7人,是中國的2.1倍;同樣在後房型人工晶體(ICL)植入術上,德國滲透率是中國的4.3倍。
龐大的市場機遇成為公司業務未來發展的主要支撐。
據招股書,2016-2018年德視佳在德國的業務收益佔比分別為70.6%、60.5%、58.7%,丹麥的業務收益佔比分別為13.8%、12.2%、9.3%;而在中國的業務收益佔比分別為12.4%、23.4%、28.2%。拋開丹麥來看,近幾年德視佳在德國的業務佔比逐漸下滑,相反在中國區的業務佔比卻逐年攀升。
因而,在德視佳此次募集到的近5.27億港元資金中,約有2.11億港元用於在中國主要城市(包括成都和重慶)設立診所。
不過在中國市場,入局該領域的眼科企業已越來越多,德視佳未來面臨的考驗仍然不少。如國內眼科龍頭愛爾眼科在市場上具有明顯的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優勢,當前其最新市值已突破千億大關。
而同樣在港股上市的希瑪眼科(03309-HK)也從事類似業務,若其在服務費與財務資源上更具競爭力,很可能會比德視佳吸引更多的客戶。
德視佳能否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恐怕還需長遠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