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大宗商品及原料價格大漲,我們就預測過會很快傳遞到消費品行業的,但是這個速度還是有點快了,前幾天可口可樂這個少有見到漲價的產品傳出要漲價,接著就是日化巨頭寶潔也要跟著漲。
我們知道,國內是某些家電行業先漲價,還有個別有高溢價的品牌出來,表面上是表態,實際上是得瑟,怎麼了?我就可以不漲,因為我會忽悠,我的品牌溢價高,我的毛利率高,漲價正好變相的幫我打價格戰,和我自己降價比,這還不得罪人。
那麼作為飲料和日化的全球領導品牌,是不是頂不住原材料上漲的成本壓力,不漲價就不行了呢?那麼我們就只有來分析分析了。
從兩家的毛利率來看,寶潔達到了近50%,可口可樂更是60%以上了。雖然可口可樂近三年毛利率一直下降,但寶潔的毛利率卻在上升,這說明,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不是普遍因素,因為可口可樂成本的大頭其實和寶潔差不多,並不是那些食品材料,雖然主要喝的是飲料,但包裝成本卻是飲料的數倍,主要包括所用的鋁材和塑膠等,這些是有色金屬和化工產品。
那麼他們是不是特例,我們再看看其他家的吧:
可口可樂的老對手百事可樂,雖然比可口可樂的低一些,但還是在55%左右,實際上是沒有實質差異的。
寶潔的全球對手聯合利華,以及國內新秀藍月亮,毛利率也跟寶潔的差不多,都在40%至60%左右。藍月亮這個毛利率還是比較驚人的,要注意這有中國和美國會計準則的差異影響。
對於毛利率如此高的消費品企業來說,是有能力消化原材料漲價帶來的不利影響的。其實大多數時候,他們就是這樣做的,這也是很多競爭對手,短期內和他們競爭並不處於劣勢,但時間一長,受原料和市場的長期影響,在戰略上的差異的持續影響下,慢慢就落後了的原因。
還是搬出寶潔的氣泡圖看一下:
氣泡大小代表的營收情況,是相當均勻的,說明寶潔的營收並無明顯的變化,實際上2020年還比11年前的2009年低了近50億美元。從高低位置的增長率也知道,實際上10多年來,寶潔公司雖然營收有漲有跌,但總體是跌多漲少,已經沒有了增長的動力。從左右位置的淨利潤來看,除了2019和2015年等個別年份,都在100多億美元,其實是相當穩定的。
那麼可口可樂的情況呢?
氣泡的大小變化要大一些,但也在300-470億美元之間,上下位置的營收增長率來看,波動比寶潔要高一些,總體來看2020年也比2009年多出了20億美元的營收,但其增長明顯不足,實質上和寶潔一樣,已經成為一家成熟透了的傳統消費品公司。從左右位置代表的淨利潤來看,除2010年偶然突破100億美元以外,其他年份都在60-90億美元之間,也是非常穩定的。
把兩家公司的氣泡放在一起,寶潔公司的營收和淨利潤都明顯偏大一些,增長率的變化也穩定一些,但兩家成熟的消費品公司在財務表現上,都沒有顯著的特點可言。
其實他們漲價的重要原因是還有一項非常大的費用,那就是營銷費用,消費品可是需要大量的廣告之類的支出,寶潔公司就是發明多品牌戰略的那個傢伙,也是他們在電視劇的間隙開始播廣告,主要宣傳當時的主打產品肥皂,所以現在大家都還把那些電視劇叫“肥皂劇”。
近年來寶潔公司的營銷費用穩定在營收的28%左右,聯合利華在2017年開始將其下降至25%左右,藍月亮也是從最高的38%下降至了29%左右。
這算不算高呢?其實不算,國內很多類似的日化品上市公司的營銷費用高達營收的40%左右,很多還高於成本。但他們的體量大大地小於寶潔和聯合利華等,所以他們的營銷效果還不如這兩家,這就是規模優勢的巨大影響。
在價格戰可以提升市場份額的時候,巨頭們沒事也要挑起價格戰。在市場送來變相的價格戰的時候,由於提升份額和產值的影響並不顯著,而保住盈利能力更重要時,他們就要開始漲價,畢竟這樣漲價一般都會帶動其他同行跟漲,那麼原材料的成本就可以轉嫁給消費者,說不定還能吃個差價,小賺一把呢。
雖然寶潔公司近年來遇到產品老化,年輕人興趣轉移等影響,便實力還是很強的。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等也有類似的情況。國貨還需要努力,除了做好產品外,少出一些像廣州浪奇那種貨玩丟了之類惡性事件,用持續穩定的經營以中國市場為基礎,還得走出去,把產品賣向全球。只有這樣,才能取得市場和主動權,但這個時間還比較長,而且這些巨頭也不會輕易就把市場讓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