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面板虧損王成難兄難弟,前無希望後無退路
李星
2019年10月14日晚間,中國內地兩家長期邊緣化的面板廠,同時釋出了它們的鉅虧業績預告,它們就是國內老牌面板企業華東科技(SZ:000727)和華映科技(SZ:000536)。
根據業績預告,華東科技預計2019年前三季度實現的歸母淨利潤為虧損17.6億元-18.2億元,而上年同期虧損15.75億元,同比下滑11.74%-15.55%。其中2019年第三季度,華東科技的歸母淨利潤預計為虧損8.03億元-8.63億元,同比下滑29.53%-39.21%,高於前三季度的下滑幅度。
華東科技表示,公司液晶面板銷售雖較去年同期有所增長,但受市場環境影響,價格下行壓力未得到緩解,經營業績不及預期。同時觸控產品業務雖有所好轉,但仍未扭轉虧損局面。
而華映科技公告顯示,2019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虧損13.50億元- 16.50億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93.16% - 258.30%;2019年第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約虧損6.38億元-9.38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89億元。
公司預計2019年前三季度業績虧損的主要原因: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申請重整(現已申請宣告破產)對公司的模組業務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另公司子公司福建華佳彩有限公司本期成本較上年同期增加。
兩家企業的虧損額度都達到了十幾億,接近二十億,一時華東科技與華映科技成了中國內地的一對面板虧損難兄難弟。
華東科技成立於1993年1月,是由國營華東電子管廠獨家發起組建的規範化股份制企業,主營平板顯示、觸控顯示、石英晶體、磁性材料及電源、真空電子等五個產業。產品涵蓋TFT-LCD、觸控式螢幕、LCD及顯示模組;晶體振盪器、諧振器、濾波器等元器件;磁粉、磁芯、電源、微波等元器件;示波管、吸氣劑等系列產品。但近些年來,平板顯示業務佔了其八成以上的營收。2019年上半年華東科技實現營業收入23.5億元,同比增長8.21%,其中液晶顯示及模組業務的營收達20.73億元,佔比88.22%。
華映科技的前身為閩東電機(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取得中國證監會重大資產重組批覆,同意公司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方式,購買中華映管股份有限公司旗下四家液晶模組公司各75%的股權完成借殼,於2011年1月更名為華映科技。是首家臺資企業在A股成功借殼上市的公司。 華映科技以中小尺寸面板產品加工為主,以液晶模組為基礎,兼有蓋板玻璃(科立視)、面板(華佳彩)的觸控一條龍產品的戰略佈局,集團內國資背景控股股東還從去年開始入主主營顯示觸控模組的上市公司合力泰成為實際控制人,目前可為客戶提供從玻璃、面板到液晶模組的觸控一條龍解決方案。
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去年也都是大幅度虧損,如果今年無法扭虧的話,連虧兩年後將要變成ST,並有退市風險。
華東科技2018年全年扣非後虧損超過15億,華映科技2018年全年扣非後虧損則超過了50億。
華東科技此前曾引入夏普的IGZO液晶背板技術,成為中國內地唯一大量量產IGZO液晶面板的企業。但獨特的產品,並未能為華東科技帶來豐厚的利潤,反而成了類似當年夏普松下豪賭的等離子顯示技術一樣,遇到了產業鏈上、下游都難配套,成本居高不下的尷尬局面。
雖然後面華東科技在成都新建了一條8.6代普通a-Si面板線,但是電子集團下多條8.6代線量產,加上從終端市場殺回來的惠科,以及京東方和華星光電對舊8.5代線的技改擴產和新10.5代線的量產,整個大尺寸面板市場已是紅海一片。從今年初開始,全球的大尺寸面板價格已經降到了全球的平均成本線以下,這讓本就在成本和產能都不佔優勢的華東科技在面板業務經營上更加艱難。
而另一塊針對手機、平板、車載的中小尺寸顯示觸控業務,華東科技與華映科技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幾乎是一模一樣,在很多領域或客戶上,兩家企業幾乎都是主力供應商,即是真正的競爭對手,也是同時輸下陣來的難兄難弟。
除了華映科技的母公司中華映管倒閉對華映科技的打擊較大之外,其實之前李星在分析華映科技時,對其所面臨的狀況中有說過,華映科技最大的問題是市場與客戶同時消失。而這其實也正是華東科技這幾年面對的最大問題。
拋去大環境與技術競爭等方面不講,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在2015年智慧手機發展速度達到行業頂峰之前,主要訂單都是中華酷聯的運營商訂製機和華強北白牌機。而當運營商訂製機與華強北白牌機一樣,被小米的紅米手機和華為的榮耀手機給清場之後,事實上,國家的一帶一路政策,給了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一種複合中國產替代與全面出海的“幻覺”行情,一度讓兩家面板廠沉迷其中。
然而,一方面隨著小米、華為,以及原本就對海外市場熟悉的OPPO、vivo,利用3G、4G時代無法再大量推自刷機的公板方案手機情況下,或者說公板手機的成本並不比小米、華為、OPPO、vivo自研主機板低的行情下,原深圳的中小品牌也快速在內地市場消失,並且海外市場也被只能刷谷歌原生系統的小米、華為、OPPO、vivo快速收割。
另一方面,深圳的中小品牌中原來還可以在深圳以賺出品退稅活著的一些廠商,由於貪圖內地政府的招商補貼政策轉移到內地生產,結果不但整體的生產成本並沒有降下來,還連深圳的出口退稅優惠也沒了。這些原來還能給海外運營商生產訂製機來賺取退稅流水活著的中小品牌手機企業,也就這樣糊里糊塗的自己給玩死了。而這些所謂出口品牌,原來都是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手裡一張張通往一帶一路的“船票”。
回到面板行業大環境上來,在中小尺寸面板領域,與深天馬、華星光電死盯LTPS產能,京東方轉型OLED不同,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都認為可以憑藉投片靈活低世代線來降低成本,並以自己模組及觸控顯示一體化等產能來保住自己的競爭力。
然而對於行業內部來說,除了面板的前製程外,其餘的產能幾乎沒有多少技術含量,並且由於進入門檻低,在各地政府都希望在自己任期內成功引進短平快的專案的推動下,顯示觸控模組企業在全國內地四處開花,並湧現了一大批通過做大營收業績成功上市的A股上市企業。
行業的這種局面,不但讓華東科技和華映科技不能在技術上形成自己護城河,也很難在產能上對競爭對手形成威脅,同時在資本市場上,也跟同行站到了同一起跑線上,更難堪的是自己的國資背景,還讓自己的業務靈活性不如這些民營競爭對手。
事實上,當年京東方一招用8.5代線來切低價a-Si手機面板的損招一出,雖然京東方這樣做同樣不賺錢,但海外的面板企業看到這一動作後,基本就把5代以下的低世代給給關掉了。
雖然後來京東方也極少拿8.5代線來切低價的a-Si手機面板,一來是價格實在的跌得太快,成本上划不來,二是行業內幾條6代LTPS的產能也出來了,並且價格也一路走低。另外,三星的OLED產能,也從那時起一直富餘,可以時不時降價來打壓一下LTPS。
所以自2015年短暫的行業缺屏風波過後,實際上從2016年起到現在,在手機領域雖然出貨量仍有增長,但增長速度已經快速下降。到了2018年,大家判斷基本上是從增量市場轉為了存量市場。
到了2019年,即便是智慧手機的顯示屏尺寸繼續加大,但是隨著行業新產線的產能滿載,以及良率的提升,智慧手機的顯示屏價格還是一路下跌。這其中除了價格較好的智慧手機出貨量與去年相比減少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車載顯示屏市場的失速和安卓平板市場的消亡。
僅以中國國內市場為例,據中國信通院的資料顯示,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019年9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3623.6萬部,同比下降7.1%,環比增長17.4%; 2019年1-9月,國內手機市場總體出貨量2.87億部,同比下降5.7%。
而據李星從行業中了解的資訊顯示,與中國差不多體量的歐美市場出貨量基本上與去年持平,南亞市場則受中國內地產能移出帶的經濟活力增強,手機出貨量有稍許增長外,另外一個大的市場印度市場,今年的手機出貨量增長也將停止。而其它的市場,受經濟下滑影響,今年的手機出貨量基本上是下降的。
在這種市場大趁勢之下,今年的手機顯示屏及模組價格,同樣也是保持了與往年一樣的下跌趁勢。
據李星了解,今年上半年,除了在中小尺寸領域,除了深天馬和彩晶之外,全球的液晶面板廠沒有哪條產線是盈利的。
所以,這也不難想象為什麼華映科技的母公司中華映管即便是拿著客戶訂單去銀行那也要不到錢開線,JDI也會在茂原工廠滿載的情況下關掉白山工廠,LGD則生產越多虧損越多,最後手機部門只好把訂單下給價格還更低的中國面板廠商,LGD也於近期決定關掉所有的中小尺寸業務。
在海外面板企業都關停中小尺寸面板產能,並且在大尺寸也關停8.5代以下面板線的情況下,華東科技、華映科技兩家面板廠倒底要如何選擇自己後續的運營之路,確實沒有什麼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