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種跡象表明,鈣鈦礦似乎正以新的顛覆者的角色殺入產業,它能真正成為下一個攪動產業風雲、催生商業浪潮的革命者嗎?
文 | 李帥
一百多年前,法國物理學家A.E.貝克勒爾發現光生伏特效應(光伏),而後物理學規律下的太陽能電池能量轉化率最高可以達到33%,此後的漫長時間裡,全世界的科學家都試圖接近這一理論極限。
光伏產業是能源史上技術迭代突出的產業之一,電池材料、技術在效率和效益的倒逼下不斷掀起新的產業潮流。在當前太陽能電池領域,晶體矽電池稱王已是不爭的事實。1954年,第一塊現代太陽能電池在美國貝爾實驗室誕生,在矽中摻入一定量的雜質後的光電轉換效率僅為6%。65年後,晶體矽電池的最高效率已經超過26%,全球的光伏電站也被藍色的多晶矽元件和黑色的單晶矽元件瓜分殆盡。
但在物理法則下,晶體矽電池的效率提升之路正變得越來越窄。在通往其29%的極限效率終點過程中,每0.1個百分點的提升都意味著人類在科研上對一座珠峰的征服。
即便晶體矽電池在當下仍然佔據著太陽能電池的王位,但在時間隧道的隱祕之處,新的光伏顛覆者似乎已經磨刀霍霍。尤為注意的是,相比而言它只用了10年時間便拿出了媲美晶體矽電池65年所取得效率的成績單。
這個新的顛覆者就是鈣鈦礦電池,是晶體矽電池、薄膜電池之後的第三代光伏電池之中的突圍者。
2009年,鈣鈦礦電池第一次面世時的效率只有3.8%,但是10年後的今天,鈣鈦礦電池的實驗室效率便躍升至25.2%,疊加鈣鈦礦電池在晶體矽之上的效率更是高達28%。
來自科研界的結論顯示,相比晶體矽電池,鈣鈦礦電池的效率上限更高,設計出的電池效率理論上可以達到33%的效率極限,而由鈣鈦礦電池和晶體矽組成的的疊層電池理論轉換率極限更是高達43%。
“現在,實驗室中鈣鈦礦電池已經和晶矽最高效率相當,大面積的鈣鈦礦電池元件的效率基本上可以做到每年提升一個半百分點,同時解決一些穩定性的問題,這樣經過3~4年的時間,鈣鈦礦電池可以達到目前晶體矽產線的效率水平。而且,鈣鈦礦相比晶體矽經濟性更強,所以這個時間可能會更短。”作為鈣鈦礦太陽能元件效率世界紀錄的保持者,杭州纖納光電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纖納光電”)CEO姚冀眾接受《能源》記者採訪時說。
儘管鈣鈦礦電池目前在穩定性、大面積製備等方面還存在問題,但是其飛速提升的效率和發展前景已經讓包括三峽集團、金風科技、協鑫集團、通威以及國際上的牛津光伏等能源企業大筆的投入資金。
與此同時,針對鈣鈦礦電池中的種種問題,中國、南韓、日本、美國、英國、瑞士等國的眾多頂級科研院校近年來頻頻取得突破。2018年至今在《自然》和《科學》上發表的關於鈣鈦礦太陽能電池/LED的論文便高達16篇,其中有8篇來自中國或外籍華人之手。
資本的嗅覺是商業的風向標。種種跡象表明,鈣鈦礦似乎正以新的顛覆者的角色殺入產業,它能真正成為下一個攪動產業風雲、催生商業浪潮的革命者嗎?
實驗室新寵美國國家可再生能源實驗室(NREL)是光伏世界各類產品效率比拼最權威的競技臺,2019年,這家在業內聲名顯赫的實驗室釋出了一份報告,這份報告中有一張1976年到現在的一系列光伏技術研究電池的最高確認轉換效率圖表,從這張表上可以看到太陽能電池技術發展最前沿的科研成果。
太陽能電池最高確認轉換效率
在NREL釋出的太陽能電池效率圖表中,晶體矽電池技術、薄膜技術和新興光電技術是最為人所關注的三類效率曲線,目前光伏產業中能夠實現產業化應用的技術均出自這三類電池技術,分別用藍色、綠色和黃色區分。
鈣鈦礦電池便是新興光電技術的黃色區域中的一員。
1839年,德國化學家古斯塔夫·羅斯在俄羅斯烏拉爾山探險時發現了第一種鈣鈦礦——天然礦物鈦酸鈣(CaTiO ),從此以後,學術界的研究人員便把所有具有ABX 結構的晶體材料統稱為鈣鈦礦。
2009年,日本科學家Tsutomu Miyasaka率先將鈣鈦礦材料用於染料敏化太陽能電池作為吸光材料,獲得了3.8%的光電轉化效率。自此之後,鈣鈦礦電池成為國內外頂尖高校實驗室研究的目標。
“鈣鈦礦電池在穩定性和有毒物質鉛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但是它確確實實引起了研究界的注意力。”9月4日,在第二屆中澳科學未來會議上,對於鈣鈦礦,素有“光伏之父”之稱的悉尼新南威爾士大學(UNSW Sydney)馬丁·格林(Martin Green)教授接受《能源》雜誌記者採訪時說。
2013年12月20日,鈣鈦礦入選美國《科學》2013年十大科學突破。
“這種新一代太陽能電池材料在過去一年中獲得大量關注,它比傳統的矽電池要更便宜且更易生產。鈣鈦礦電池還不及商用太陽能電池那樣有效,但正以飛快的速度改進。”《科學》如此描述。
在鈣鈦礦電池面世八年之後的2017年,Tsutomu Miyasaka又與南韓成均館大學Nam-Gyu Park、教授牛津大學物理學Henry J. Snaith教授因共同發現並應用鈣鈦礦材料實現有效的能源轉換,榮獲化學領域2017年度“引文桂冠獎”(對遴選出的可能摘取諾貝爾獎的全球最具影響力的研究人員所頒發的獎項,自2002年以來,每年釋出的引文桂冠獎已成功預測了39位諾貝爾獎得主)。此時鈣鈦礦電池的效率已經突破了20%。
2019年8月2日,NREL釋出了最新的最高確認轉換效率圖表。新興光電技術中,由南韓化學技術研究所和麻省理工學院共同創造的鈣鈦礦電池的最高效率達到25.2%,成為新興光電技術中首個超越第二代薄膜電池(最高效率為銅銦鎵硒電池的23.4%),擠入晶體矽電池最高效率行列的三代光伏電池技術。
2019年6月,科技部發布《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可再生能源與氫能技術”等重點專項2019年度專案申報指南》,其中在太陽能行業便率先提到了開展穩定大面積鈣鈦礦電池關鍵技術及成套技術研發。關鍵指標方面要求大面積鈣鈦礦光伏電池效率≥19%(面積>20cm×20cm),室溫25℃,AM1.5光照1000小時後,效率衰減≤10%。
目前,鈣鈦礦電池25.2%的最高效率是在實驗室取得的,電池面積小於1cm ,且屬於非穩態。但伴隨著實驗室成果的持續突破,鈣鈦礦電池正在走出象牙塔,向著更大面積、更加穩定的產業化要求進擊。
潮起前夜八月的杭州天氣異常悶熱,在餘杭區未來研創園的屋頂上有一個鈣鈦礦元件小屋,從地圖上看,未來研創園的主體辦公樓像是一個“U”型磁鐵,屋頂被大片藍色多晶矽元件覆蓋,除了不遠處一個無人機起飛點,鈣鈦礦元件小屋顯得十分特別。
這個帶著產學研性質的鈣鈦礦元件小屋的搭建者便是姚冀眾。姚冀眾本科畢業於浙江大學光電系和澳洲新南威爾士州大學光伏學院,博士畢業於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從事光伏半導體新材料的研究,他在讀博期間師從著名有機光伏權威、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Jenny Nelson教授。博士期間,研究有機和混合型薄膜太陽能電池內的新型表徵技術,尋求減少能量損失的方法。
2015年7月,姚冀眾聯合顏步一這位志同道合的浙大校友在杭州未來科技城一起創辦了國內第一家鈣鈦礦新材料的商業化科技公司——纖納光電。
在成立一年半時間之後,纖納光電將鈣鈦礦光伏小元件(超過16cm )效率提升至15.24%,經NREL認證,重新整理了此前該領域12.1%的世界紀錄。此後,纖納光電分別在2017年5月、2017年12月、2018年7月三次重新整理了該記錄,目前的效率已經達到17.9%,穩態功率輸出效率達到17.3%。
而在更大面積的鈣鈦礦元件方面,NREL釋出的效率圖顯示,纖納光電的首條20MW鈣鈦礦量產產線的鈣鈦礦量產模組(200cm-800cm)效率達到11.98%,打破了日本東芝公司保持的前世界紀錄。
相比纖納光電的低調,另一家國內較為知名的鈣鈦礦公司——蘇州協鑫奈米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協鑫奈米”)押注的籌碼則更大。協鑫奈米所研發的鈣鈦礦元件不僅面積更大,在效率方面的結果也相對較高,甚至達到許多機構實驗室的水平。
2010年,從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大學畢業後的範斌創立了廈門惟華光能有限公司(下簡稱“廈門惟華”),從2013年開始轉向鈣鈦礦光伏技術的開發,那一年鈣鈦礦電池橫空出世,引發科學界的研究熱潮。
2015年,廈門惟華建成第一條鈣鈦礦元件試驗生產線,並在一年後被協鑫集團併購,在蘇州成立了現在的協鑫奈米。
截至目前,協鑫奈米具備一條10MW的鈣鈦礦中試產線,並取得光伏元件認證機構德國萊茵TÜV認證的1200cm 有效面積上13.5%的鈣鈦礦元件效率認證。
“目前我們更高效率的元件正在認證中,預計效率將達到17%以上。協鑫奈米的鈣鈦礦元件效率驗證結果高,但是很多人即便來實地看過後也不敢相信。但是我們既然有第三方的認證結果,也不需要向別人解釋為什麼。”範斌對記者說。
與纖納光電略有不同,協鑫奈米在蘇州工業園區的生產線是隱藏在工廠的房間裡,透過房間大小不一視窗,只能大概看到房間裡的裝置。在行業其他參與者都在厲兵秣馬迎接下一波技術革命時,協鑫奈米這些房間裡藏著的祕密也就顯得更為神祕。
事實上,小面積鈣鈦礦和大面積的鈣鈦礦工藝完全不同,實驗室通常用的是旋塗法,這一方法對於製作大面積鈣鈦礦元件並不適用。協鑫奈米的大面積元件採用的是塗布工藝,目前在做的是45cm×65cm的鈣鈦礦元件,後期計劃擴大到1m×2m的面積。
協鑫奈米鈣鈦礦元件
在協鑫奈米產線工程師馬英壯看來,作為光伏產業的一部分,鈣鈦礦的產品必須要考慮以後的市場推廣,“我們一開始便是做的大元件鈣鈦礦產品,配套的裝置都是圍繞這些研發,一切的出發點都是產品能否真正投入應用,而不是單純的追求效率。”
但協鑫奈米還不滿足當下的產能,協鑫奈米現已開始籌建100MW級別的鈣鈦礦光伏元件量產生產線,投資規模為2億元。100MW量產線的裝置採購將於2019年開始,計劃於2020年底完成硬體建設和工藝開發。
在國內,除了纖納光電和協鑫奈米的生產線之外,華中科技大學韓巨集偉教授團隊以印刷介觀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技術為核心,2016年成立的湖北萬度光能目前可以生產出60cm×60cm的鈣鈦礦元件,但是尚未有公開的效率認證訊息。
而作為傳統光伏企業的通威、漢能在鈣鈦礦電池方面也有佈局,但是目前大多數仍停留在實驗室階段。“目前公司沒有鈣鈦礦太陽電池的量產化產業線,暫未向市場銷售鈣鈦礦太陽電池,仍然聚焦於實驗室的鈣鈦礦材料製備、合成表徵和與晶矽電池的疊層方案探索。”一位通威內部人士告訴記者。
大玩家入局8月底,當記者到訪纖納光電時,姚冀眾正忙著準備接待另一波重要的客人。進入公司後,除了公司的標誌性logo——象徵太陽的三足烏,“歡迎三峽集團領導蒞臨指導”的藍色木牌醒目地立在接待臺旁。
2019年4月26日,長江三峽集團旗下三峽資本聯合中國三峽新能源與纖納光電宣佈,三峽資本以戰略投資者身份注資纖納光電,投資金額5000萬人民幣。四個月後的這一次到訪便屬於投資後的投後管理。
三峽新能源創投業務負責人邢相軍告訴記者:“早在2018年5月份,三峽新能源便對鈣鈦礦領域的優秀標的進行調研,緊密跟蹤技術進展,研究鈣鈦礦與三峽新能源戰略發展協同關係,公司後續將擇機加大對該領域優秀標的的戰略支援。”
三峽新能源對於產業鏈的技術投資並非孤例。2001年3月26日,中國成立最早、自主研發能力最強的風電裝置研發及製造企業之一——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簡稱“金風科技”)成立,中國水利投資集團公司(三峽新能源前身)便是發起人之一。現在,金風科技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風機制造商之一。
“對於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的新技術,我們一直特別關注。從最早的風機制造商金風科技、葉片製造商中材科技,以及定轉子、反向平衡法蘭等風機關鍵部件。鈣鈦礦作為第三代光伏技術中發展非常快的方向,我們一直在密切關注。”邢相軍補充道。
而作為三峽集團戰略投資鈣鈦礦的重要參與者,三峽建信(北京)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Quattroporte餘操認為,相比晶體矽電池,鈣鈦礦電池的天花板顯然更高,而且效率提升非常快。不同技術型別電池技術除了一些特殊應用場景外,比如BIPV,最終比拼的是LCOE(平準化度電成本),從目前各類技術發展來看,鈣鈦礦技術的LCOE將可能成為最低的。一些高效晶矽技術,如HIT,雖然功率高,但系統造價也高,因此在LCOE這個最關鍵的指標上可能將逐漸被鈣鈦礦技術所超越。
而就在三峽集團戰略投資鈣鈦礦的前一個月,金風科技也宣佈,以戰略投資者身份領投英國鈣鈦礦太陽能發電公司牛津光伏有限公司(下簡稱“牛津光伏”)D輪融資(共計3500萬英鎊),投資金額2100萬英鎊。
“鈣鈦礦作為一個新的材料,從2017年開始展現出超過15%以上的效率時,金風科技就已經開始關注它,2018年鈣鈦礦電池效率超過20%時開始進行正式研究。”接近金風科技的知情人士王森(化名)對記者說。
牛津光伏是從牛津大學分離出來的一家公司,主要研究以晶矽作為底電池的鈣鈦礦疊層太陽能電池。“事實上,在關注到鈣鈦礦電池之後,金風科技最先是在國內調研了幾家鈣鈦礦的創業公司,主要是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和纖納光電。”王森告訴記者。
牛津光伏德國有限公司
2017年3月,北京曜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簡稱“曜能”)在北京成立,團隊包含北京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系特聘研究員周歡萍和北京理工大學教授陳棋,兩者均師從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楊陽教授(在半導體材料與器件方面有超過20年的研究經驗,創造了該領域的多項世界紀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是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2014年8月,楊陽的研究團隊在《科學》期刊發文,其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轉換效率最高達到19.3%,一度創下該領域之最,周歡萍和陳棋是核心團隊的成員。
“當時曜能的估值大概3億人民幣,但是公司還偏早期,技術沒有定型,也沒有產線和相應的產品。而纖納光電的估值比曜能要高一倍,達到6億人民幣,但是金風科技認為其技術路線面臨很大的挑戰,也沒有選擇投資。”王森補充道。
在國內兜兜轉轉沒有收穫的金風科技將目光轉向了國外,並選中了最早對鈣鈦礦電池進行深入研究的牛津光伏。而此時適逢牛津光伏進行最新一輪的融資,雙方一拍即合。
一位分析人士告訴記者:“全球光伏看中國,近年來中國光伏市場在全球光伏市場中的地位舉足輕重,所以在做資本引資溝通時,牛津光伏本身也希望有一箇中國資本進入。但是由於擔心如果是一家光伏企業資本的話,會對經營和研究指手畫腳,所以牛津光伏最後和金風科技比較合拍。”
截至7月3日,牛津光伏完成D輪融資,包括此前的3500萬英鎊,共獲得了6500萬英鎊的投資。此後產生的投資主要來自瑞士裝置供應商梅耶博格(Meyer Burger)。根據雙方投資協議條款,梅耶博格收購了牛津光伏18.8%的股權,並將在位於德國哈弗爾河畔勃蘭登堡的牛津光伏工廠安裝200MW異質結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用於鈣鈦礦疊層電池的生產。
同樣看中鈣鈦礦晶矽疊層電池的還有一家國內光伏巨頭——通威集團。2019年,通威成立鈣鈦礦團隊,採用的便是高效矽基底電池和低成本和無毒穩定鈣鈦礦材料疊加的技術路線。
2019年,在全球最為知名的太陽能展會SNEC上,通威和西南石油大學共同推出了大面積156.75mmx156.75mm鈣鈦礦小元件(非常規版型),並宣稱將在鈣鈦礦晶矽疊層太陽電池穩定性方面做改進。
“在兩年前,我們注意到鈣鈦礦太陽電池有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的可能。目前,通威在鈣鈦礦和晶矽疊層太陽電池研究專案中,正處於起步階段。未來5年,通威的規劃是聚焦於大尺寸疊層高效、穩定鈣鈦礦電池的研究。”通威內部人士迴應記者時稱。
按照通威的規劃,在未來3-5年內,將進行疊層鈣鈦礦電池的中試化量產實驗,並與主流裝置企業合作開發可大規模化的疊層鈣鈦礦電池的製備技術,並評估進行疊層鈣鈦礦電池的可穩定規模化製造性和產品長期穩定性等問題,在5-10年內進行鈣鈦礦疊層電池的大規模量產,其低成本的鈣鈦礦材料也可達到與晶矽電池相聘美的穩定性水平。
澳洲先進光伏中心
現實的三座大山在實驗室中,為了追求極致的效率和效能,新技術的研究往往是不計代價的。但是新技術進入現實世界,實驗室中許多忽略的代價都將成為聚光燈下為人所爭議的問題。
鈣鈦礦電池也不例外,儘管其效率上限高、工藝簡單、發展速度快的實驗室表現足夠驚豔,但是走出實驗室的鈣鈦礦電池還需要面對更多的挑戰。不穩定、有毒和麵積小便是其不得不面對的三座大山。
由於離子組成的鈣鈦礦半導體天生結構“柔弱”,工作條件下受光照、電場、溫度、水氧等作用的影響會產生結構缺陷,導致半導體材料發生結構改變甚至分解;分解逃逸出來的離子還會進入到電荷傳輸層或者電極層,進一步破壞光電轉換功能,造成整體器件效率的顯著降低。
面對鈣鈦礦電池技術的洶湧發展,在晶體矽電池方面獲得巨大成功的馬丁·格林教授也指出其在穩定性方面的弊病。
“在接受光照的前八個月,最優質的鈣鈦礦能夠保留它97%的效能,而標準矽電池在第一年的衰退率是低於2%~3%的,在隨後25~30年的時間中,標準矽電池每年的衰退率不超過0.5%。相比目前標準的,市場上商業化的光伏產品來講,鈣鈦礦穩定性不足是比較大的問題。”馬丁·格林一針見血地指出。
在晶體矽電池中,單晶電池在初期2-3個月的光照情況下,光致衰減達到峰值,一般為3%左右,稱為初始光衰(LID)現象。第一年累計衰減2.5%左右,以後每年衰減不超過0.55%;多晶電池基本不存在LID現象,但是隨著光照時間的延長,多晶電池功率持續衰退直至較低水平,通常多晶電池第一年衰減2.5%,以後平均每年衰減0.73%左右。
但今年7月份,一篇發表在《自然》上利用離子液體提高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穩定性的文章指出,其所研究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在70-75℃的全光譜太Sunny照射下連續執行超過1800小時(75天)後,最穩定的封裝器件的效能僅下降了5%左右;此外,器件下降到其峰值效能的80%所需的時間約是5200小時(216天)。
馬英壯認為,雖然大家非常關注鈣鈦礦電池的穩定性,但這並不代表它的壽命一定會低。鈣鈦礦電池分解的主要原因是水汽,如果能把水汽隔絕掉,能夠達到光伏元件實際使用要求。所以,目前鈣鈦礦電池壽命低是因為沒有很好的保護方法,所用的封裝工藝基本都是沿襲的晶體矽電池,後期針對封裝必然要進行優化。
在穩定性之外,大多數鈣鈦礦電池中含有有毒物質鉛,這也成為其另一個為人所詬病的缺點。
“現在大部分的鈣鈦礦材料中都含有重金屬鉛,這可能會對人類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此外,鈣態礦還能夠溶於水,一旦析出到周圍環境中,無疑將會產生汙染。現在有很多研究人員在考慮能不能把鉛分離出來,但是目前還有一些困難。”馬丁·格林補充道。
上海科技大學教授寧志軍則獨闢蹊徑,所走的路線是非鉛鈣鈦礦電池。寧志軍的非鉛鈣鈦礦電池指的是用錫替代鈣鈦礦具電池中的鉛,製作出來的鈣鈦礦電池比鉛鈣鈦礦更接近太陽能電池材料的理想帶隙,具有更高的理論光電轉化效率。
目前,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實現了9.41%的光電轉化效率,是目前穩態輸出效率最高的非鉛鈣鈦礦太陽能電池。但錫鈣鈦礦穩定性同樣較差,極大限制了錫鈣鈦礦電池效率的提高。如何提高材料的穩定性是目前錫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開發面臨的重要挑戰。
除了穩定性和毒性這些材料本身的問題,能否製備出大面積的鈣鈦礦電池也是非常現實的挑戰。即便是目前協鑫奈米所做的目前全球最大的鈣鈦礦元件,其1200cm 的元件面積仍不足目前常規晶體矽電池元件(1.6m)的十分之一。
王森認為,大家之所以選擇鈣鈦礦電池技術,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它能夠產生一個更高的效率。但是單結的鈣鈦礦電池想在超過1m 的面積上實現超過20%效率的產品,難度非常大。而鈣鈦礦的晶體矽疊層電池只需要做到和晶體矽的M2(156.75mm)或者M4(161.7mm)矽片一個尺寸,然後通過封裝實現大面積,這種方式相比直接沉積一個大面積的尺寸要容易的多。
毋庸置疑,處於產業化初期階段的鈣鈦礦電池顯得有些勢單力薄,一方面產業鏈上下游幾近空白,相應的裝置、原料都要自力更生;另一方面,許多的鈣鈦礦產品都是首次面世,缺乏相應的效率測試和認證標準。
公開資訊報道顯示,協鑫奈米1200cm的鈣鈦礦電池元件是目前已有的最大面積的鈣鈦礦產品,其效率測試和認證由德國萊茵TüV完成。“鈣鈦礦電池效率的檢測在技術上並不複雜,但是如果形成標準化還需要得到行業的認可。我們已經做了一些鈣鈦礦電池的檢測,但是正式的檢測方法、標準還沒有公開,後續會向公眾公佈。”德國萊茵TüV大中華區太陽能服務副Quattroporte鄒馳騁告訴記者。
對於鈣鈦礦電池的效率認證,馬丁·格林認為:“鈣鈦礦不是特別穩定,所以它的效率檢測相比標準矽電池更加困難,現在用的不同的檢測方法和流程來對它進行檢測,基本上只能做小範圍的,因為太陽能模擬器比較小,只能覆蓋一個地方。如果做大規模的檢測,只能在室外,但是對於鈣鈦礦而言就非常困難,因為檢測程式非常複雜。”
9月10日下午,在溫州舉行的智慧能源與綠色發展論壇上,寧志軍做了題為《鈣鈦礦太陽能電池的機遇與挑戰》的演講,他說,如果鈣鈦礦電池達到20%的效率,總的成本大概可以控制到1元/瓦。
“鈣鈦礦電池本身材料很便宜,只佔到14%左右的成本,主要成本來自導電玻璃,如果導電玻璃大規模生產,鈣鈦礦電池成本將進一步降低。在效率達到20%的前提下,鈣鈦礦電池的度電成本將小於0.2元/千瓦時。如果效率進一步提高,那麼使用鈣鈦礦電池後的度電成本可能會進一步降低。”寧志軍說。
但,誠如寧志軍所言,一切都還只是設想。當下火熱的鈣鈦礦電池想要真正成為光伏顛覆者,前半程的技術潛力已經讓世人感到震撼,而後半程能否跨越不穩定、有毒和小面積這三座大山,尚未有人能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