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最後一隻保本基金“匯添富保鑫保本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轉型為“匯添富保鑫靈活配置混合型證券投資基金”,標誌著保本基金正式退出歷史舞臺。
2003年以來,中國公募基金市場上共成立過169只保本基金,在2017年年初時規模曾達到巔峰——超3000億元。
2017年監管層出臺了《關於避險策略基金的指導意見》,將保本基金調整為“避險策略基金”,並取消了連帶責任擔保機制。2018年資管新規正式出臺,明確規定金融機構開展資管管理業務時不得承諾保本保收益。保本基金顯然已經成為不合規。近兩年保本基金快速完成清理,169只保本基金中,有21只選擇了到期後清盤,另外148只則選擇了轉型。
同樣在近期,支付寶推出的“餘額佳”也引起關注。這款產品年化收益比餘額寶要高出1個百分點,但其底層資產是混合基金,且並不能保本保收益。
加上近兩年來,國家對金融市場廣告的嚴打,多次明確不得宣傳保本保收益。一行兩會近期還發布了規範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徵求意見稿,裡面明確提出“金融營銷宣傳不得使用小概率事件誇大產品收益;不得對資產管理產品未來效果、收益或與其相關情況作出保證性承諾,明示或暗示保本、無風險或保收益。”目前市面上幾乎已經看不到保本保收益這樣的字眼。
很多投資者可能不理解,為什麼銀行理財、基金也不允許保本?事實上,保本理財的一帆風順,背後都有人為它負重前行,長此以往卻可能積累風險。
放眼全世界,幾乎零風險的投資基本上只有銀行存款和國債,這也是這些利率被稱為“基準”利率的原因。而所有超過基準利率的理財和投資專案,都會或多或少地增加風險。
一旦理財專案中的某個資產發生了虧損,為了保護自己的聲譽,防止投理財者鬧事,金融機構就會從自己的盈利或自有資金中拿出一部分錢來兌付。但當經濟形勢不好,資產虧損的數量或者數額較大時,金融機構利潤下降,壞賬增多,就可能會拿其他專案的本金作為緩衝,進而為更大風險埋下伏筆。
所以監管層為了防止風險因為剛性兌付而擴大,才會嚴格要求“去剛兌”,並對投資者進行強提示,讓投資者自行判斷和承擔風險。如此不僅可以讓理財市場淨值化,也讓投資人重新審視自己的投資決策,根據需求合理搭配高風險和低風險產品。長此以往才能讓金融市場得以穩健長遠發展。
面對這樣的形式,投資者必須拋棄“保本”思維,不要再把安全感放在金融機構的承諾上,而是要真正了解自己所投資的底層資產,分析風險和收益的關係,用自己的專業判斷給自己投資帶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