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16日,曾獲比爾·蓋茨參投的外科手術機器人+VR醫療方案商Vicarious Surgical宣佈,與SPAC類(空白支票公司)公司D8 Holdings達成業務合併。合併後的公司將保留Vicarious Surgical品牌,並在美國紐交所掛牌上市,股票程式碼為RBOT。
Vicarious成立於2014年,總部設在美國麻省查爾斯鎮。其業務包括,研發基於AR/VR和機器人輔助技術的手術平臺,透過機器人幫助外科醫生進行微創手術,比如微型機器人可進入病人體內(切口只需1.5釐米),輔助醫生進行手術,也可以利用靈活的機械臂(9個自由度/機械臂)代替醫生來縫合傷口。而醫生則可透過VR手柄和頭顯來控制機器人操作。
據眾智研究院瞭解,Vicarious預期上市後將獲得4.6億美元收益,預計公司估值約達11億美元。目前Vicarious開發的機器人+VR手術方案在行業中具有佔地面積小、無需大規模設定、成本效益足夠高,而且可幫助流動手術救護中心和醫院提升外科手術效率等優勢。
醫療機器人技術水平會超過醫生,這彷彿是一個共識,這從近年來醫療機器人的融資情況可見一斑。在面向全民健康這個大方向下,醫療機器人領域具有獨特解決方案的企業受到許多聰明資本的關注。
2021年年初,高階精準醫療領域腔鏡手術機器人企業北京術銳技術有限公司就宣佈獲得近3億元人民幣的B輪投資,該輪融資由國投招商領投,辰德資本、順為資本、天峰資本和匯鼎基石跟投。術銳專注於第三代單多孔通用型的微創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依託“對偶連續體機構”設計,其高剛性蛇形手術臂動作靈動精準,能夠在狹小的空間內完成各種複雜的手術操作,例如可以在患者體內獨立實現6+1自由度的全維運動。
同樣獲得高融資的是精鋒醫療,該企業在2021年1月宣佈完成近6億元的B輪融資,融資由濟峰資本和康基醫療領投,老股東三正健康投資和國策投資聯合領投,祥峰投資、博遠資本、雅惠投資、老股東保利資本跟投。據公開資料顯示,精鋒醫療已完全獨立掌握了手術機器人所涉及的結構設計、系統控制、運動演算法與人工智慧演算法等多項核心技術,並形成了完整的自有智慧財產權體系,代表產品是多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單孔腹腔鏡手術機器人系統以及超高畫質立體內窺鏡。
2021年4 月,智慧手術機器人和精準外科智慧全方案創新者EDDA健康科技(EDDA Healthcare and Technology Holding Ltd.)及旗下子公司醫軟資訊科技(上海)有限公司、醫達極星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和EDDA Technology,Inc. (美國普林斯頓),(以下簡稱“EDDA科技”),近日也宣佈完成1.5億美元融資。本次投資由軟銀願景基金2期*領投,知名醫療產業基金奧博資本、3W基金聯合投資。此前公司投資人包括晨興創投、經緯中國、軟銀中國、中銀投、摯信資本、德鼎創新等知名基金。
另外作為“國產醫療機器人第一股”,天智航在科創板上市11個月,2021年4月9日晚間交出IPO後的首張成績單,2020年營收同比下降40.80%,虧損擴大58.53%。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出現,就已經有了機器人介入執行手術的案例存在,如在1985年就已用工業機器人穩定患者頭部進行手術。
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年代,在30多年後的今天,由機器人介入並主導完成的手術也只佔全球總手術執行量的4%,這個資料提起來微不足道的同時,也同樣意味著機器人手術存在著巨大的未開發市場,無限的潛力以及近幾年飛速發展的可能性。
例如生產機器人輔助醫療裝置的龍頭老大Intuitive Surgical(直覺外科公司),旗下著名的達芬奇外科手術系統已協助包括我國在內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醫生進行了120萬個微創手術。Intuitive Surgical2019年營收45億美元(約合294億元),其生產的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幾乎壟斷了全球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在脊柱外科手術方面,美國脊椎植入物製造商Globus Medical(環球醫療)的ExcelsiusGPS機械臂具完整導航功能,可幫助醫生精確對準及放置肌肉骨骼植入物。另外,骨科巨頭Zimmer Biomet(捷邁邦美)的ROSA Knee機器人技術則幫助接受過專門訓練的外科醫生定製膝關節植入物的位置。
近年來,全球的醫療機器人市場規模增長迅速,其中,手術機器人規模最大。這是因為有了手術機器人的加入,操作醫生只需在一個控制檯上控制機器臂,就可以完成整個手術。同時,手術機器人的手術執行更加安全、精確,可以提高手術成功率,並且所開創口非常小,能夠更快癒合,附加值非常高。
目前在中國大陸的很多大型醫院已開始投入醫用機器人,所謂醫用機器人,就是用於醫院或診所的參與治療或輔助治療的機器人,可獨自編制操作計劃並依據實際情況開展醫療活動。醫療機器人種類很多,比如配送機器人、移動病人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護理機器人等等。其中康復機器人所佔比最大,佔比超過40%,輔助機器人和手術機器人佔比約15%。
其中對醫療行業技術影響最大的臨床醫療用機器人,包括外科手術機器人、診斷與治療機器人等,在臨床可以替代醫生手工操作進行精確的外科手術或診斷,如日本的WAPRU-4胸部腫瘤診斷機器人;美國的手術機器人 “達·芬奇系統”等,是醫療機器人的重中之重。
目前我國已在各大醫院大量投入了多種醫療機器人,
醫療機器人既是機器人產品,更是醫療裝置產品,面臨著非常嚴格的醫療產品准入機制。手術機器人由於人體使用安全性等硬性指標,必須經過NMPA(National Medical Products Administration,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原CFDA)的三類醫療器械認證和檢測後才能上市銷售推廣。
而且醫療機器人前期的研發週期長、投入高,還要經歷長時間的檢測和認證,對於企業而言,很難在短期內形成經濟效益。目前,部分地區對一些創新性強、安全度高的手術機器人產品敞開了認證綠色通道。未來,機器人的安全性和市場性將得到更好的平衡,提高產業轉化效率。
但與此同時,手術機器人所具備的擴大10倍以上視野、超越人手極限的精細穩定操作、大大減少出血量及併發症、大大縮短術後恢復時間等優點,又使得機器人手術的推廣勢在必行。手術機器人的出現,使得頂級醫生可以更好地發揮“絕世武功”,更快更好地完成手術、拯救病患,也讓年資較輕的醫生手握“神兵重器”,大大提升了戰鬥力。
隨著中國社會進入老齡化的加速期,以及人們對生活品質追求的提高,日常的醫療和健康服務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醫療機構數字化、智慧化建設程序的步伐也在加快。醫療不論是在“質”還是在“量”上,都需要滿足更高水準的要求。
據眾智研究院瞭解,手術機器人也有著無法迴避的難題。手術機器人系統的耗材開支大,機械臂在運作十幾次後,耗材就自動報廢,必須更換,而每臺手術至少要用到4條機械臂,每條售價10萬元左右。只要開機做手術,醫院就要持續為“刀片”付錢。2018年,達芬奇營收半數以上來自機械臂等配件,達芬奇做的是一樁典型的“剃鬚刀+刀片”的生意。
再加上保險、維護等成本,醫院前期的投入相當高。據悉,達芬奇手術系統(整機)的國內售價不低於2000萬元;機械操作臂是耗材,每隻限制使用10次,單臂更換需數萬元;
除機械操作臂外,超過30%的手機機器人還配備了內窺鏡系統;另外,手術機器人十分嬌貴,需要定期進行保養和維護,據瞭解每臺達芬奇的年度維護費用在300萬元以上。
綜合下來,中國大陸使用達芬奇做手術,單筆費用至少在5-10萬元。實際上,在中國大陸用機器人做手術,得先交一筆不菲的“開機費”,全球著名的手術機器人達芬奇的“開機費”是3萬—6萬元,國產機器人最少也要近萬元。
另外,醫院需要付出的時間成本也很高。手術機器人的應用需要對專業臨床醫生進行長時間的培訓,手術機器人本身針對不同的手術型別,也需要經過長時間的訓練才能正常運作。
而據眾智研究院與行業溝通後發現,目前美國約擁有4000多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日本也約有400多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中國大陸則才有200臺左右達芬奇手術機器人。
但如果按照人均擁有醫療機器人的水平來測算,目前僅中國大陸就在差不多6000~8000臺手機機器人的需求。如果要達到美國和日本目前這樣的人均水平的話,至少需要1.5萬臺左右的手術機器人。
而從去年開始,因新冠疫情的影響,導致許多非緊急手術被迫延期,在未來疫情受控後,這些延期的手術將恢復進行,所以未來三年的手術機器人的需求激增。眾智研究院的資料顯示,預計到2023年,全球機器人手術裝置市場年複合增長率將超過30%,整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將很快超過萬億水平。
據眾智研究院在行業中調研後發現,在此之前,影響手術機器人普及的重要原因是專利門檻,達芬奇擁有數千項專利。不過隨著這些專利到2019年也已陸續到期,手術機器人就成為國內外新興企業涉足的契機。其中,醫生在操作檯上操作機械臂以及自動調整內窺鏡位置的基本技術相關專利已在幾年前到期。機器人手臂的關節機構等周邊專利到2019年也已陸續到期。
整體來看,中國大陸的機器人在醫療行業的應用仍處於初期的匯入階段,尚未規模化、產業化。無論是機器人本身醫用專業化的技術還是醫護人員的操作能力,都處於培育的過程。當然,這也意味著該領域巨大的成長空間。
當前中國大陸手術機器人生產商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而一些顛覆性科技(例如影像引導的機器人干預技術和更精準的運動控制技術等)的出現,讓新的市場進入者具有巨大的創新潛力與較快的成長速度。加上5G和AI人工智慧技術,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發展可望在未來增加可由機器人輔助的外科手術型別,譬如在本來難以觸及的身體部位切除腫瘤。隨著AI、5G、大資料、AR/VR、腦機互動等前沿技術的應用與融合,以及基礎材料學和工程學技術的突破發展,醫療機器人的應用將更加廣闊,惠及更多有醫療需求的人,在未來幾年機器人外科手術領域將帶來引人注目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