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相比中國的科技巨頭,美國科技巨頭對於業務拆分興趣寡淡甚至充滿抗拒。

作者| 姚心璐 編輯| 羅麗娟

”不忠誠、昏厥、天真、對股東的損失視而不見“——在2014年初春的一天,eBay的股東收到了這樣一封公開信,對CEO約翰•多納霍提出了上述指責。

這封信來自一位持股0.82%的老股東,在寫出這封信時,他78歲,頭髮和一臉的絡腮鬍須都已雪白。如果以為這是一位老人出於某種失望情緒而發出的無助吶喊,那可大錯特錯,因為這位當時為eBay第25大外部股東的老人,正是惡名昭著的投資人卡爾·伊坎。

在過去幾十年,伊坎被視為“華爾街之狼”和“企業突襲者”,以一己之力,將環球航空公司、戴爾、時代華納、蘋果、摩托羅拉等知名企業玩弄於鼓掌之中,或促成某項收購、或強迫更換高管,將企業攪得天翻地覆,自己則坐收漁翁之利,一次可獲利數億乃至數十億美元,目前其總身價高達近200億美元。

而這一次,伊坎在公開信中提議稱,eBay應與支付業務PayPal進行拆分,因為後者的移動支付業務擁有著40%的年增長率,eBay的增長卻已陷入個位數。如果能順利促成Paypal的拆分,卡爾·伊坎將至少獲利1.8億美元。

多納霍意識到,自己面臨著一個強敵。可能與許多商界人士一樣,他還記得伊坎在8年前對時代華納的攪局:當時,伊坎以阿聯酋王室為後盾,動用22億美元,迅速成為時代華納最大的個人股東後,他要求這家影視巨頭拆分為4家公司,剝離美國線上,同時實施200億美元的股票回購計劃。這場糾紛最終以時代華納高額回購股票結束,伊坎從而淨收入數億美元。

這與伊坎對eBay的策略如出一轍。在公開信釋出的一個月後,當多納霍在位於聖何塞總部的小會議室中向投資人解釋eBay與PayPal應保持為一個整體時,伊坎對eBay的持股已經增長至2%。

在執掌eBay的七年中,多納霍促使公司扭虧為盈,並將股價提升了5倍,堪稱功臣。但在2014年的春天,他意識到,自己將面臨著一場艱苦的抗爭,前路未知。

吸血式拆分:利益為王

對資本而言,企業分拆意味著創造利益更大化。

“研究表明,從長遠來看,企業開展重組,分拆後業務部門的利潤總和會超越原來的企業集團。”不久前,《經濟學人》在關於企業拆分的文章中這樣寫道。不僅是利潤,支援拆分觀點的人士普遍認為,分拆之後各個部分的估值總和,也將高於分拆前的整體估值。

這一觀點正在中國的科技巨頭中得到驗證。據經緯中國統計,在過去20年中,中國先後成長出76家估值在30億美金以上的超級獨角獸,其中近20家為騰訊、阿里等科技巨頭的衍生公司,例如螞蟻金服、阿里雲、閱文集團、騰訊音樂等,均來自於科技巨頭的業務拆分。

拆分後的公司往往有著不錯的業績和估值表現。在2010年,為了獲得金融牌照,馬雲執意將支付寶從阿里巴巴原本的VIE架構中拆分出,變更為純內資公司,在當時的估算中,支付寶估值約為百億美元;8年之後,當這家已經改名為螞蟻金服的金融科技公司傳出新一輪融資訊息時,估值已漲至1500億美元。

PayPal和eBay,與螞蟻金服和阿里巴巴的情景頗為類似,均為支付與電商公司的結合。早期,這會為雙方帶來協同發展,而隨著支付業務的成熟,拆分可能為前者帶來更多的合作和業務拓展空間。

在上述指責多納霍昏庸的公開信中,伊坎寫道:PayPal正處於關鍵時刻,與eBay綁在一起,將限制其發展,以至於被其他公司超越。

老謀深算的伊坎很清楚拆分為自己帶來的好處:憑藉PayPal的增長速度,如果獨立發展,股票價值勢必更高。按常規慣例,在拆分後,股東每持有1股eBay股份,即可獲得1股PayPal股份,按伊坎當時持有eBay的3080萬股份來看,拆分使他至少能夠淨收入1.8億美元。

但與阿里在4年前情況不同的是,彼時,阿里與支付寶均處於成長期,拆分之後的數年中,阿里的營收增長均高於50%;而作為C2C電商鼻祖、也是淘寶最初效仿的物件eBay,早已在競爭中掉隊,其2014年營收增長已降至個位數,如果再失去PayPal,無疑是失去了增長最快的重要業務。

多納霍盡力抗爭著拆分的提議。在3月的那場交流會中,他面色焦慮地為投資人和媒體解釋不拆分的優勢,並表示eBay的部分收入正在用來支援PayPal的海外增長,“PayPal有著巨大的潛力,我們完全能夠發揮出它的潛力。”

4月,他與伊坎達成了一次和解,同意任命伊坎推薦的大衛·多曼為獨立董事,作為交換,伊坎同意放棄分拆PayPal的提議。這是多納霍抗爭拆分以來離成功最近的一次。

不知為何,不久後的戰略回顧會議上,情況卻急轉直下,董事會改變立場,對拆分提議表示了退讓。多納霍並未透露這一轉變是否源自伊坎及其他投資人的壓力,但他承認,在這次會議中,董事會認為eBay和PayPal的分家可能對彼此都更為有利。

“隨著時間的延續,有助於推動PayPal發展的協同效應正在遞減。”他這樣迴應《財富》的採訪,這與七個月前的言論截然相反,他預測說,儘管eBay在當時能夠為PayPal貢獻超過30%的營收份額,但在未來三年內,這一比例將降至15%。

很難說多納霍的分析是否出自本心,畢竟,在2014年9月eBay公佈分拆決策的同時,多納霍、CFO鮑勃·斯萬等數位高管也宣佈將在分拆完成後離職,他將獲得2300萬美元的遣散補償款,這相當於他年薪的兩倍。

當然,分拆決策也可能源自於一些外部市場的壓力。時年9月,阿里巴巴在美國上市,蘋果推出Apple Pay,直接加大了電商與支付雙方的競爭壓力。在分拆時,eBay與PayPal還簽署了一份5年協定,規定雙方業務關係不變,並禁止eBay在五年內推出支付業務,而PayPal則可以與其他電商、零售商、金融機構、Google、Apple等進行合作。

正如伊坎和一些主張拆分的投資者所料,分拆後的PayPal增長迅速。2015年,PayPal以500億美元市值上市,4年後,市值增長至1100億美元,相當於eBay當前330億美元市值的3倍。在最近一期財報中,PayPal營收增長約12%,淨利潤增長率為56%。

而伊坎曾信誓旦旦表示“拆分對eBay同樣有利”的觀點卻更像一種官腔式安慰,事實上,這位金融大亨在拆分時便忙不迭地盡數拋棄了eBay股票,從而換取了PayPal的4630萬股份。

分拆在eBay內部引起一系列動盪,除了CEO等高管離職,在決定拆分後不久,eBay的C2C業務marketplace宣佈裁員2400人,同時,eBay出售了幫助其他零售商開展線上銷售的業務eBay Enterprise。

不僅內憂還有外患,在拆分風波期間,eBay正面臨著來自亞馬遜的嚴酷競爭。

“eBay的分拆對亞馬遜是利好,” 電子商務服務提供商ChannelAdvisor執行董事長斯科特·維因格認為,拆分導致eBay被幹擾了12個月,不僅未來戰略不算清晰,而且無法專心籌備2015年的假日季銷售,從而使其在與亞馬遜的競爭中進一步弱勢。

唯一可能威脅到亞馬遜的,是當時傳出阿里巴巴可能對eBay進行收購的訊息。可是馬雲在隨後訪問美國時澄清,並無這一計劃。4年之後,當亞馬遜在美國電商市場已經佔有48%份額時,位居第二的eBay已下滑至6.1%。

“eBay未死,可是它受傷了。”一位銀行家斷言。

它的麻煩不僅於此。今年年初,拆分提議再次襲向eBay:持股超過4%的激進派對衝基金Elliott Management對eBay的業績表現表示不滿,並致信董事會稱,要求eBay將旗下票務業務StubHub和eBay Classifieds Group拆分,以促使公司估值提高。

eBay是否還會面臨又一次拆分還尚無結論。但歷史經驗表明,拆分往往是一把雙刃劍,為股東創造收益的同時,卻也使不少公司大傷元氣。

在eBay拆分前的十餘年,當惠普將最賺錢的醫療器械業務從公司中拆分,並以“安捷倫”命名時,惠普與安捷倫的股價均現狂漲;1995年,AT&T裝置部門的高管為增加訂單量,執意將其從母公司中拆分,成立朗訊公司,4年後,AT&T再次分裂成長途電話、行動電話等四家公司,兩次拆分,投資者與持股高管均賺的盆滿缽滿。

只是,無論是惠普、AT&T、還是拆分後的朗訊,都在此後江河日下。

反壟斷拆分:解體巨頭

關於百年電信巨頭AT&T的衰落,人們往往憶及兩次關鍵拆分。

前文提及的是1999年AT&T的最後一次拆分,當時,正值全球從傳統電話向行動電話轉型的關鍵時期,股東們為求收益,將行動電話單獨剝離上市,募集100億美元;母公司只保留了一個在當時看來體量最大、卻在此後不斷下滑的傳統長途電話業務。

如果說這次出於利益目的的拆分徹底斷絕了AT&T的前景,而再往前回溯15年,1984年的源自於反壟斷目的的拆分,則被視為這家百年科技巨頭走向衰落的開端。

《謝爾曼反托拉斯法》通過於1890年,是美國的反壟斷基本法案,目的在於限制壟斷和試圖壟斷的商業組織與個人。在過往數十年中,除了利益動機,反壟斷動機是促成美國巨頭企業分家的另一個主流因素,AT&T則是其中首屈一指的經典案例。

在1983年,AT&T的營業額超過另外三家巨頭企業的總和:埃克森、美孚和通用電氣。更厲害的是,AT&T幾乎壟斷了全美國乃至加拿大的長途和市話業務,由於它能夠運用長途電話的收入補貼市話上的虧損,為市場提供了極低費率的市話業務,使其他企業難以競爭以至於退出市場,AT&T常年保持著壟斷地位。此外,AT&T通過對西電公司的控股,也壟斷著電信裝置生產。

這引來了美國反壟斷局對AT&T的持續抗議,在1913年和1949年,AT&T曾兩度面臨反托拉斯法訴訟,由於其強大地位而僥倖過關,但在1984年的這次訴訟中,AT&T終於被判決強制拆分。

在這一年,AT&T一分為八,總部仍保留著原來的品牌,從事長途電話業務和通訊裝置的製造,帶有天然壟斷能力的市話業務被分成7家“小貝爾”(Baby Bells),分散至美國不同區域。

“這是美國有史以來最愚蠢的事情。”當時的媒體這樣引述著反對方專家的言語,他們表示,無法理解拆散美國“管理最出色的公司”這一決定,這有可能使曾經發明出電話、電晶體、C語言的貝爾實驗室難以再持續創新。三十年後回顧,果然一語成讖。

美國政府與市場對這些體量龐大的行業巨頭始終表現得愛恨交加,既反感於巨頭對市場的壟斷與獨一無二的話語權,又仰賴於它們強大的發展能力,在過去的數十年中,搖擺不定。

在反壟斷拆分中,AT&T的案例是一個結束,也是一個開始。稱為“結束”,是因為對於這場拆分的是非成敗至今尚無定論,自此之後,美國亦再未真正實施過以反壟斷為名對大企業的拆分;然而,自這場拆分開始,微軟、谷歌、Facebook、高通等無數科技巨頭,均在不同時期,被“反壟斷拆分”的呼聲所籠罩。

AT&T的案例及其代表的技術或許都已過於遙遠,對於當下的科技企業來說,微軟曾經面臨的反壟斷糾紛,更為貼近、也更驚險。

那是在1998年10月,美國司法部和20個州的總檢察長聯合提出對微軟的反壟斷訴訟,其原因與AT&T頗為相似:這家公司佔據了重要基礎設施,並操控這一設施以阻礙競爭。AT&T操控的是市話費率,而微軟則被指控利用Windows作業系統以壟斷瀏覽器市場,更直接地說,在當時的行業環境下,這一行為被視為壟斷了“網際網路的入口”。

微軟的Windows系統在當時的市場中佔據了9成以上份額,Office辦公軟體更是擁有接近100%的市場份額;在瀏覽器上,微軟也佔據了半壁江山。

彼時,微軟創始人比爾·蓋茨剛過不惑之年,還並非日後人們所熟悉的那個笑容可掬的慈善企業家。在20世紀的最後幾年,這位科技大佬的形象多是“霸道的壟斷者”。

為了拿下瀏覽器的另半邊天,蓋茨決定將Windows與IE捆綁銷售——如果想使用微軟的Windows 95,電腦製造商們必須承諾安裝IE瀏覽器。這一規則在訴訟中被傳出後,比爾·蓋茨形象大損,甚至有人公開甩了一張沾滿白奶油的派餅在他臉上。

但這項頗為霸道的條款推動了IE瀏覽器的市佔率直線上升,到2000年時,其市佔率已經從2年前司法部發起訴訟時的40%提升至80%。

強勢的增長激化著案件,連綿不絕的訴訟從1998年一直持續至2002年,主審法官托馬斯· 傑克遜曾一度裁決微軟需要將作業系統和瀏覽器一分為二,並在未來十年內不得合併,但隨後又被哥倫比亞特區聯邦上訴法院駁回了判決。

直到2002年,司法部與微軟方達成和解,前者不再要求拆分,而後者繳納了罰款,並改善了部分壟斷行為,微軟驚險過關。在糾紛最激烈的2000年,比爾·蓋茨卸任了微軟CEO併成立慈善基金會,此後亦與“壟斷者”的形象漸行漸遠。

儘管避免了拆分,但這場案件卻也在此後多年一直籠罩著微軟。此後5、6年內,在美國、歐洲、南韓等多個地區,微軟均付出了高額的訴訟費和罰款,2008年,微軟為應對谷歌的崛起,提出以62%的溢價收購雅虎的計劃,最終卻也因如影隨形的反壟斷審查而流產。

在美國的商業環境中,每一家在行業中佔有絕對優勢的企業,都可能面臨著AT&T與微軟曾遭遇的反壟斷風險。

風水輪流轉,在那場流產的微軟收購雅虎計劃中,谷歌扮演著抗議者的角色,斥責微軟想借機壟斷網際網路,6年之後,作為在搜尋引擎與手機作業系統中佔據絕對優勢的科技巨頭,谷歌也在美國、歐洲等多地被起訴壟斷,先後被罰款近百億美元。

除了谷歌以外,美國最新的反壟斷拆分提議還指向了亞馬遜、Facebook和蘋果,2019年3月,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麗莎白·沃倫提議拆分上述公司,並終止其一切併購計劃。她在自己的部落格平臺上寫道,如果能在2020年的大選中勝出,她將對這四大企業進行拆分,“他們摧毀了競爭”。

3個月後,美國聯邦委員會與司法部宣佈對這四家公司進行反壟斷調查。故事仍在延續。

自救式拆分:回天乏術

拆分,無論是被渴望利益的股東推動、還是在反壟斷下的被迫為之,在美國企業近數十年的案例中,都鮮有十分樂觀的結果。如果說這些拆分是由於外力作用,未能考慮企業自身發展的訴求而導致失敗,那令人感慨的是,許多為求發展、突破瓶頸而進行的拆分案例,也未能如願以償。

例如,在2010年,為使公司可以分別專注於個人及企業業務,摩托羅拉決定拆分為摩托羅拉移動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兩家公司,前者負責手機及電視機頂盒,後者負責經營企業級通訊產品。結果一年之後,摩托羅拉手機業務便被谷歌收購,之後又出售給聯想,手機出貨量連年下降;而“摩托羅拉解決方案”則在近十年內毫無增長,營收尚不如拆分之時。

再例如,從1999年起,為了聚焦發展,惠普先後實施了兩次拆分,效果卻一言難盡。

回到2000年,惠普大廈樓下的計程車司機突然觀察到,在這座寫字樓工作的人似乎變窮了,以前,那些從大廈中走出的白領會直接搭乘計程車,但從這時起,更多人選擇了地鐵出行。

這與惠普與安捷倫的分家不無關係。此前一年,惠普的醫療儀器部門從惠普拆分出來,更名為安捷倫,這使惠普失去了時下利潤最豐厚、競爭壓力也相對較小的一塊核心業務。不過,當時惠普董事會的思路是,過於繁雜的業務線使得惠普內部非常混亂,通過拆分瘦身後,公司可以集中精力發展更具成長性的計算機業務。

以當時計算機行業的前景看,這樣的決策不無道理。只可惜,“瘦身”並未能改善管理混亂,反而正是“集中發展計算機業務”策略,帶領惠普走上了此後的衰落之路。

拆分後不久,為了縮小在微機領域與戴爾越差越多的市場份額,時任惠普CEO的卡莉•費奧莉娜不顧眾多董事反對,決意收購了當時在微機市場中份額第二、但正在江河日下的康柏公司,結果,兩家劣勢公司合併,非但未能實現“1+1>2”的併購效果,甚至在兩年之後,連康柏原有的市場份額都未能保住。

值得一提的是,費奧莉娜正是在上世紀90年代AT&T多次拆分的主導者,也是數十年來美國科技行業最具爭議的一位CEO。

在2001年至2013年之間,惠普屢屢陷入錯誤的決策中,市場地位一跌再跌。它一度為了加強手機業務,收購了Palm Computing公司,但又出售了後者的智慧財產權,並在一年後放棄手機與平板電腦的運營;2012年,惠普斥資110億美元收購軟體公司Autonomy,這筆交易隨後變成了兩家公司高管之間就欺詐問題展開的訴訟大戰,進而間接導致了惠普時任CEO李艾科的下臺;它曾宣佈在公有云領域與亞馬遜展開競爭,結果又宣佈放棄。

到2013年時,惠普的市值比當年拆分時蒸發了80%,被踢出了道瓊斯工業平均指數。

李艾科下臺後,梅格•惠特曼接任了惠普CEO的角色,她肩負著一個更艱鉅的任務——帶領惠普復興,並決定惠普是否再次拆分。

這個問題已經困擾了惠普多年,早先是討論印表機業務與PC業務是否拆分,隨著兩者的增長均陷入困境,拆分的討論又聚焦在企業與個人兩類業務上——惠普的PC和列印產品在當時的市場已經開始落後,但企業服務尚在一些方面保持了領先。支援拆分的觀點認為,應該讓雙方各自專注,尤其是企業業務方面,能夠發力軟體與雲端計算等更有前景的業務。

不過這一次,拆分並未受到股東們的支援,在2011年,堅持拆分成為李艾科下臺的直接導火索,結合此前的收購問題,李艾科成為惠普近年來最為“短命”的CEO,僅僅在任10個月。

惠特曼可以說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女性經理人之一,她曾在eBay擔任CEO達十年之久,並將eBay從一個50人的創業團隊發展為全球知曉的電商平臺,員工達到1.5萬名,資產翻了2000倍。在2005年惠特曼到北京參加《財富》全球論壇時,馬雲表示,這是他最尊重的5個CEO之一,“梅格是一流的CEO”。

老練的惠特曼無疑比李艾科更聰明,她在拆分的爭議中上任,隨即便在多個場合宣佈,“我們沒有指定分拆公司的計劃”、“惠普作為一個整體發展會更好”——直到將近三年後,她才著手實施了兩者的拆分。

理論上,這是一次動機合理的拆分,未受到外界的任何壓力,從始至終是“為了惠普能重回往日輝煌”。為避免失去協同效應,拆分出的企業業務也未像15年前的安捷倫那樣改名換姓,而是以“惠普企業”命名,負責雲端計算、服務、軟體和基礎設施四大板塊,惠特曼本人轉而擔任惠普企業CEO,亦從側面證明了當時對惠普企業前景的重視。

只是,惠普在過往十年中攢下的痼疾,也並非“拆分”一方妙藥可治。此後,裁員、出售、罷工及業績下滑始終伴隨著惠普與惠普企業。

2014年到2018年,惠普企業的營收從551億美元縮減至308億美元,稅前利潤也從22.44億美元降低至2.68億美元,在2015年和2017年,先後兩次宣佈裁員,用以縮減企業的經營成本。惠普企業曾寄予厚望的雲端計算業務,由於難以與亞馬遜、微軟等巨頭競爭,在一定程度上被放棄,2016年初,其公有云Helion關停。

惠特曼本人在2017年時離開了惠普,她對外解釋自己的離職理由稱,惠普已不再需要商業型人才,而是需要一位技術出身的CEO。

保留了個人業務的惠普也未見起色,在過去五年中,這家公司的營收始終原地踏步,利潤則穩步下滑。2019年10月傳出的最新訊息稱,惠普將在明年繼續裁員9000人,佔總員工比例的16%,訊息公佈後,惠普股價下跌了整整一週。

人們總是將希望寄託於變化。

早先,在美國商業社會中,變為多元化企業是一種潮流,這可以增加業務間的協同作用,也能夠讓公司更有活力的業務去彌補弱勢業務,以便於後者成長或度過難關;不計其數的巨頭型企業由此誕生,結果,企業家和投資者們又發現了“體積龐大”的缺陷,例如臃腫的制度流程,或難以計算的企業價值。於是,在許多巨頭中,拆分再次成為一種潮流。

只是無論在科技行業、還是在頗為流行拆分的美國工業行業,拆分後的企業都走出了一種越拆越差的“氣質”。《經濟學人》在今年5月的一次統計顯示,近期拆分的工業巨頭中,只有霍尼韋爾的股價表現良好,而通用電氣、蒂森克虜伯、陶氏杜邦和ABB的股價走勢都弱於大盤。

這可能與中國市場的情況恰恰相反。在這個市場上,人們已經習慣了看到阿里巴巴、騰訊和京東這樣的科技巨頭宣佈拆分某些業務,無論是母公司、還是拆分後的子公司,都並未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它們中的一方繼續扮演著巨頭的角色,另一方則受到資本市場的追捧,成長為超級獨角獸,並獲得迅速增長的市值,比如從阿里巴巴拆分8年後估值翻了15倍的螞蟻金服,又比如拆分之後估值從100億美元翻至300億美元的騰訊音樂,莫不如是。

騰訊曾公佈過“集團控股公司負責投資和整體決策,子公司負責營收增長”的戰略方向,近年來,雖先後將數個子公司分拆上市,但騰訊仍然對這些公司持有高度控制權,例如騰訊音樂IPO時釋出的招股書顯示,騰訊對其持股為57.4%。

簡單來說,多數中國科技企業在拆分子業務後,雙方的關係依然相當密切,並未損害彼此的協同作用。

而大多美國企業與此不同,在前文所述的幾個案例中,拆分後的幾家公司往往無甚關聯。惠普分家的醫療儀器業務隨即更名,放棄了母公司的品牌效應;而AT&T在1999年“一分四”時,儘管四家公司均可以繼續使用AT&T品牌,但在股權上已經彼此獨立,並無交叉持股的關係。

eBay與PayPal分家時,雙方曾簽下了一份有效期為五年的運營協議,確保在一定期限內eBay將支援PayPal的業務,但僅僅四年後,eBay便傳出訊息,計劃終止與PayPal的合作關係,改由與荷蘭支付公司Adyen合作。

種種案例證明,中國科技巨頭的拆分,更接近於集團式發展,而美國的幾家企業,則在此後分道揚鑣、甚至反目成仇。無怪乎有人總結說,亞洲企業傾向於分拆上市,喜歡在一個大盤子裡堆滿一個個金燦燦的餡餅,而歐美企業則喜歡把一張餅越攤越大——畢竟,餅若切開,便不在一個盤子中了。

拆分意願的差異,導致中美科技企業選擇的拆分時機也大不相同。在中國市場上,無論是當年的阿里拆分支付寶,還是此後騰訊、京東等企業對業務進行拆分時,母公司都仍處於成長期,拆分原因多出於牌照、政策或發展規劃考慮,而非“救命之道”。

反觀美國的科技巨頭,在成長順利時,很少願意自斷一臂,將運轉良好的業務單獨剝離發展;往往直到發展受困時,才會考慮通過拆分來尋求業績與股價的增長。

亞馬遜的經歷同樣是很好的印證,2014年,當這家電商巨頭的股價不斷下滑,半年內市值縮水500億美金至1300億時,主張將其優質資產雲服務AWS拆分的聲音不絕於耳,市場分析機構The Edge諮詢集團甚至給出了對AWS的估值,即拆分後約380億美元。

不過,當亞馬遜的股價自2015年起開始快速回升後,這一提議便逐漸從輿論中消失。現在,亞馬遜市值超過8000億美元,當其因過於龐大面臨反壟斷拆分的提議時,亞馬遜雲業務CEO安迪·雅西對外界表示,AWS業務從亞馬遜剝離出去沒有任何明顯益處,且“顧客也不應該希望這件事發生”。

儘管有投資機構為此寫下10條優點,但在美國的科技企業中,“企業分拆”仍像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行為,只有陷入困窘,才會做此選擇。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已經發生的拆分案例中,多半難以有理想結果。畢竟,拆分只是手段,而公司在當下所面臨的市場下滑、管理混亂、技術缺失等諸多問題,都難以通過拆分得到改善。

AT&T、惠普、摩托羅拉……在過去數十年中,許多次拆分,往往成為一家明星企業走向衰敗的開端,這一行為,堪稱流血決策。

拆分還在進行。2019年,依然面臨著拆分呼聲的谷歌、Facebook、蘋果、亞馬遜和eBay,它們最終會走向何方?我們拭目以待。

最新評論
  • 1 #

    惠普安捷倫科慧與科技全是由惠普分拆出來之後安捷倫出售半導體業務改名安華高然後安華高收購博通然後博通又併購Ca科技

  • 2 #

    壟斷會扼殺創新,美國通過不斷的分拆反壟斷,催生了更多的創新型公司,中國應該學習而不是抨擊

  • 3 #

    諷刺的是,美國越拆越強

  • 4 #

    股價下滑時拆分呼聲大,上升時卻消失。說明了是資本想通過拆分撈好處,而在上升期,好處是實打實的,資本得到了“安撫”。

  • 5 #

    做買賣不掙錢你以為做慈善呢

  • 6 #

    就這樣幾乎拆光了美國的未來,實際上GE也在其中,甚至還有別的。美國經濟的問題不是中國,而是華爾街的貪婪

  • 7 #

    這是為壟斷找藉口嗎?

  • 8 #

    我認為不應該為美國的事嘆息。而應該為我們中國的進步而鼓掌。美國最好越亂越好。

  • 9 #

    身在漩渦中,我應該多讀讀浪潮之巔

  • 10 #

    我寧願吃獨食。也不願意拆分。

  • 11 #

    幸虧中國有沒上市的科技企業

  • 12 #

    所以我們不要學習美國

  • 13 #

    怎麼不說合並呢? 埃克森美孚,阿爾卡特-諾基亞-朗訊。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吐血整理,BATJM金融牌照佈局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