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這個方法最適合與錢最密切相關的事,比如:企業經營、股票投資等。

巴菲特曾一再表示,價值投資很簡單,只要會個小學數學就能幹。

但是,人家說的小學數學,起碼是要會算加減乘除,而不是光認識數字。

能讀出數來,這個不需要小學水平,基本有個幼兒園水平就夠了。

所以,從數學能力上講,要想做好價值投資,最重要的是要具有乘除法思維。

其實,企業經營也是一樣的道理,做得好企業經營的,往往在投資上都不會太差,而巴菲特就是這樣的傑出代表。

一、錢因“乘法”而存在

1.看透企業資料背後的本質

商品價格、年收入的數字、股價等。

只要一提到錢,我們總是會先關注金額。

東西越便宜越好,年收入越高越好,甚至不少投資者認為股價越低越值得買。

但這種表面的金額,其實只不過是錢的表象而已。

基本上,待錢如待人,要和朋友一直保持友好的關係,不能只看其外表,最重要是要去了解對方的內在。

如果只是因對方外表被吸引,彼此不但無法深交,關係也一定不會長久。

錢也一樣,只注重其外表,你和錢無法變得親近。

比如:某公司的營業額去年是5000萬,今年是6000萬,光從數字上,真棒,增長了1000萬。

不過,成功的企業家並不會馬上因此而忘乎所以。

他們總是會思考:

“這1000萬的內容是什麼?”

他們都知道,錢都是由最小單位的金額累積而成。

在他們的想法中,1萬元的構成永遠是:1塊錢×1萬枚;100萬的構成是:1塊錢×100萬枚。

那麼,這增長的1000萬又是以怎樣的要素組成的呢?

這些公式組成的每個部分都是銷售額的本質組成,都很重要,它們就是企業需要持續不斷深耕細作的工作。

而且,如果我們只看銷售額,而不看乘號前後的要素資料,你根本就不知道:

銷售額的增長是因為漲價、還是流量增長,或是轉化率的提升,甚至只是老客戶復購率超高的影響。

於是,你也根本不知道:

到底是哪個策略奏了效,哪個部門的工作更突出,哪個員工表現優秀……

除此之外,公司營業收入的提升也可能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

比如:往來客戶的狀況、競爭對手的動向、公司內部的管理等。

優秀的管理者都對於這些也會非常認真地去分析、判斷。

像這樣去關注錢的內在,你就會發現許多從金額上無法顯示的問題。

比如:1000萬的增長,可能並不是什麼令人開心的事,反之,就算少了1000萬,有時卻會是因禍得福。

第一,預算表格中的數字都是採用公式得出,然後再抽取幾個銷售資料和成本資料看一下。

銷售資料主要看是不是符合常理,與前一年度的相關資料進行對比一下,增長是不是合理,有沒有不同月份的浮動變化;

成本資料則主要看其單位價格以及與實際價格的差距,比如:差旅費,是不是拆分出了吃、住、行的不同費用,住的酒店單價是不是在公司標準之內,而且還是相應酒店的真實的價格,行是坐火車還是坐飛機,票價是不是接近實際價格……

第二,預算會上,聽一下CEO問的問題。

如果他每一項都會讓員工點到公式上,對公式的每一個組成進行詳細了解,並且還會要求加上往年資料進行對比。

對於成本,一項一項,一個公式一個公式,絲毫不鬆懈地步步逼問。

那麼,這樣的CEO才是管理上合格的CEO,值得信任,值得託付。

比如:銷售額直接參照以往做個20%~30%的增長,這就成了一月的預算,後面十一個月的銷售額則直接取個統一的增長比例,然後在Excel表格裡面一拉;

而成本部分,更是根本就漠不關心,有個數,別太離譜即可;

預算會上,從來都只看數而不看不問內在公式的每個資料,成本預算總是放在最後,花個5分鐘草草了事。

這種CEO在企業中一抓一大把,他們總是給自己美其名曰,“我成天都在做大事,思考大戰略,哪有功夫管得這麼細!”

言外之意,自己是成大事者,就該不拘小節。

2.從股價乘法看本質

股票投資中,投資者必須要完完全全地搞懂股價的乘法關係,這樣才能了解其本質,讓自己投得明白。

股價(P)=每股收益(EPS)×市盈率(PE)

股價(P)=每股淨資產(BV)×市淨率(PB)

每股收益(EPS)和每股淨資產(BV)都是實實在在公司運營出來的業績。

而PE和PB則主要被投資者情緒所控制,神仙也無法預料。

價值投資的基石是安全邊際,它基本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業績好,一部分是價格夠低。

業績好就是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的不斷提升,而每股收益和每股淨資產背後都是利潤。

所以,股票的本質就是以利潤為基礎,以市盈率為標尺的槓桿遊戲。

那麼,玩好這個遊戲的最簡單、最有效辦法便是,關注利潤和市盈率或市淨率就好。

二、投資因“除法”而選擇

1.算出平均每股背後的價值

股票的本質就是大夥按比例集資做生意。

企業的經營簡單講,只有兩種情況:

第一,如果生意賺錢,大家按投資比例分享企業利潤,這個時候誰也不會想著散夥不幹。

這塊好理解,而且這個世界上,只要是賺錢,什麼都好說,一塊開心的事,樂還來不及,誰想著添堵呢!

第二,如果生意不賺錢,或者突然開始連續虧錢,成了賠錢的玩意兒,股東們就要考慮是不是繼續,如果不繼續,那就是分家產。

家產是什麼?

它就是家裡的鍋碗瓢盆,傢俱電器,還有銀行存款,房產……

如果有債務,還得先把錢還上,錢不夠,就變賣東西還。

剩下就是乾乾淨淨,完全可以分的家產。

在企業中,這就是企業淨資產,因為是大家共同投資的,所以它是屬於大家的,又叫所有者權益。

企業的淨資產,是指企業的資產總額減去負債以後的淨額。

它由兩大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企業開辦當初投入的資本,包括溢價部分;

另一部分是企業在經營之中創造的,也包括接受捐贈的資產,屬於所有者權益。

這些原先都屬於股東們所有,如果生意幹不下去,那就要按股份數瓜分這些剩餘的淨資產。

基於以上這兩種賺錢和不賺錢的情況,也就有了每股收益(EPS)和每股淨資產(BV)這兩個資料指標。

它們主要幫助投資者對不同上市公司或同一上市公司不同期間,盈利能力、普通股獲利水平、資產現值的對比,然後進行投資判斷和選擇。

每股收益(EPS)的公式:

每股收益(EPS)=歸屬於普通股股東的當期淨利潤÷當期發行在外普通股的加權平均數

每股收益(EPS)=(本期毛利潤-優先股股利)÷期末總股本

每股淨資產(BV)的公式:

每股淨資產(BV)= 股東權益÷總股數

2.重點:凡事關鍵是效率,效率都在除法裡面體現

我們要記住一個重要道理:

凡做事都要投入時間、精力和金錢。

有人說,不對!我工作只付出時間和精力,不花錢,還能賺工資。

請問:你的吃穿住行不用消耗金錢嗎?

那麼,時間、精力和金錢就相當於你付出的投資,檢驗這些投資值不值的唯一標準就是:

投資回報率=獲得的回報÷(時間+精力+金錢)×100%

其中時間和精力都不好準確測量,而且還可能因人而異,所以在實際的計算中,它們直接被忽略掉了。

但是,我們卻一定不能忘記,做任何事都是要投入你的時間和精力的。

而這種投入與產出回報的比率關係,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效率。

所以,投資的本質是為了提高賺錢的效率。

企業的好與壞,也要以賺錢的效率論高下。

效率就是巴菲特所說的“溼溼的雪”。

想賺錢最大化,必須要能疊加複利,複利的關鍵是時間,越長越好,這就是“長長的坡”。

所以,巴菲特選股的最高宗旨是——具有可持續競爭優勢。

可持續是時間長,競爭優勢是效率高。

這四個字,不管是投資,還是做企業,都適合。

當然,效率之上還有個先決條件,那就是前面所說的:錢因“乘法”而存在!

投資回報=本金×投資回報率

即使效率再高,如果因為投入的金錢少,產出也高不了,無法賺到更多的錢。

所以,本金相當相當關鍵,甚至算是產出的決定因素。

3.企業好壞比的就是賺錢的效率

沒有比較,就沒有真相;沒有比較,就不知道差距;沒有比較,就無法選擇。

投資就像是個選擇題,但是企業各不相同,即使身處同一行業,也不能簡單地拿同一資料進行比較。

比如:銷售額一個是1500萬,一個是1600萬,你能說第二個就一定比第一個好嗎?

沒準它的成本是1000萬,而前一個的成本只有500萬。

再比如:同樣都是利潤300萬,數字上不分伯仲,但可能一個銷售額是1000萬,另一個則是750萬。

這種時候就要回歸企業經營本質——比賺錢的效率。

這就產生了投資界,特別是價值投資最關注的那些“率”:

利潤率、毛利率、總資產週轉率、淨資產收益率(ROE)、資產收益率(ROA)、投資資本回報率(ROIC)……

賺錢的效率越高,說明企業的賺錢能力越強,說明企業經營得越好。

所以,我們把這些“率”視為考察企業品質的資料指標。

當然,和上面提到的本金是一個問題,賺錢的效率再高,銷售額小,那麼最終創造的利潤也不會高。

而價值投資最終錨定的永遠是企業利潤。

因此,投資者首先要看行業的整體盤子有多大,行業規模大,其中的企業才能多賺錢。

其次,還得看行業的競爭狀況,如果是競爭激烈的行業,大家不僅銷售額膠著,而且,毛利率和利潤率都不會高。

這類行業在投資選擇中最好不要排在前列,因為競爭激烈意味著,不確定性強,很難找到“高效持久”的企業。

第三,看行業排名,優選前三名,甚至只看前兩名。

特別是壟斷性強的行業,第一,或者第一和第二會吃下整個行業大半以上的江山,這是直接用銷售額說話的,而且壟斷意味著有定價權,它們的毛利率和利潤率都有強保障。

三、重點:在投資下注時,它們的比率越低越好

在前面的品質考察中,你終於相中了某個上市公司,在準備掏錢投資時,你就要面臨購物時的心靈拷問,價格貴了還是便宜?

這時候主要看兩個價格指標——市盈率(PE)或市淨率(PB)。

1.從公式看透市盈率的本質

市盈率(PE)=股票最新收盤價(P)÷上年度每股收益(EPS)

市盈率(PE)=最新的總市值÷上年度企業淨利潤

這兩個公式的結果殊途同歸。

它們為我們揭示的是:如果保持上年度那樣的利潤,以當前這個股價購買,多少年可以收回本金。

比如:A公司股價10塊,一共發行了20張股票,這樣它的總市值就是10×20=200元。

你花了10元買了1股。

A公司去年利潤20元,每張股票分得的利潤就是1元,它的市盈率就是10÷1=10倍。

如果A公司一直保持每年利潤20元,那麼它每年每股分得的利潤都是1元,10年後,你就可以收回本金。

所以,市盈率本質上是計算股價相對於每股收益,多久回收投資的一種計算方法。

可以直接簡單理解為,如果是10倍市盈率,就相當於你10年收回投資。

一定要注意這個公式傳遞的重要資訊,如果未來年度A公司的利潤增長到了40元,那麼按照你購買時的價格10元計算,市盈率就變成了10÷(40÷20)=5倍,如果一直能保持這樣的利潤水平,相當於你5年就能收回投資。

因此,還是前面所講的,股價你根本無法控制,那是投資者情緒所控制,但你可以努力研究企業能不能在未來年度的利潤不斷增長,這樣就可以縮短你收回本金的時間,提高投資回報率,提高賺錢的效率。

反過來想,如果你以市盈率20倍購買A公司股票(20元),也就是在其年度利潤20元的時候,要花20年才能收回本金。

即使A公司未來的年度利潤增長為40元,你的市盈率只能縮小到20÷(40÷20)=10倍,需要花10年。

學過複利法則和迴歸平均值法則的我們一定要明白,一家公司的利潤增長率是有天花板的,世界頂級是20%左右,所以不要奢望未來利潤一直高速增長來縮短你的回本時間。

所以,不管是追求以去年的利潤水平,還是奢求未來更高的利潤水平,市盈率都是越低越好,這樣才有安全邊際,也就是未來再差,也能儘可能保證自己的回本時間不會被拉得太長。

2.從公式看透市淨率的本質

市盈率公式假設的是未來都能保持去年度的利潤水平。那麼,它要的就是每年的利潤不能大起大落。

否則,根本就起不到標準的意義,因為標準的前提是穩定的,並可以參照的。

因此,市盈率最適合的企業就是那些不太受外部經濟環境影響的非週期或弱週期性公司,比如:和人們最息息相關的吃、喝類的消費型企業。

但是,股市中比較多的還是週期性的公司,甚至還有像資源、房地產、金融等與外部經濟環境強相關的企業。

它們最大的問題就在於,今年可能利潤超好,明年受經濟形勢影響,業績會大幅下滑。

比如:B公司,股價10元,去年每股收益1元,10倍市盈率,今年每股收益0.1元,一下就成100倍市盈率了。

而且,現實中,上一年公司賬面鉅額盈利,下一年卻破產倒閉的案例,比比皆是。

由於週期性企業的營業收入和利潤對資產的依賴性較大。

那麼,它們能不能在危機時刻挺過去的關鍵在於,有沒有優質資產在手。

同時,如果遭遇最差最差的情況——倒閉破產,這時候對於股東來說,最關鍵的事便是,它們的淨資產夠不夠讓自己拿回本金。

於是市淨率應運而生,它能讓投資者快速辨識自己到底是拿多少錢買企業的淨資產。

它強調的是企業資產的安全性,所以,對於微利或者虧損的公司也同樣相當適用,除非公司資不抵債。

市淨率(PB)=股票最新收盤價(P)÷每股淨資產(BV)

市淨率(PB)=最新總市值÷淨資產總額

股價就是你購買上市公司淨資產的單價。

當市淨率大於1,說明你支付的價格高於其淨資產;小於1呢,等於打折買它的淨資產。

比如:淨資產價值100元,市淨率0.5,那就相當於你只要花50元就能買到價值100元的淨資產。

如果這個企業幹黃了,就算企業的淨資產打折處理,只要不低於50%的折扣, 你都虧不了。

市淨率公式和市盈率的公式一樣,那個股價咱們實在無法控制,所以,關鍵在於淨資產。

那麼,你唯一可以做的靠譜事便是,努力地去研究企業的淨資產。

首先,真實不真實,其次,未來還能不能不斷持續增加,如果這兩點有比較大的確定性,低市淨率買入,一般都會是超值的投資。

其實,繞來繞去,淨資產好不好,關鍵還是企業經營的好不好,企業經營得好,利潤是唯一標準,而利潤在企業報表中最直接的體現,就是增厚的淨資產。

那些跌破1倍市淨率的股票,很可能是因為淨資產收益率太低,也就是公司的盈利太爛。

因此,ROE必須要同時關注,在投資時,儘量選擇低市淨率,高ROE的標的。

3.這就是戴維斯雙殺的核心原理

不管是PE還是PB,我們從其計算公式中都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啥也別說,就看利潤。

而有利潤、淨資產好,且持續增長的企業,用一個詞形容:好公司!

而PE和PB則給我們明示出,用當前的價格買,到底算不算便宜。

而戴維斯雙殺的核心原理也在於此:

好公司收益可以不斷提高,淨資產可以不斷提高;

這樣從股價公式就能直接得出,股票會首次上漲;

接著,投資者給收益貼上高價標籤,股票會再次上漲。

這就是雙殺收益。

4.各種率之間有暗通!

因為,各種選股公式的資料都源於財報資料,並且凡是企業經營過程中誕生的資料,其實都有著內在聯絡,就像PE、PB和ROE,它們貌似獨立,但完全可以寫成一個公式。

比如:

市淨率(PB)=市盈率(PE)×淨資產收益率(ROE)

再比如:

賬面市值比(BM)=股東權益÷公司市值=(每股淨資產×流通股數)÷(流通股數×每股股價)=每股淨資產÷每股股價=B/P=市淨率的倒數

四、大家一起做做思考練習題

1.ROE(淨資產收益率)

ROE=淨利潤÷淨資產

ROE=銷售淨利潤率×總資產週轉率×權益乘數

其中:

銷售淨利潤率=淨利潤÷營業收入

意義:越大說明企業獲得能力越好。

總資產週轉率=營業收入÷總資產

意義:這代表著經營效率,越大越好。

權益乘數=總資產÷淨資產

意義:這代表著財務槓桿,越大越危險。

2.ROIC(投資資本回報率)

ROIC=(歸屬於母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 期初投入資本 + 期末投入資本 )

ROIC =扣除調整稅後的淨營業利潤 ÷ 投入資本

ROIC = 息稅前利潤EBIT x(1 - 稅率) ÷(有息負債 + 股東權益 - 現金及其等價物)

3.ROA(資產收益率)

ROA=(淨利潤÷ 總資產總額)× 100%

ROA=淨利潤率NPM × 資產利用率AU

其中:

淨利潤率NPM=稅後淨收入÷ 營業總收入

(注:衡量的是每一元資產所帶來的利潤)

資產利用率AU=營業總收入÷ 資產總額=(主營業務收入+非主營業務收入)÷ 資產總額

(注:反映業務經營及獲利能力)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B站前瞻:看重“Z世代”,B站能否借年輕人“出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