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最近幾年中國資本在全球的表現非常奪目。15年之前聯想收購IBM當時震驚了中國。現在這樣規模的收購在中國比比皆是。這裡面有兩個關鍵點,第一個是聯想收購IBM,第二個是吉利收購富豪。

當年吉利作為中國一家小汽車公司收購了歐洲著名的汽車品牌富豪,許多人都不看好。富豪名氣遠遠在吉利之上,同時富豪還處於嚴重虧損中,沒有人相信吉利可以讓富豪起死回生。不過現在十年過去了,這筆收購成為了經典的投資案例。

因為有了這次成功,李書福現在又持續在國際上進行收購。最近幾年李書福已經拿下了寶騰、路斯特、富豪、賓士、SMART等眾多品牌了,加上自己的吉利跟領克已經構建了一個汽車王國。

在李書福的眾多收購中,最引起關注的就是富豪跟賓士兩筆收購了。2008年李書福捉住美國次貸危機的機會,以18億歐元全資收購了富豪。現在富豪一年的利潤就達到了幾十億人民幣。李書福這筆收購可以說是賺得盆滿缽滿。富豪現在的估值也至少超過了百億美元。

去年李書福又花了90億美元入股了賓士的母公司戴勒姆公司,成為了最大的單一股東。李書福控制了9.7%的股份。戴勒姆除了賓士外,還有邁巴赫等豪華汽車品牌,可以說是全球最大的豪華汽車生產商。按照李書福投資的金額計算,當時給戴勒姆的估值高達928億美元。

90億美元對於李書福來說也是一筆很大的資金了,因為李書福目前個人的身家大約是1000億人民幣,而90億美元已經等於640億人民幣了。等於說李書福是花了自己6成多的身家去豪賭這筆投資。

那麼現在一年過去了,李書福的這筆投資是成功還是失敗呢?由於過去一年全球經濟下行,豪華車的銷量受到了不小的打擊,戴勒姆的估值也從928億跌到了560億美元。這等於說了李書福手裡價值90億美元的股份縮水到了54億美元了。這短短一年李書福已經虧了掉了幾百億人民幣。

10年投資富豪賺的錢,還不夠投資賓士1年虧得多。不知道現在李書福對於這筆投資還有什麼感想。其實李書福雖然花了巨資去入股戴勒姆,但是持股不過才9.7%,在公司並沒有很大發言權。

富豪的成功是因為李書福全資收購了,可以完全實現自己的意志,同時可以把富豪優秀的技術用來輔助吉利的發展。領克汽車的成功就是得益於此,吉利跟富豪一起合作,才有了領克在短短兩三年內地蓬勃發展。

另外中國市場對於富豪來說也非常重要。當年富豪在歐洲市場血虧,正是吉利收購富豪之後,幫助富豪打入了中國市場。隨著許多人對這個冷門品牌的認識,富豪過去十年在中國的銷量也是持續上漲。現在富豪有如此利潤,中國市場貢獻了不少。

入股戴勒姆則完全不一樣,由於李書福無法達到控股,那麼想要讓賓士等豪華品牌的技術幫助到吉利就非常難了。從這個持股比例看起來,更像是一筆財務投資。如果是純財務投資,當年的這個估值就非常高了。

吉利自己今年上半年的發展也不順利,僅僅完成全年目標的43%。其實今年全球十大汽車企業只有特斯拉在逆襲,其他的公司市值都在縮水。

收購富豪賺的錢,還不夠李書福投資賓士虧的,僅一年就虧幾百億,或許李書福應該停下自己的腳步,好好做實吉利的基礎,畢竟最近幾年翻船的大富豪可不少。最近幾年前中國首富李河君才陷入了欠薪事件中。

最新評論
  • 1 #

    這個,要用時間來證明,就像炒股一樣,走到最後的才是英雄

  • 2 #

    我去,李河君乾點啥你知道嗎?吉利能一樣嗎?而且,入股賓士,肯定是國家支援的。還有,無論賠賺,如能再加碼控制賓士,有劃世代的意義,而且,對我們國家而言,意義意味深長

  • 3 #

    一個是低位進,一個是高位進,結果自然不同

  • 4 #

    你懂不懂金融,賓士虧就虧吧,難道每年要吉利拿錢去虧嗎?他只要佔10%股份就行了!

  • 5 #

    那個叫投資,同時也不是他的個人行為和資金…

  • 6 #

    管他賺還是虧,反正咋整他都不差錢

  • 7 #

    李書福抓住了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也只有李書福可以收夠戴姆勒集團,以後這麼大的規模收購戴姆勒集團的股份是不可能了。

  • 8 #

    在賓士形勢最好的時候買進,不知道怎麼打算的

  • 9 #

    賓士目前是虧,但李書福在不久 必定賺,生意場上好多人不懂。

  • 10 #

    成功人士過餘自信,就是失敗

  • 11 #

    做生意有賠有賺很正常!誰不想賺!大家都看好的專案往往不賺錢!就象養豬今年誰也想不到發了大財

  • 12 #

    沒有話語權的收購是不能實現收購意圖並達到預定收益的!

  • 13 #

    本田發動機害人,豐田發動機開鍋

  • 14 #

    賺了自己的,虧了就虧了吧!

  • 15 #

    話說當時要不是高位做接盤俠也買不到這9.7的股份!吉利為了搭上賓士也是豁出去了的…第一輛吉利汽車就是模仿的賓士!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曠視力爭11月初舉行上市聆訊,暫定三家承銷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