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收購麥德龍中國已塵埃落定。10月11日,麥德龍集團、物美集團和多點Dmall聯合宣佈,物美就收購麥德龍中國控股權已與麥德龍集團簽訂最終協議。
據悉,交易完成後,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多點Dmall則會成為麥德龍中國的技術合作夥伴。
物美集團官網披露,10月12日下午,物美集團創始人、多點Dmall董事長、南開校友企業家聯誼會主席張文中現身人民大會堂,應邀出席“南開金融論壇暨慶祝南開大學百年華誕座談會”。
在此次座談會上,對於麥德龍中國收購案,張文中在演講中做出迴應。他說:“麥德龍是個很好的企業,德國人經營很規範,為行業制定了很高的食品安全標準,而且這個標準堅持了20多年。並不是因這個企業經營不善要賣出,而完全是一種戰略調整,所以賣方也在認真篩選買家,最後我們幸運地得以勝出。
之所以要收購麥德龍中國,張文中總結了三點:
第一,我們要學習歐洲企業嚴格的品質把控標準,比如說我們這次組建的新公司,麥德龍雖然只保留20%股份,但是我們的食品安全委員會主席和控制權,還由德國人來繼續掌控。
第二,中國的零售企業規模需要擴大。物美有這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歷史,比如說我們收購了英國百安居、南韓樂天、日本大榮等在華門店,這些企業的重組都比較成功,也帶來了很好的效果。所以和麥德龍這次合作,我們也非常有信心。
第三,數字化時代,零售企業的重新組合具有重大意義。面對巨大變革和激烈競爭,商業的全面數字化已成為零售企業的必然選擇。多點的強大數字化能力,體現在能讓零售企業提高效率,改善體驗,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到家到店一體化,做到線下門店和供應鏈資源複用,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所以這次併購重組,是一個歷史性的機會。”
相關新聞:歐洲超市在華不拘一格走新路
“麥德龍出售中國業務!”德國《經濟週刊》14日報道稱,德國超市連鎖企業麥德龍上週宣佈,同意以19億歐元的價格,將其在中國的全部間接參與股份出售給物美的一家子公司。德國漢堡國際經濟學者尤恩·卡斯普爾14日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在電商潮流下,德國超市也跟隨英國百安居、法國家樂福等歐洲連鎖超市巨頭,逐步轉變在中國獨自經營策略,啟動“合作模式”。
《經濟週刊》稱,交易完成後,物美集團將在雙方設立的合資公司中持有80%股份,麥德龍繼續持有20%股份。麥德龍自1996年以來一直在中國開展業務,目前已在北京、上海等59箇中國城市擁有97家門店。德國媒體認為,中國批發和零售行業正面臨來自電商企業的激烈競爭。麥德龍出售中國業務,主要原因是其“大賣場、會員制”模式已經不適應中國市場的變化。
在中國尋求“新路”的不只是德國超市,幾周前,法國零售連鎖企業家樂福釋出宣告稱,中國蘇寧集團以48億元人民幣收購家樂福中國80%的股份,成為家樂福中國的控股股東。家樂福集團持股比例降至20%。
自1995年起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家樂福是最早進入中國的外資零售集團之一。現在家樂福已在中國開設有210家大型綜合超市、24家便利店以及6大倉儲中心,在中國擁有約3000萬會員。但與麥德龍類似的是,家樂福的業務也受到中國線上零售迅速發展帶來的衝擊,近年來遭遇連續虧損。
法新社的報道指出,家樂福自去年開始就推動經營轉型,將重心轉向電子商務和有機食品。對包括加油站、家電產品及hi-fi音響、首飾、食品製作、管理及薪資等領域進行結構調整。
在德國、法國的連鎖超市推動在華業務轉型之前,早在2014年,隸屬於世界500強英國翠豐集團,被認為是歐洲第一大建材零售企業百安居宣佈,向物美集團出售中國百安居控股權。物美以14億人民幣收購中國百安居70%的股權,翠豐集團在合資企業中保留30%的股權。
然而,不是所有歐洲超市巨頭都能夠完成在華業務“轉身”。全球第三大零售商英國Tesco於2014年將在華業務賣給了華潤集團,結束了在中國長達10年的漫長征途。在歐洲知名度極高的消費電子連鎖賣場萬得城也關門大吉。
歐洲超市在華業務轉型是否成功的關鍵在於如何完善、調整在華銷售鏈條。卡斯普爾分析稱,“麥德龍、家樂福、百安居等歐洲超市巨頭,通過改變同中企合作的模式,構建出一條更為完善的供應銷售鏈條,尤其是重視線上線下結合的銷售模式,更符合中國市場的特色。”
有多家歐洲超市在華業務被迫調整的“前車之鑑”,一些後來者主動選擇新的合作思路以迎接中國零售市場的未來發展。今夏剛剛登陸中國的德國最大廉價食品連鎖超市阿爾迪便是這一策略的最新實踐者。阿爾迪集團並不急於在中國內地市場開設實體店,而是先與電商平臺阿里巴巴合作,成功開啟網上購物渠道,打響“當頭炮”,並將構建網上影響力作為業務發展的“敲門磚”。
在以網店形式打入中國市場兩年後,今年6月阿爾迪在中國的首批實體店在上海落地開張。《環球時報》記者了解到,阿爾迪上海店面的名稱已經改成奧樂齊,並將品牌定位從德國的“窮人超市”,搖身一變成為“輕奢超市”。為適應中國消費者“來外國超市體驗購物”的心理,店內還設有面包房,並專門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進口葡萄酒以及來自澳洲的新鮮乳製品。許多前來購物的消費者表示,這裡不僅購物環境好,價格合適,而且支付等方式也緊跟中國潮流。
作為配套零售策略之一,阿爾迪還在中國的社交媒體上開設應用,為顧客提供從實體店送貨的服務,給顧客帶來一種“線下為主,線上為輔”的企業形象。德國《商報》透露,阿爾迪在上海的試驗取得成功後,利德爾、DM、羅斯曼等德國超市也希望以類似經營模式開拓中國市場。
不過,《環球時報》記者在德國採訪也發現,相比較歐洲超市開拓中國市場的“大手筆”。中國超市在歐洲卻仍處於個體小店模式。此前德國亞洲超市集團東方行與德國大型連鎖百貨公司Karstadt合作,開設店內亞洲超市“go asia”,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歐洲超市在中國經營模式的轉型,也是給中國超市進軍歐洲一個啟示。”卡斯普爾說,中國超市要進軍德國及歐洲國家,也需要“入鄉隨俗”與當地集團合作,這樣可以打造一個供貨銷售生態鏈,而不是僅僅銷售進口的中中國產品。合作模式也有利於中國超市與當地監管部門取得信任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