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徐大維
10月15日晚,北京證監局官網更新了最新的輔導資訊情況。
其中最引人關注的無疑是,由知名財經媒體人羅振宇創辦“羅輯思維”的上市輔導情況。
目前從種種跡象來看,羅振宇公司的上市應該是大概率事件。
倘若如此,「邏輯思維」將成為A股市場知識付費的第一股。
這訊息一出,瞬間在媒體界炸開了鍋。
大家秉承一黑到底的風格,馬上更文,抨擊羅胖。
甚至一家主流財經媒體,也以販賣焦慮、製造幻想、收割屌絲為名,來揭露羅振宇的種種惡行。
想必明天你就能看到更多黑羅振宇的文章吧。
吃瓜群眾也會紛紛開始站隊,互相撕逼。
在口水戰開打前,良叔想由衷的談幾點自己的觀點,不舔,不黑,希望你也理性對待。
1、對於反對者1.1 先看動機
記住,養成一個好習慣,凡事先想想對方的動機。
那些寫文章反對羅振宇的人是什麼動機呢?
難道是要啟發民智?
當然不是,他們也是為了賺取流量,吸引眼球。
用區區兩千多字想論述一個現象級事件,是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那些文章,多半更偏重情感宣洩,讓你的第一反應是:對啊,這些騙子們。
但凡你有這種感覺時,恰恰要當心了。
因為很多文字不是為了服務思考,而是為了感情宣洩,很多寫作者又精通此道。
1.2 再看邏輯
這類文章,在邏輯上更是漏洞百出。
我說一個常見的,就是抨擊羅振宇們都是知識的二道販子,都是對知識的再加工。
所以對多數人來講不容易吸收,更沒有價值。
這話前半句對,羅胖也承認自己是“知識的搬運工”,可後半句就有問題了。
再加工不就是為了多數人更好地吸收嗎?
就算不好吸收,就一定沒有價值嗎?
如果簡化一下,這句話的主幹就是:
加工過的知識,沒有價值。
這下問題就更大了。
一個翻譯過來的書算不算加工?
那是不是所有翻譯而來的書都沒有價值呢?
況且,什麼樣的知識才不算是二手知識,是很難界定的。
除非你的每一個知識都有具體的實驗結果,可這根本是不可能的。
知識最大的優點,恰恰就在於不用自己從頭證明一遍,而可以在他人的基礎上借鑑、迭代、加工。
這樣一個知識可以用於不同的領域;
兩個不相干的知識,可以合併應用;
原來的知識可以根據時代調整,重新賦值;
這些不都是價值嗎?
2、對於福斯我是為羅振宇們站臺嗎?
當然不是,我只為理性和客觀站臺。
在這個前提下,我想談幾點關於知識付費的建議。
2.1 請不要對知識付費有過高的期望
很多罵知識付費的人,都是為此買過單的人。
他們發現跟著大V們嗨了一陣子後,自己的收入並沒啥提高。
該挨老闆罵,照樣捱罵;
該拿不到更好的OFFER,照樣拿不到;
於是戾氣頓生,痛罵知識付費是場騙局。
可是,對於這些人捫心自問,是不是太貪心了呢?
指望花點錢,購買幾堂課,就實現人生逆襲,瞬間把同齡人拋棄,這真的有可能嗎?
所以,你買課程之前,千萬不要抱多大的期望。再好的課程,也只能當是往油箱裡加了一瓢油,離到達終點,還差得遠哩。
換一下角度,也許你能平衡一點。
你花了時間和金錢去學一些知識,且不說這些東西對你的實際用處有多大,但最起碼,這個時間你沒去打遊戲,沒去噴口水,沒去把時間浪費在一些無聊的事上。
你花錢買回了在這個時間段的自律,那不也是一種收穫嗎?
2.2 如何選擇知識付費?給你三點建議
第一、能不花錢就別花錢
如果你稍微用點心,很多知識本不用花錢。
就算能聽得完,你能消化的了嗎?
第二、寧大勿小
什麼意思?
比如良叔去選購好一點的食品,一般會去山姆會員店。
因為我知道品質會有很大保障。
我一個朋友在沃爾瑪(管理山姆的公司)負責採購,她告訴我,她們對於食品類的採購,有七十多道程式。
哪怕你有一點瑕疵,也別想在她們的超市見到。
我不是為沃爾瑪做廣告,而是想說,這個邏輯是相通的。
品牌夠大,如果有不合格的產品,會為此付出高昂的信用成本,這對於大商家是很不划算的一件事。
知識付費領域也是如此。
小的知識付費平臺,水平參差不齊,不是說都不好,而是說,你極有可能遇到很差的。
大的平臺,往往把關很嚴。
如果讓一個水平不行的人來傳播,那是在砸自己的招牌,這種傻事,他們當然不會幹。
而且,那些大的平臺,因為流量大,往往能吸引過來更優秀的知識傳播人。
這就形成一種良性迴圈,對品質也更有保障。
第三、不要相信過分的宣傳
知識付費最大的一個坑,就是名不副實的噱頭。什麼學完叫你年入百萬,什麼2個月讓你成為寫作大神......
凡是有這種宣傳語的,你肯定不要考慮。
他們只是在迎合一些人的速成心理,反而是一種心虛的表現。
幾年前,良叔也跌過這樣的坑。
曾花錢去買了一個“人脈”課,號稱和FBI合作過,還說被馬化騰欽點過。
結果一聽,我只能說呵呵,我不想當惡人點別人的名,但這麼灌水的課程,卻如此過分包裝,確實是知識付費領域的毒瘤。
如何對待這種情況?
沒有試聽課的,就不要買了,能試聽的,先聽聽看符不符合自己的預期,再做決定。
如果身邊有上過此課程的朋友,可以問問評價,但是謹防對方為了拿提成,是個托兒。
現在傳銷無處不在,知識付費領域也不能倖免於難......
2.3 決定參加知識付費前,先看看你的階段性目標是什麼?
我認識一個深圳地產界老闆,是個知識付費的熱衷者。
得到上買了8個人的專欄,吳曉波頻道也交了會員,還買了幾個財經方面的知識星球。
一年在這方面花的錢小几萬。
我很費解他的這種行為,問他:
“你覺得學這些東西對你經營真的有幫助嗎?”
他哈哈一笑說,和我實際做的事相差太遠了,能有啥幫助。
我更不理解了:“那你為什麼還要花這錢?”
他很誠實地告訴我:“我學歷不高,多聽點,在飯桌上能和別人吹牛逼,他們就不會把我當成暴發戶了。”
這老闆心裡實際透亮,他知道花這錢的目的是什麼,而且能評估有沒有實現相應的價值。
對於那個老闆,他覺得花個小几萬,能提高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地位,對他來講,這錢和精力花得,是值得。
縱觀很多知識付費者,他們卻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相反,他們希望通過知識付費,來確定自己想要的東西。
於是,根據感覺選了一堆和自己關係不大的付費內容。
創新思維、產品經理、領導力......
我為他們公司做過專案,和她老闆很熟。
那老闆經常說小L,一份會議紀要都寫不好,也不知道她天天學的是啥。
其實像小L的人應該不少,他們應該花點時間和精力去學學PPT製作、公文寫作或者EXCEL操作。
但卻花那麼多精力和金錢在不相干的領域,這一點我一開始想不通。
後來有點明白了,那些付費學習者,雖然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但是他們卻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那就是當下的工作。
寫會議紀要?煩!
做PPT? 很煩!
做EXCEL表?非常煩!
在他們心中,這些都是沒出息的事,是希望儘快擺脫的事,所以下意識的排斥。
而創新、產品經理、領導力這些詞兒,卻能撩動人的心絃,似乎上了這些課,就能和鮮亮緊密聯結。
真實情況就是這樣吧。
這些付費知識,很多時候就是一個載體,承載了我們的一些憧憬,為這些憧憬買單,我們樂此不疲。
我並不是否定學習自己領域外的知識完全無用,而是想說:
人的精力有限,你要先確定自己當前的目標,以此為基點,再進行下一步的躍進。
就像美國第二任總統約翰·亞當斯所說:
每個階段有每個階段的任務,我要先學會打仗,我兒子才能去學習商業和農業。
我們的人生階段也是如此,你要先把手頭上的事做好,才能進入下一個賽道。
就像上文中的小L,如果她去另一家公司面試,你以為上過幾節產品經理的課,HR就能給她個產品經理做?
所以,關於知識付費最後一個建議是:
如果你真想讓知識付費為你增值,那就學些和自己工作實際相關的知識。
3、說在最後
本文說這麼多,無非想論述一個核心觀點:
固然知識付費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但是它為熱愛學習的人帶來了莫大的福利。
我們不能只執迷於全然的對與錯,用一個瑕疵就推翻全域性。
智慧手機導致孩子沉迷遊戲,所以這就是個最糟的發明?
知識獲取變成了一種商業行為,所以從業者都是騙子?
這種一概而論的推演,只會讓你失去與時代的接軌機會,放棄科技帶來的便利。
作為一個擁有自由意識的人,你得知道,比正確和錯誤更重要的是:
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