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永輝的困境

2021年一季度,永輝超市營業收入263.34億,同比下降9.99%,淨利潤2331萬,同比下降98.51%,市場愕然,股價在經歷了一整年的漫漫下跌後,再吃一記跌停,從去年最高點算起,股價已經累積跌幅達-49.59% 。

機構顯然早已預感到業績的不妙,以興全基金為代表的機構們大幅減持,2020年三季報顯示,興全趨勢投資持有2.0億股,而興全新視野持有1.65億股,二者合計持有3.74億股,而到了2021年一季度,僅剩興全趨勢還持有不到8000萬股,半年時間累計減持近3億股,剩餘的8000萬股預計也會進一步減持;而私募基金代表希瓦的守護,曾在2020年一季度重倉看好,隨後也快速調轉方向而去。機構拋棄的同時,永輝的股東數卻迎來了大增。2020年一季報顯示股東戶數為10.64萬戶,到2021年一季報,股東戶數大增至26.38萬戶。

在此期間,永輝為了維護市值,也做出了諸多努力,比如2020年10月30日公司公告將在未來12個月內回購不超過1.5億至3億股或27億元,截至2021年4月13日,公司已累計回購2.855億股,耗資21.12億。

除了回購,創始人兼董事長張軒松也在2021年2月2日釋出公告,將在未來6個月內增持公司股份7500萬股-1.5億股,截至3月30日,張軒松極其一致行動人已累計增持6841萬股。

詭異的是,張軒松董事長在增持公司股份的同時,又在大宗交易市場大幅轉讓了自己的股份,具體方案是張軒松將轉讓不超過3.5億股給私募基金產品喜世潤旗下6款私募基金產品,同時簽訂一致行動人協議,上述私募基金產品股份所對應的投票權仍然委託給張軒松董事長。透過查詢大宗交易記錄,截至目前已經轉讓約1.91億股,對應成交均價在7元附近。

我不清楚張軒松董事長和喜世潤有什麼關係,個人猜測應該是張董搬來的救兵,目的依然是維護公司的市值。

昔日的生鮮王者,如今顯然是遇到困境了。是什麼原因造成現在的局面?未來是否還有轉機呢?

營收下滑,利潤下降

時間回到2020年10月30日,永輝超市釋出了三季報,營收726.7億,同比增長14.36%;淨利潤20.28億,同比增長31.86%。乍一看,三季報的業績增速還是很優秀的,但是其實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問題,這個問題我當時在一個永輝群裡諮詢過大家的看法,結果也沒有得到一個滿意的答案,事實上興全機構顯然也是看到了問題的,因為那之後興全就開始了大幅減持。

這個問題就是,三季度的單季度營收是221億,而2019年三季度的營收是224億,一年間,永輝新增門店100+家,營收卻不增反降了這意味著同店比是大幅下滑的,超市本就是微利行業,輕微的邊際營收下降,足以對利潤產生毀滅性的打擊。

由於最近幾年我的永輝的跟蹤不是特別細緻,所以最初我以為是統計口徑出現了改變,比如對一些子公司的並表是否發生了改變之類的,但是最後並沒找到確切的證據,我只能得出一個同店比大幅下滑的結論。期間有雪友諮詢過我對永輝的看法,我當時的答覆是:三季度同店比下滑很大,我不知道原因,還需要等年報再確認一下。

年報出來後,看到2020年4季度營收205億,比2019年4季度的213億減少了8億,降幅不僅沒收窄,反而有所擴大,同店比繼續在惡化。

去年下半年資料的糟糕,還能在上半年優異的資料掩護下,顯得不那麼刺眼,到了今年一季度,資料就已經無處隱藏了,隨著今年一季度同店比的大幅下滑,終於給了市場一記驚雷。

很多人會給今年一季度業績不好找各種理由,比如新租賃準則侵蝕了利潤,雲創並錶帶來了虧損,超市主體的利潤還是不錯的,諸如此類。但我認為,這並不是市場下跌的真正原因。市場下跌的原因只有一個,機構的眼睛是犀利的,那就是:同店比的大幅下滑。

我統計了下近三年的單店營收和坪效資料,如下:

從坪效資料看,2020年還創了新高,但分季度看其實問題是很明顯的,那就是一季度坪效爆高,之後逐季度下滑。所以全年的資料把下半年的問題給隱藏了起來。如果我們看今年一季度的資料,就會發現問題非常嚴重,如下:

可以看到,2021Q1的單位面積營收是3261,同比上年3924,下降了17%!!當然,這裡有去年基數高的原因,所以我特地統計了2019年Q1的資料,今年比2019年Q1的3533,也下降了7.7%。

營收是業績的源頭,營收的下滑,不是來客量的下滑,就是客單價的下滑,亦或是兼而有之。同店比下滑就是永輝目前的困境所在,不能因為持股就忽視問題的存在,於永輝而言,當務之急,是要穩定住客源。

客源的下降,影響的不僅僅是坪效,還有物業轉租收入。

2020年報顯示,在房租物業費增長15.2%的同時,轉租收入卻下降了3%。永輝作為二房東,在與商場簽訂長期租約的同時,在轉租時可能簽訂的是短租約,顯然來客數下降,已經影響到了轉租的收入。

顯然公司對問題是非常清楚的,在年報中對未來行業格局和趨勢的判斷上,公司篇幅不大,但可謂是一針見血:

簡言之,就是渠道分流,超市需要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才能保障客流。

作為投資人,我們不去將自己繫結在哪一個渠道上,而是要去判斷,未來的趨勢究竟是什麼?會是電商嗎?會是社群團購嗎?

為此,我還特意去查閱了美團的年報,我比較關注的是社群團購的分流規模、營收增速以及虧損幅度三方面的內容。

美團2020年新業務收入273億,同比增長了33.6%,其中4季度收入92億,同比增長了51.9%,呈現加速趨勢,此消彼長,該趨勢正好可以和永輝超市的下滑相對應。

但是美團也並沒有看起來那麼樂觀。去年全年新業務虧損了109億元,利潤率是-51%,到了去年4季度更是令人髮指的虧了60億,利潤率居然是-65%!!!如果按2020年4季度這樣的虧損幅度來看的話,美團一年要虧損240億!顯然,美團是殺敵八千,自損一萬,憑藉的是自身的資金雄厚。

戰爭越慘烈,就越難以持久。

我們要學會辯證地看問題,這場生鮮模式大戰,不會持續太長時間,明年這時候就會見分曉。

2.永輝的希望

現在說勝負,還為時過早。我認為社群團購的隱憂有幾個:

1)生鮮的非標準化屬性

農產品不同於工業品,每一份都是不一樣的,即便是同一份,它的價值也是隨時間流逝的。生鮮不是可見即可得的,消費者的預期與實際收到的商品之間,經常有巨大的鴻溝,這是無法避免的問題。而一旦有不愉快的購物體驗,消費者很容易認為是平臺有責任保障商品質量。線下就不一樣,所見即所得,消費者自己挑選的農產品,不滿意不會買,買錯了也只會怪自己不會挑,總的來說購物的主動權是掌握在消費者自己手中的。

2)生鮮的低毛利率屬性

美團餐飲能取得巨大的成功,離不開餐飲的高毛利率。對於餐飲來說,支付完配送費後,依然有利可圖。但是對於生鮮來說,毛利率過低,無法覆蓋配送費。很多人以為農場直送的模式成本更低,其實不然。生鮮的成本,除了採購外,主要是損耗和物流。線下的尾貨可以透過打折處理掉,從而降低損耗成本,而線上由於資訊不對稱,對尾貨是很難處理的。物流成本二者差距更大,物流成本取決於運輸規模,超市集中運輸到店,一定比運輸到社群的成本要低。

3)燒錢燒不出忠誠度,也燒不出競爭壁壘

零售業是沒有忠誠度可言的,消費者不會為渠道買單。電商鉅額補貼,燒不出消費者的忠誠度。今天有補貼就在你這買,明天沒了補貼,又換其他渠道買去了。消費者的可選渠道是多樣的,遷移成本很低,也燒不出競爭壁壘。

4)騎手紅利的不可持續

這些年外賣大行其道,跟外賣人力成本低是有直接關係的。平臺基本上不給外賣上五險一金,然而隨著平臺越來越大,要求也越來越規範,國家監管也趨嚴,未來外賣人力成本的抬升,自然會抬升電商的成本。

5)國家反壟斷

2020年12月11日,人民日報評社群團購:“網際網路巨頭別隻惦記著幾捆白菜”。2021年4月底,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舉報,依法對美團實施“二選一”等涉嫌壟斷行為立案調查。國家對大型平臺的監管趨嚴,未來將越來越規範化。

3. 結論

綜合以上,永輝超市當前的業務正遭受渠道分流的猛烈衝擊,從結果看就是同店比面臨大幅下滑,這是無可辯解的事實。對照著美團新業務的資料來看,二者呈現明顯的此消彼長的關係,可以推斷正是社群團購的衝擊最為猛烈。

社群團購與生鮮超市的白熱化競爭,現在斷言勝負還為時過早,但是像美團去年4季度那樣規模的虧損,也不可能持續太長時間。戰爭越慘烈,就越難以持久。我預計明年一季度以前,應該可以見分曉。

對於永輝而言,同店下滑始於去年三季度,也很可能會終於今年三季度。倒不是說三季度經營就會好轉,而是去年三季度基數已經很低,今年三季度的同店比有望開始觸底。

至於股票價格方面,考慮到已經經歷了一年時間的漫長下跌,而今年一季度的業績也已經爛到一定程度了,市場的預期在這一刻,有觸底的可能性,但是也有可能在半年報時更加悲慘。

現在已經是否極,但泰還未來。穩健一些的話,不見兔子不撒鷹,可以看到同店比穩住後再介入。對於一向偏左側的我,目前已經買入第一筆觀察倉,也正因此,本人觀點難免有屁股決定腦袋之嫌疑,請謹慎參考,風險自負。

8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陳根:從概念新融合到經濟新應用,數字時代走向數字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