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一年前,曾經的“養豬第一股”雛鷹農牧在鉅虧之下以肉抵債,一年後,昔日飲料巨頭匯源“欠債還果汁”。資本市場裡的故事,總是有些新花樣,讓人猜不到,卻又讓人看得懂。

實際上,匯源的失血之路已經拖了十年。十年無處話淒涼,又為何在今朝今昔被推上風口浪尖?

2019年10月5日,先鋒集團借貸餘額累計已有700億元,然而,丟下這樣一個千瘡百孔的企業,創始人張振新離世的一紙訃告轟炸了整個中國金融圈。面對一代企業傳奇的隕落,更多的不是惋惜與哀悼,而是討債:數百億的大窟窿,背後站著數十萬債權人。

就在先鋒集團公佈張振新去世前不久,“先鋒系”旗下P2P平臺工場微金公佈了一份四家借款企業“以物抵債”的公告,這四家借款公司分別是伊春源原商貿有限公司、伊春匯源生態養殖有限公司、虎林匯源新生態乳業有限公司、虎林匯源新生態牧業有限公司——均隸屬於匯源集團旗下。

來自匯源集團旗下的這四家公司在工場微金平臺的借款專案總金額超過400萬元,還款日限定在8月中旬以前,均已逾期。先鋒系向匯源緊急討債以填補自己的“借貸窟窿”,隨後收到幾萬箱用作抵債的果汁。

資本是個圈,債上疊債。一方斷裂,一群人慌。

然而,相比於先鋒集團的400萬債務,匯源果汁頭頂高懸的各方欠款已達上百億,並面臨退市危機。曾經的“果汁大王”朱新禮還能撐多久?

村幹部的致富路?

臉上有顆痣,一對八字眉,他叫朱新禮。

1985年,朱新禮33歲,是山東省沂源縣東里鎮東村黨支部副書記兼村委會主任,獲得過“山東農業勞動模範”稱號,是村裡出了名的“萬元戶”。那一年,為了改變東村的貧窮與落後,村幹部朱新禮開汽車跑運輸,與黨支部其他同志一起找資訊、訪名廠、請專家,他年輕又能幹,是全村人的希望。

80年代後期,“想致富,種果樹”一度成為沂蒙山區的開發之路。但是,由於交通和資訊等溝通條件的滯後,果樹豐產不豐“收”,果農有果賣不出,成噸的果子就這樣在經歷漫長的成長期後直接腐爛在山上。屬實“見者流淚,聞者心痛”。

1992年的春天,越來越多的人走進商品經濟的大潮,朱新禮很心動。交通的道路非一年半載可以建成,產品加工的工廠可就簡單多了。說幹就幹,朱新禮立刻辭去公職,創辦了山東淄博彙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購來大量水果以備為原料的他決心為廣大果農闖出一條致富之路。

回憶起創業初期的艱辛,朱新禮表示:“我當時接手的是一個負債千萬元、停產多年、已經倒閉的縣辦水果罐頭廠。工人吃飯的錢都沒有,去銀行貸款更是困難,因為人家看不起你,不信任你。我們就用補償貿易的方法,買外國人的裝置,加工產品賣給外國人,去掙外國人的錢。”

跟現在的創業形勢大不相同,朱新禮並沒有把目光盯在中國市場,而是想方設法去賺老外的錢。1993年,第一批濃縮蘋果汁生產下線,看著這些再過一週就要化為腐爛重歸泥土的大蘋果製成了儲存期更為長久的美味果汁,朱新禮心潮澎湃。他迫不及待地帶著樣品趕去德國參加食品展,包裡還背了一兜山東大煎餅。

白天,朱新禮呆在賓館啃煎餅填飽肚子;晚上,朱新禮躺在床上斟酌著推銷言語;沒錢請翻譯,朱新禮就拜託朋友在國外讀書的孩子幫忙講解。優質價廉的產品與真誠不懈的朱新禮打動了那些藍眼睛的大鼻子,匯源食品飲料公司拿下了第一批價值500萬美金的訂單。

鄉親們喜出望外的同時,嚐到甜頭的朱新禮笑開了花,他有了新的想法——這時候的他已經領悟到,“想致富,種果樹”還有後半句:走出大山!

1994年,朱新禮帶著30多人來到北京順義安營紮寨,這個小團隊合作創立了北京匯源食品飲料有限公司。北京得天獨厚的地理交通、資訊科技、人才與市場,都與大山裡的世界迥然不同。面對新的風險與挑戰,朱新禮如何迎風直上?

“在北京創業的日子裡,我們30多個人,夜間是車間工人,白天是營銷人員。幾輛老掉牙的破面包車,跑遍了北京的大街小巷。雖然困難重重,但我卻信心百倍。”

朱新禮“信心百倍”的背後,是匯源沒話挑的好產品。來京不到三年,匯源就站穩腳跟,並發展了懷柔等地作為分廠基地,還斥巨資引進了15條國際領先的果汁飲料灌裝線,2條瓶裝純淨水灌裝線,1條桶裝水灌裝線,1.5L、2L康美包無菌冷灌裝生產線。

1996年,匯源集團以7000萬元的價格,中標1997年央視新聞聯播5秒標版廣告權。對於當年的匯源來說,全年總收入還不夠支付7000萬元的廣告費,但,正是朱新禮的“膽大包天”,使這支“天價”廣告為匯源贏得全國範圍內的知名度。那一年,全國消費者都記住了這樣一句話:“喝匯源果汁,走健康之路。”

2000年,德隆主動找上匯源。1年後,雙方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北京匯源,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以5.1億元現金出資控股51%,匯源則以資產出資持股49%。

2年後,德隆看好現金流充裕的北京匯源,提出了全面收購計劃,擬以7倍於合資公司年利潤的價格收購匯源集團所持的北京匯源49%的股權,雙方就此展開對賭。朱新禮不慌不忙,用最短的時間以現金回購了德隆所持股權,重新擁抱北京匯源,匯源也因此成為最早、也是唯一從德隆系“全身而退”的企業。

此後,匯源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到2004年底,匯源總資產達49億元,品牌價值56億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果汁巨頭。

2005年,匯源牽手統一,共同組建“中國匯源果汁控股”;2006年,匯源聯合法國達能、美國華平基金、荷蘭發展銀行和香港惠理基金,出售35%的股權,價格2.2億美元。匯源總價值由此飆升到近6.28億美元。

2007年,匯源果汁在香港聯交所成功上市,上市當日股價大漲66%。

昨日致富,今日賣身?

一個農村小夥,年輕能幹當選村幹部,體恤民情辭職下海,帶領鄉親們“走出大山”,建立企業走向世界,村幹部致富,全村人享福。故事到這裡結束了嗎?

當然沒有。

2008年9月3日,全球最大的飲料巨頭企業可口可樂向朱新禮拋來橄欖枝。可口可樂及其旗下全資附屬公司AltanticIndustries聯合宣佈:

“將以總價179.2億港元收購匯源果汁全部已發行股本以及未行使可換股債券;登出匯源全部未行使購股權,提出自願條件現金收購建議。”

這成為可口可樂當時在中國、乃至其發展史上除美國之外最大的一筆收購交易。時任可口可樂執行長及Quattroporte的穆泰康在第一時間傳來“友誼”訊號:“匯源在中國是一個發展已久並且成功的果汁品牌,對可口可樂中國業務具有相輔相成的作用。”

中國網友瞬間炸鍋,甚至在網上發起一項由近7萬名網民參與的匿名調查,其中有高達82%的網友反對可口可樂收購匯源果汁。殖民恐懼使大家的口調很一致:“匯源是國民果汁,憑啥賣給老外?”

2009年3月18日,商務部發布訊息,否決可口可樂收購匯源一案。這不僅是2008年8月《反壟斷法》實施之後商務部首次否決的外資收購案,還意味著當時金額最大的外資企業全資收購中國企業的交易案以否定的形式被畫上了句號。

匯源失去了一次“嫁”到可口可樂這個“好婆家”的機會,朱新禮覺得很無辜。多年後,他回憶起這檔事,說:“我認為那是一個機會,如果我把25億美元從美國人手裡拿過來,再投到中國的現代農業當中,就能幫助很多農村以及農民實現規模化經營、科技化經營、品牌化經營。同時,我們還能借助可口可樂的平臺,把中國的新鮮水果和濃縮果汁輸送到全球去,輸送到100多個國家去。”

拿著老外的錢再去賺老外的錢。時過境遷再看今日之匯源,或許當初賣給可口可樂,才是其最好的結局。網友並不能為匯源的遺憾買單,並且,一切似乎都太晚了。

2008年,為了準備可口可樂對匯源的收購,提高資產評估價值,朱新禮曾經大舉擴產,裁撤變革渠道來減少成本提高利潤率。這一過程中,匯源完全裁撤了銷售團隊:全國21個銷售大區的21名省級經理已基本離職,員工人數從9722人減少到4935人。

交易失敗,戰略視窗期突然關閉,朱新禮這一失敗的套利交易操作留給匯源的,是被嚴重傷害的渠道和被資本開支不斷吞噬的利潤率。2008年以後,匯源毛利率最低曾經低至26%,這在平均50%-60%以上高毛利的食品飲料市場是一個低的驚人的數字。

2019年春節,“有匯源才叫過年”這句廣告語再度出來刷屏,作為春晚常客,朱新禮的春節卻不大好過。早在2018年4月,由於匯源果汁向朱新禮控制的另一家公司北京匯源提供高達42.82億元的短期貸款沒有按照規定申報,後被正式停牌。2個月後,港交所就違規事項向匯源果汁發函:如匯源果汁未能在2020年1月31日前達成復牌條件,將被啟動退市程式。

截至2017年底,匯源果汁總負債為114億元,資產負債率51.8%。在這114億元負債中,有83.5億元是借款,這意味著匯源果汁在此基礎上,還需額外償還高額利息。此外,匯源果汁還有四支數億元的債券將於2019年到期。

截至2019年10月,Wind資料顯示,目前這個總負債114億元的匯源果汁,市值僅為53.97億港元,股價定格在停牌前的2.02港元/股。

這意味著什麼?朱新禮把匯源連果汁帶水果帶廠賣了,都還不上債。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第七屆全球創業精英論壇“資本雲集·角逐下一輪獨角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