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作者|韓小黃

一場全球性的疫情,改變了各行各業的發展節奏,這其中波動最大的,還要數生鮮電商。

誰都沒有想到,去年底被蓋棺定論已被“燒”死的這個行業,能夠因疫情的影響起死回生。

時隔一年半,資本寵兒每日優鮮迎來了該賽道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融資——4.95億美元,由中金資本旗下基金領投,聯合出資方包括工銀國際、騰訊、阿布扎比資本集團、蘇州常熟政府產業基金、Tiger Global、高盛資產管理旗下基金及其他數家機構。

這也體現出疫情過後,資本市場對於生鮮賽道鮮明的態度轉變——從幾乎放棄,到狂熱追隨。

但問題也隨之而來,行業公認的增長動力來源於疫情影響下使用者的“別無選擇”,而在此之前生鮮電商幾乎已經迎來了僅五年的資本催熟和市場考驗,結局並不盡如人意。

此次備受資本追捧的每日優鮮也表示,公司已經實現了“盈利性增長”。

那麼問題來了,疫情之後,以每日優鮮為代表的生鮮電商企業們,還能重回那短暫的高增長態勢嗎?

2015-2019,資本催不熟生鮮

今年以來的生鮮賽道無疑是熱鬧的,但鮮有人忘了直到去年底整個行業還在一片唱衰。

行業普遍認為,這是資本過熱的結果。

自2015年前後生鮮電商概念興起,已經經歷了五年的燒錢大戰,有的人在風口上崛起,有的人燒死在黎明前夜。

在這期間,五年融了15億美元的每日優鮮還不是“燒”得最快的,真正燒錢快的是呆蘿蔔——8個月燒光了18億元。其CEO在此前公司停運的時候公開承認:“低估了燒錢速度,由於‘步子邁得太大’而失血過快。”

而這家曾經的明星公司也在資本熱捧的起起伏伏之下,從高位到跌落,再到資金鍊斷裂、關停下架、恢復上架,隨後又在疫情的助推之下破產調整、低調運營。

不可謂不熱鬧。

誠然呆蘿蔔只是整個行業的冰山一角,在生鮮賽道的五年燒錢史上無數中小玩家前赴後繼,截至疫情之前的2019年底,生鮮電商的關停數已經超過二十家,究其原因無疑例外與資金鍊相關。

沒有辦法,生鮮這個行業比任何一個新興的網際網路公司都需要資本的加持,這裡不光是傳統意義上跑馬圈地的競爭需求,而是基於行業本身冷鏈倉儲的重成本模式。

以每日優鮮強調的前置倉為例,藍媒匯此前統計該公司在某北方二線城市的前置倉數量為58家,全部分佈於小區、CBD等近使用者地段,該類地段200㎡-500㎡商鋪的租金價格在2-6萬元/平方米/月不等。依照此前每日優鮮披露的300平米前置倉面積為樣本,可估算該城市一年僅倉儲租金約為1400萬元-4200萬元。

那麼根據每日優鮮此前100個城市10000個前置倉的計劃可知,僅這項固定成本一年就達到了幾十億元。

這還不算冷鏈這項更大的投入。

沒有競爭的情況下,對運輸條件和倉儲條件要求極高的生鮮電商就已經足夠燒錢,而在資本追逐之下,還要加入網際網路慣用的補貼大戰。

小而美即將邁入巨頭的戰局

這樣的燒法,一年燒死十幾家公司也就不足為奇了。

但沒人能想到突如其來的疫情使全國都進入了停工停產、居家隔離的狀態,迴歸到最原始的溫飽需求上,每日優鮮等生鮮電商突然看到了希望。

“爆單是常態”,一位生鮮從業人員這樣告訴藍媒匯,“疫情期間的訂單量暴漲是前所未有的,那個時候最大的困難是分揀和運力的問題,我們所有在北京的員工都提前復工,行政管理崗的同事都去倉庫臨時充當分揀員,就這樣還跟不上單量。”

使用者端也確實爆發了前所未有的需求,“這半年基本就在用每日優鮮和京東到家買菜,過年第一撥疫情的時候最慢4個小時能到貨,新發地疫情反撲的時候最慢10個小時到貨,其它時候基本能保證一小時內吧。”

疫情期間,網友總結的搶菜日程表

公開資料顯示,從除夕到大年初八,每日優鮮實收交易額相比去年同期增長350%。春節疫情期間,叮咚買菜每天使用者增長4萬多,整體訂單量增加約80%,客單價增加約70%;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達達(京東到家)的營收為1.55億美元,同比增長109%。

但不能否認一切的熱鬧都來自疫情的加持,每日優鮮們想要真正上岸,走向更大的場景,還是要回歸到沒有疫情影響下的那條增長曲線。

幾乎所有玩家此前的那條增長曲線,都是靠鉅虧撐起來的,這也正是為什麼每日優鮮在此次融資節點上要特意提及:“已實現盈利性增長。”

因為燒錢增長已經不能刺激行業的神經。

更多投資人需要看到巨大的投入之下得到了什麼樣的迴響,也需要看到經過疫情加速和資本助推之後,那條曲線能不能迎來自主上揚。

很難給出答案,即便第三方機構Trustdata給出的資料充滿信心,今年第一季度中國線上生鮮超市的使用者規模高速增長,2 月行業 MAU 同比增速達到了兩年來最高的 131%,儘管三月資料微有回落,但使用者規模仍在較高位。

但目前誰也無法給出這個賽道具體的盈利能力資料,在可見的公開樣本中,疫情也未能改變虧損的主旋律。

根據達達2020年Q1財報顯示,公司收入達到11億元,同比增長109%,虧損2.8億元,同比收窄17%。與此同時是依舊難以攀升的毛利率,2020年Q1達達的銷售毛利率為12.18%。

毛利率低,是生鮮電商,甚至是整個本地生活領域都不得不面對的挑戰。這個問題,已經在1500億美元市值的美團財報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而毫無疑問,與外賣同樣擁有高額的派送成本,又疊加了上述前置倉、冷鏈的雙重“燒錢”加持下,生鮮的成本,只會更高。

不僅如此,身處本地生活這一巨集大賽道的其中一環,後者的資本熱度顯然已經在超越前者。等待每日優鮮們的,勢必是生鮮之外的商超快消等更多本地配送場景。

小而美的前者,也勢必要面臨美團、阿里、京東等多家巨頭的圍獵與虎視眈眈。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雷軍:投資凡客是我最倒黴的事!我曾給暴風馮鑫三點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