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市場萬里長征第一步,做好IPO非常重要。"
作者|Stone Jin
過去2個月,對於處於赴美上市程序中、以及正準備赴美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顯然是極為“艱難”的2個月。
60天前的3月18日,塗鴉智慧成功登陸紐交所,首日上漲19%;或許極少有人能夠預料到,這將是未來60天內最好的中概股在美IPO首日表現。
緊接著,除怪獸充電首日微漲0.5%外,知乎、水滴這兩家明星公司上市首日均收跌超10%。
進入5月以來,一個非常直觀的表現是,在連續兩個本該是遞表高峰的週五,沒有任何一家中概股選擇public filling;甚至,本應已經完成掛牌、或即將完成掛牌的行業頭部公司,均適當地放緩了自己的IPO程序。
當然,前述企業的後市表現較為“低迷”、以及擬上市企業暫緩或推遲IPO的選擇,不完全與其公司本身的基本面有特別大的關係。
但至少,站在今天這個時間節點,對於所有擬上市的中國企業而言,大家不得不面對的一個事實是,赴美IPO拐點已至。
值得一提的是,PAC已連續四次作為中國唯一的GP參與Preqin報告的撰寫,向全球LP介紹中國市場情況——在6月即將出版的APEC亞太地區PE/VC報告中,廖明的文章將圍繞“中國網際網路行業的監管”話題展開,在本次交流中其同樣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以下系經精編整理的對話節選:
道指週期股為主,納指科技股為輔Q:其實你在3月初的時候就在跟我私下聊“拐點”這個事情?
廖明:拐點更多是一個市場看法,指的是二級市場估值有重大調整,IPO市場隨之遇冷——從之前對擬上市公司的追捧、上市當天股價大幅上漲,變成市場對公司的前景判斷髮生重大變化、IPO市值遠低於預期,同時上市後價格不振、交易量低迷。
坦率地說,那個時候還是有一些不同聲音的;到今天大家的觀點基本一致。
Q:當時是怎麼判斷中概股IPO將出現拐點?
廖明:主要是基於平時對各種市場新聞的閱讀和思考,同時包括大量和二級市場機構的溝通,是綜合各種資訊的結果。
當然,做出一個判斷,必然需要一個trigger,這個trigger是3月初我看到美國家庭(households)透過購買ETF流入股市的資金量達到3000億美金,結合之前的各種市場資訊,我當時就做出了市場很快要出現拐點的判斷。
Q:能否具體講講這些市場資訊?
廖明:主要有這幾個方面的因素促成:
1、疫苗的出現。疫苗推出後,線下服務、零售、體育、娛樂、主題公園、航空公司、遊輪公司等“後疫情週期股”的股價開始上揚。
事實上,不少紐約的 hedge funds做出了“道指週期股為主,納指科技股為輔”的策略,當時就佈局這些行業的基金經理已經賺得盆滿缽滿;有些基金就是在那輪風格切換時開始減少了對科技股的配置。
2、美國政府對美國家庭第一個1400美金的發放。市場估計70%用於消費,home based 的消費和旅遊開始上升,這都有利於“後疫情週期股”;30%用於投資,家庭資金開始流入股市。
3、第二個1400美金的發放,市場估計大比例用於投資,小比例用於消費。
4、美國家庭存款轉投資的比例開始提高,更多資金流入股市;同時,美國人開始在銀行排隊開戶,因為很多窮人是沒有銀行賬戶的。部分存款也開始轉投資。因此個人投資交易賬戶的資金也迎來的配置高潮。
其實這些都是公開資訊。
緊接著,出現了一個我認為的標誌性新聞:從 2 月到 3 月第一週的五週時間內,美國家庭(households) 透過購買 ETF 流入資本市場的資金體量達到 3000 億美金。
Q:這是關鍵?
廖明:這個就是我做出判斷的trigger。看到這個新聞後,我就在內部說,市場開始轉向,拐點快要來了,但也確實沒有想到會發生這麼快。
Q: 我們怎麼去理解這個3000 億 EFT資金?
廖明:我覺得可以從兩個層面來解讀:
首先、這些 EFT更多針對“後疫情週期股”,這些股票從11月已經開始上漲,這麼大體量的資金流入,會進一步助推這些行業股票的上漲。
其次、這些行業和股票的上漲,會帶來估值體系的調整,這才是更需要注意的。
資本市場逐步恢復正常,估值邏輯須重新調整Q:當這塊資金入市後,估值體系的調整趨勢是怎樣的?
廖明:我們首先回顧一下去年的市場和估值邏輯。
2020年因為疫情的關係,絕大部分企業都虧損嚴重,市場認為只要收入能增長,就是好公司了。資本市場當時用 P/S 代替了P/E和PEG來估值新公司,所以才出現了兩家中國的消費品/零售公司使用 P/S 做估值做了美國 IPO。
我需要強調的一點是,這些是史無前例的短暫現象,不可能長久。隨著疫情逐步平復,市場慢慢恢復正常,就會使用疫情之前的 P/E 和 PEG 來對資產進行估值。
疫情後,資本市場開始回覆正常狀態,關注商業模式的質量、淨利潤和價值面,使用 P/E 和 PEG來估值;而大量追逐“後疫情週期股”的資金持續湧入資本市場,就會扭轉去年短暫的估值體系,逼著估值體系調整到疫情之前,然後進一步固化,從而帶來整個資本市場重新開始用 P/E 和 PEG 這些傳統指標對資產做估值。
同時,受益於疫情的企業服務、軟體、雲、線上相關的公司,一直都使用P/S來估值,因為市場預期他們的收入在疫情之後增長會下降,P/S也有重大調整。我們看到,一些公司在IPO時的P/S,從之前的兩位數已經下降到了個位數,甚至是low single digit。
Q:這種情況下,基金的配置有什麼變化嗎?
廖明:當然,兩個方面。
第一、我們看最近的市場情況,華爾街開始拋棄科技股,擁抱週期股。木頭姐的基金淨值都跌幅不小。
第二、在資產配置上,美國的部分基金經理公開建議減持中概股,配置單純的美國龍頭股即可。這是因為,去年中國疫情控制得又快又好,很多基金都屬於高配了中概股,今年美國的情況也有所好轉,就相應減少了對中概股的配置。這兩個因素疊加,對中概股的估值同樣也有很大影響。
Q:是不是可以理解為,剛剛提到的這些因素加在一起,才整體改變了市場走向?
廖明:沒錯,這是綜合作用的結果。同時,我們還需要注意到人民銀行的貨幣政策。
這就引到了另一個話題——到底是誰在買中概股?
我們常說的long only funds,一些全球知名的長線基金,目前在香港都有團隊,很多是中國籍的基金經理們(PMs)在買中概股,還有一些華人背景運營的基金,同時還有在港的一些中資投資機構。簡而言之,就是中概股的買家中,中國人和華人的比例是極高的。
這和一般人的認知可能不完全一樣。怎麼去美國上市,買中概股的大多還是中國人呢?
其實很簡單,阿里、騰訊、拼多多等納入全球重大股指的,以及各個賽道的頭部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因為市值大、流動性好,在全球基金經理們的配置範圍內,其他絕大部分在美國上市的中概股,純海外背景的基金經理們既不懂也不在意,有些中國公司名字,他們都不會發音,更何況讓他們去配置。
中資機構的資金體量,當然受制於央行。今年的貨幣政策,大家也比較清楚。
Q:這就導致了,這段時間的中概股表現都不是那麼理想?
廖明:大家其實都可以看到,容聯上市當天股價上漲200%,塗鴉智慧上市當天股價漲了19%,很明顯漲不動了,之後相繼跌破發行價。
這個時間節點,市場普遍認為的拐點就來了。
接下來、知乎、怪獸充電、水滴,情況都不太理想,IPO市值和公司預期有很大差距,後市表現也不樂觀。
下半年還有一批公司希望完成IPO,據我從各個渠道的瞭解,已經有公司暫停和終止IPO,其中不乏知名公司,體量也很大。
不必過多在意IPO估值,招股書撰寫值得花更多精力Q:PAC是一級市場投資機構,這種市場拐點,對你們乃至同行們意味著什麼?
廖明:各家機構都有自己的投資方法論,我不能一概而論。
對我們而言,以二級的視角看一級,這是我們長期堅持的投資策略。換言之,二級市場的估值邏輯調整,一級市場的投資邏輯和估值邏輯也要跟著變。
資本市場開始使用傳統的 P/E 和 PEG 來估值,基金經理不僅看top line 收入的增長 (在美國市場體現得更為明顯),更開始看重商業模式、收入模型、增長質量和bottom line(淨利潤),更看重公司的profitability,未來能否盈利 (如果尚未盈利的話)。
這就大幅提綱了對擬上市公司的質量要求。舉個例子,消費品和零售公司,二級市場現在用淨利潤和P/E來估值,看公司業務的可持續性和盈利性,那在一級市場,也要注意這些指標——不是收入持續增長,就一定是好公司。
同時,對於用P/S來估值的2B service/軟體企業來說,因為二級市場的P/S已經大幅下降,所以一級市場的估值也要下來。
最近有美元LP講,有些機構現在的估值邏輯是“刻舟求劍”:市場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他們還在使用去年短暫出現的估值體系。
比如,二級市場的某個賽道只有8倍的P/S,在一級市場,有些機構給30倍,這是非常瘋狂的。即便這個公司未來能上市,基金的回報也會大大降低。考慮到每年B輪之後的公司有3000多家、去美國上市的TMT中概股只有20多家,這種投資大機率是打水漂了,而且是個大水漂。
所以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構,要了解二級市場的這個情況;形成認知,然後指導投資;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投業務solid、有quality的公司。
我們不能永遠指望二級市場像2020年下半年和今年年初一樣火爆。在正常的二級市場情況下,你投的公司能上市,同樣能賺幾倍,這才是一個好的投資。
Q:作為一名前投行banker,對接下來想要赴美IPO的公司,你有什麼建議嗎?
廖明:總體而言,大勢已定,要順勢而為,精心準備。
具體來說,估值方面,不要過於糾結於估值,要讓高質量的長線基金進來做股價的壓艙石,不要只能自己賺錢,不讓其他人賺錢;過於在意估值,IPO時的訂單都是虛單、hedge fund和散戶,發行就非常困難。
任何創業者都不希望最後是一個“自殺式”的IPO。很遺憾,這個已經出現了,而且未來還會接著出現。
一些投行的朋友在和我交流時提到一種現象,個別創始人特別在意IPO時的估值,本質上是ego問題。
事實上,你如果不是阿里、騰訊、拼多多等超級巨頭,不需要那麼在意估值以及估值帶來的個人的ego。資本市場海量的資金,在IPO時,根本不care你個人的ego。
我的建議是,先上市再說,然後紮紮實實做業務,公司持續受到認可、市值持續增加、個人身家持續上漲,那才是真正有價值的事情。
直白點來說,現在的市場情況下,在估值方面,先“認個慫”,未來可能就海闊天空。
至於招股書的撰寫方面,對於現在開始準備寫招股書的企業來說,關於怎麼寫equity story,需要特別注意。
俗話講,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
這句話在IPO準備過程中同樣適用——公司業務的立意要拔高,然後有堅實的運營和財務資料支援,這樣才能convince基金經理商業模式的可行性。
為什麼說招股書非常重要,一方面,市場有壓力,在拐點出現後,基金經理必然用更嚴格的眼光審視IPO的公司質量;另外,投行和律所今年專案超級多,除了個別體量巨大的專案,如果和投行及banker沒有私人交情,大部分專案都是流水線工程,創始人、CFO、機構股東要有能力幫助公司一起思考公司的股票資本故事,提高招股書撰寫的質量。
一句話,敲門磚值得花更多時間、更多心思。
大勢已定,你再著急又有什麼用呢?
廖明:我們看到最近出臺了很多監管措施,監管開始正常化和常態化。對網際網路企業而言,不管是否準備IPO,積極主動而謙虛地與監管溝通,讓主管部門瞭解自己的業務並建立互信,是減少IPO前的非財務影響因素的必要功課。
此外,監管機構對於包括刷單在內的業務或財務造假深惡痛絕。同時近年來投行內控也運用高科技的手段來稽核IPO——如果公司有刷單造假的傳言,基於無風不起浪的常識,投行會非常謹慎,內控會非常嚴格。要堅持創業的初心,紮紮實實做業務,所以不要有僥倖心理。
總之,市場拐點出現,估值體系迴歸正常,監管常態化,都對企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紮實做業務,平常心對待一級市場的估值,知道怎麼better present 公司,順勢而為,積極準備,才能有一個高質量的IPO。
資本市場萬里長征第一步,做好IPO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