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海外疫情爆發以來,以Shopify為代表的獨立站受到前所未有的關注。
Shopify開啟跨境電商第二極誕生於2004年的Shopify,正以極為迅猛的姿態向前推進。
Shopify的股價自2019年以來一路高歌。目前,Shopify的976.39美元的股價較17美元的發行價已經上漲了近57倍,1144.57億美元的市值也早已超過了競爭對手eBay。
由圖可見,Shopify的營收在2015年和2016年幾乎翻了一番,2017年至2019年的營收也增長近50%。2019年財報顯示,該年度營業收入為15.78億美元,同比上漲47.05%。華爾街預計其今年的收入將再增長37%。
此外,在建站商家數方面,從2015年初的162,261增至2019年的超過100萬。從市場格局的角度來看,eMarketer的資料顯示,Shopify去年佔美國所有零售電子商務銷售額的5.9%,僅次於亞馬遜37.3%的份額,成為北美電商第二極。
海外疫情的爆發未能阻擋Shopify前進的步伐,反而成了助燃劑。2020年一季度營收達到4.7億美元,同比增長47%,GMV同比增長46%至174億美元。“在3月13日至4月24日之間,Shopify平臺上新建立的門店數量增長了62%。”Shopify營運長哈雷·芬克爾斯坦說,在同一時期,Shopify英國市場新建立的門店數量更是增長了70%。
Shopify首席技術官Jean-Michel Lemieux表示,在疫情爆發期間,由於全國範圍的封鎖,線下許多實體商店都開始使用Shopify來維持其公司的運轉。另一方面,國內跨境賣家也因各第三方平臺對口罩等防疫物資監管較嚴,且銷售、物流等政策變動頻繁,而紛紛轉向以Shopify為代表的獨立站。同時,Shopify疫情間的一系列對賣家的扶持政策,也吸引了不少跨境賣家的進入。
長久以來,北美電商市場一直被亞馬遜、eBay、沃爾瑪等電商平臺頭部玩家牢牢把持。Shopify現在在夾縫中爆發,拉開了跨境電商第二極的帷幕。
專注中小賣家+拓展社交平臺搭建流量護城河在亞馬遜等巨頭的夾擊下還能一枝獨秀,Shopify能有此成績,靠的是什麼?
其一,起步於中小賣家,建立以賣家為中心的生態體系。
與亞馬遜不同的是,Shopify旨在建立以賣家為中心的生態體系。每個賣家都可以自行設計店面,並根據預算確定其品牌、營銷、運輸和付款策略。亞馬遜為客戶制定標準化線上購物體驗,而Shopify則為商家定製線上銷售策略。
現在跨境電商平臺亞馬遜一家獨大,對於不少第三方賣家來說,亞馬遜平臺佣金比例高、廣告成本高、倉儲配送費用高等等。且平臺馬太效應明顯,利好頭部玩家,中小賣家經營難度大。因此不少平臺賣家轉向獨立站以尋求更高自主性和拓展銷售渠道。
而Shopify的SaaS建站模式簡單易用,按需付費,遠遠降低中小賣家自建站的資金和技術門檻,還有統一後臺管理、豐富的生態APP應用和金融、支付、配送等增值服務。物流和倉儲集合了DHL、UPS等頭部玩家,並且與Paypal、Square等第三方支付平臺實現合作。
在今年5月底,Shopify推出Shopify Balance、Shop Pay Installments等服務,進一步幫助使用Shopify的商家優化現金流管理,提供更靈活的付款選項,此外還推出Local Delivery貨運服務,進一步完善面向商家的物流服務。
其二,幫助賣家打造私域流量,進一步擴大生態體系。
Shopify本身不帶流量,卻讓流量成為了自己的“護城河”。是如何做到的?對於賣家來說,相較平臺帶來的公域流量,通過自身品牌價值建立的私域流量更為穩固。而Shopify為賣家提供了電商平臺、社交網路、第三方網站等多種引流渠道,Google、Facebook、InStagram等高流量陣地都是它的合作伙伴。
以社交媒體為代表的非電商場景擁有更大的流量,具備巨大的社交電商挖掘潛力。根據Bizrate Insights的資料顯示,在過去一年中,有18.3%的美國成年人通過Facebook購買了商品,而Instagram的這一比例為11.1%,尚處於成長階段。加之,Facebook、Instagram等社交媒體,改變了流量的分發方式,賣家可通過定向推廣、熟人傳播、KOL帶貨等營銷手段建立私域流量池。
逐漸擴大的生態體系,也吸引了亞馬遜、沃爾瑪等電商平臺的入場,先後宣佈和Shopify開展合作。
正如Bold Commerce的聯合創始人Jay Myers所說:“構建類似Shopify的電子商務平臺並不難,真正難的是複製其合作伙伴生態系統。這是他們的護城河。”
“出圈”的Shopify:近憂和遠慮Shopify在疫情期間“出圈”,但背後依然存在有很多不確定因素。
Shopify發言人曾表示,在疫情爆發期間,新商店數量增長了62%,但目前這批增量賣家中將有多少可持續產生銷售仍有待觀望。短時間內大量賣家的湧入,必定有一個大浪淘沙的過程,中國賣家也可藉此重新審視這個時間進入Shopify是跟風,還是長期戰略。
再者,Shopify上存在大量商家代發貨的現象,物流時效差、圖物不符、品質難以保證等問題頻出不窮,大大降低了消費者體驗。正如疫情期間,有不少的投機者在shopify上售賣劣質防疫物資、生活必需品等。但也有觀點指出“消費者根本不會在意你的商品是否是代發貨,本質還是物流、產品的體驗。”
賣家數量爆發後的可持續發展和消費體驗的雙重夾擊成為了Shopify的近憂,而更為深遠的考慮是如何拓展業務邊界,以壯大其生態建設。今年4月份,Shopify趁機新推出一款針對消費者的購物應用程式Shop。但踏足亞馬遜後花園,想要穩坐跨境電商第二極並非易事。
Shop是Shopify的電商生態系統的自然衍生,誠然,Shopify擁有大量的賣家資源、快遞包裹追蹤平臺和強大的支付平臺,但想要獲得大量的移動買家,還存在很大的難度。一方面是Shopify、Shop對於消費者來說可以說是個新事物,另一方面是亞馬遜佔據了產品搜尋的絕對主導地位,根據Zigby Analytics的資料顯示,去年美中中國產品搜尋量的66%來自亞馬遜,另外20%來自搜尋引擎,4%來自品牌網站,4%來自零售商網站,3%來自“其他”線上平臺,社交媒體平臺及其他來源均為1%。此外,Shop還要面臨來自eBay、Etsy、沃爾瑪等電商平臺的競爭。
那麼,Shopify是否是下一個人人皆知的零售巨頭呢?我們可以拭目以待。“但我們更喜歡把自己定義為成功品牌背後的品牌。”Shopify營運長哈雷·芬克爾斯如是說。疫情對於Shopify是新機會,也是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