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面對“缺芯少屏”的顯示行業,當時的從業者們可能不會想到,在十幾年後,他們的身後已無對手
已誕生50年的LCD技術,其產業核心區不斷轉移,日本產業化開始,從日本至韓國再至今天的中國。還會轉移至其他國家嗎?
比如,印度?
這並不是印度首次國產面板計劃,早在2015年印度就與韓國、中國臺灣面板廠商接觸,其中包括群創、鴻海在內的廠商積極評估了印度8.6代線專案,但最終結論是印度還不具備建設液晶面板產線的條件。
現如今,印度政府捲土重來,並制訂了更為詳盡的政策扶持計劃,立志於在韓廠退出、中國大陸一家獨大的背景下,在顯示行業分得一杯羹。
可問題是,印度真的在LCD產業中具備競爭優勢嗎?或者說,液晶顯示行業還具備“國別轉移”的條件嗎?
01、在印度,所有的低成本都是個複雜命題
2014年,莫迪政府在上臺後,推出了“印度製造”計劃,承諾要振興和保護本國製造業,讓製造業在GDP中的佔比從15.05%提升到25%。
在電子產業領域,“印度製造”的目標很明確,即依靠龐大的內需消費和人口基數,去復刻一箇中國大陸電子供應鏈。2016年,莫迪政府就曾與蘋果達成協議,承諾為蘋果提供稅收、政策優惠和現金補貼,條件是蘋果必須在印度設廠。
當然,作為一家偏重設計的公司,蘋果並沒有自己的工廠,這份協議的執行責任就自然而然地落在了蘋果代工廠的頭上。
在此背景下,鴻海等中國臺灣地區的蘋果代工廠先後在印度設廠,這也讓印度的電子製造業在短時間內快速發展。據《印度斯坦時報》統計,截至2019年末,OEM模式代工廠在印度全年GDP中的比重已達到1.2%。
印度LCD行業不會開始
OEM模式代工廠在印度崛起的原因很簡單,人工費用足夠便宜。比如三星在諾伊達的代工廠Sector 81,其生產效率大概是中國大陸代工廠60%,但工人工資僅為中國大陸代工廠的三分之一。
因為在顯示行業中,低廉的人工成本在產線建設成本和物料成本面前微不足道,這個行業更需要的是熟練的產業工人,這恰恰是印度現階段最缺乏的。
而產業工人背後反映出的,是兩個國家體系上的差距。在中國,半導體行業的工人許多都來自於專科院校,他們在校期間和實習階段就已經完成了相關行業的培訓工作,並且有著較為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實操基礎,但這一整套的培訓體系顯然是印度不具備的。
對於OEM代工廠而言,效率不足可以用人數補齊,但對於顯示行業而言,缺乏熟練的產業工人則意味著產線良率無法提高,在批次生產的前提下,良率不足的產品將受限於成本,在市場上根本不具備競爭力。
02、做不成京東方,或許可以做上廣電?
回顧面板產業在全球範圍內的三次產業轉移,都離不開四大要素的支援:資金、市場、技術和產業鏈。
在市場方面,印度有著較為廣闊的市場前景。根據印度和手機電子協會彙編的資料,2020年印度液晶面板市場需求達到54億美元,2025年或增值189億美元。
在資金方面,印度也可以效仿當年的中韓兩國,透過現金補貼對本土面板產業予以扶持,但在技術上,印度該如何解決?
本世紀初,這個問題同樣困擾著當時的中國,並在後續的發展中形成了兩條不同的路徑。一派是以京東方、TCL華星為代表的自主研發企業,這些企業依靠自身雄厚的資金背景和技術實力打開了液晶顯示行業的局面,但當下的印度並沒有這樣的企業。
另外一派則是以上廣電為代表的中外合資派,這些企業透過引進外資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了LCD產線,對於印度而言,這種模式是發展本國顯示產業的唯一可選項。
但回顧上廣電的歷史,這幾乎就是中國早期顯示行業的一部血淚史。
中國雙雄產業優勢巨大
在引進LCD產線之前,上廣電集團有著足夠輝煌的歷史。其前身是上海電視機廠一場,1978年從日立引進中國首條彩電生產線,10多年後,上海是政府在該廠基礎上元件了上廣電集團。
2002年,上廣電與NEC簽訂了合作協議,在上海投資100億元,設立第五代面板生產現目,即上廣電NEC,上廣電控股75%,NEC持有剩餘股權。
該專案的簽訂讓國內電子資訊行業為之一振,所有人都認為中國即將擺脫“缺芯少屏”的困境,但僅僅6年的時間,這個專案便宣告破產,留下一地雞毛。
由於技術依賴日方,上廣電NEC的技術量產部門幾乎被日本工程師控制,上游材料及裝置也幾乎全部來自於NEC的母公司住友化學,這意味著除技術外,利潤最高的採購端全部被日企所控制。
而日企更是步步為營,圍繞上廣電NEC,逐漸建起由其控制的合資企業,導致上廣電在技術、採購被掌控後,融資模式、未來規劃也被日方鎖定,最終積重難返。
“上廣電是被液晶面板硬生生拖垮的”在上廣電NEC專案破產後,業內給出瞭如此的評價。
回到印度,參照現階段印度本土企業的發展狀況,印度想要發展顯示產業,就只能參照上廣電模式引入外資,但這條路的結局或許已經被寫好。
03、“國別轉移”的終點
在知乎上,有一個問題曾一度引發網友們的熱議,“中國有沒有已經壟斷世界的行業?”
這個問題下的答案也是五花八門,輕工業中有染劑、製冷劑、光學晶體等,重工業有龍門吊和振動臺等,這些行業有一個共同點,即透過微薄的利潤來佔據市場,比如壟斷全世界90%船用龍門吊的振華重工,其銷售淨利率一度只有1%。
這些行業能夠壟斷市場,但利潤卻很難做大,因為這些行業在本質並不具備壟斷優勢,只要把價格稍微抬高,就足以給其他國家留出發展空間。
但這一現狀可能即將被液晶面板行業所打破。在韓廠退出LCD產業後,全球供需格局改善,國內面板廠商的盈利水平大幅提高,同時全球的有效供給開始向中國大陸集中。
而在此之後,LCD產業的“國別轉移”很可能在中國大陸畫上句號,就此進入壟斷時代。
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國大陸在顯示產業上的投入是其他國家幾乎無法復刻的。根據中國電子資訊產業發展研究院的資料,截至2020年底,中國大陸地區已建成6代及以上面板產線35條,產線總投資達1.24萬億元,年產能達到2.22億平方米。
全球LCD產業已到中國時刻
而且這只是建設產線的直接投入,正如上文提到的,LCD產業的發展離不開產業鏈的支援。
近年來LCD產業的一大特點就是,供應鏈與產線的群聚效應愈發集中。以TCL華星的t7產線為例,立項之初,TCL華星就已與日本旭硝子共同建設了玻璃基板生產線專案,以保障玻璃基板的穩定供應。
t7專案從開工到投產用時僅24個月,但配套的產業鏈基礎,是中國大陸在整個半導體顯示行業中十幾年的發展結果。
另一方面,隨著京東方和TCL華星的“雙龍頭格局”形成,行業的底層邏輯已經發生改變。現在,行業領先者能夠根據市場需求調整自身產能和產品結構,且由於高世代線具有效率優勢,產能將單方面地向頭部廠商集中,供給端的擴產也會得到有效控制。
在這樣的背景下,即使未來有其他國家涉足顯示行業,中國大陸的頭部廠商也能較為輕鬆地扭轉競爭局勢。
如果說中國顯示行業的發展,是依靠過去面板廠商一次次的“逆週期豪賭”,那麼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在供需格局將逐漸趨於穩定,面板行業的週期性大幅削弱的背景下,想這樣賭上一次的機會可能都沒有……
……
《智物》認為,所謂印度轉移的命題出現,其源頭是本輪LCD行業重組的餘響:一場未盡全功的產業重組,因為疫情導致的供需紊亂,韓國、日本,尤其是中國臺灣地區的LCD落後產能尚未全部出清。
某些力量總是希望做最後一搏,哪怕是為賣資產,博一個好一點的價格,哪怕是好一點的姿勢。攪動全球資源,博取身價。
但是,與15年前日本夏普二手產線專賣,引發中國產業界的追捧不同,如今的LCD產業,各種產業優勢,已經盡在我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