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引領全球汽車產業向新能源汽車轉型升級,已經成為汽車產業核心競爭能力的標誌。全面電動化就是驅動系統的電動化,驅動電機及其控制系統作為各類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零部件,是新能源汽車實現機械能與電能轉換的關鍵。”7月8日,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副秘書長張旭明在第十三屆國際汽車變速器及驅動技術研討會上說到。

張旭明表示,得益於我國良好的電機工業基礎和豐富的稀土資源,驅動電機系統在全球資源限制條件下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更利益於過去十多年在研發和產業化上的堅持,我國在高整合度三合一/多合一電驅動總成、電驅動系統NVH效能提成,高效高速驅動電機技術及核心零部件、高速減速器等方面取得了長足進步。

不過,作為汽車變速器及驅動技術領域的頂級盛會,本屆大會的探討內容不再侷限於驅動技術,而是向數字化領域擴充套件。將混合動力的深度電動化,電驅動系統的深度整合以及大資料、AI、互聯技術在動力系統精細最佳化、智慧控制等議題也加入其中。更因此,邀請到了1000多位來自整車、變速器及驅動總成、零部件和工程諮詢等公司的參會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了我國汽車變速器及驅動技術的實施佈局及未來走向。

混合轉型推動雙碳目標落地

當前,我國和主要發達國家相繼提出實現“碳中和”的發展願景,國際汽車企業先後提出自身的“碳足跡”計劃。國際社會“碳中和”的一致行動將進一步加速汽車產業加速電動化轉型。而電動化轉型包了括純電、插電、混動、氫燃料電池等不同路線。

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大會上,吉利、豐田、東風、廣汽、長安、中汽中心、博世、博格華納、法雷奧、hofer、麥格納、三菱電機等約15家企業和行業機構分別介紹了在碳中和及能源轉型背景下的動力系統技術路線,基於油耗積分及技術成本測算各類混動系統的規模,車企的全新混動系統平臺技術及下一代的規劃,動力系統公司的新型混動系統,以及混動的子系統和零部件創新技術。

“如果按照技術路線圖2.0設定的減排目標,到2030年,內燃機的高效化和電氣化將會帶來比2019年減排近1億噸以上的結果,在總體減排目標中佔到70%。由此,市場上主流的燃油車按照既定目標持續向混動轉型,我們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才有可能落地”,吉利汽車集團高階副總裁王瑞平在演講中表示。

在燃油車向純電車轉型過程中,面對新能源變革壓力和純電動汽車目前仍存在的續航焦慮等弊端,混合動力汽車的優勢逐漸凸顯。進入2021年,混動車型在國內市場逐漸走強,行業呼聲高漲。

對此,王瑞平提到減碳目標下,能源技術向多元化、清潔化轉型,動力總成也必將向高效化、電氣化、智慧化轉型。吉利汽車目前將產品聚集在電氣化方面,以混合動力為主攻技術方向,透過內燃機加三電思路組成了輕混、深混、插混、增程應用等各種混合動力的構型。在吉利的構想中,未來混合動力和電動車可以實現動力成果共享和技術互補,最終實現動力轉型目標。

對於混動技術的未來市場前景,廣汽集團汽車工程研究院首席技術總監、動力總成技術研發中心副主任祁宏鍾同樣表達了積極看法。他提到,行業趨勢來看,混動車未來市場佔比仍將走高。根據IHS2020年預測到2030年PHEV/HEV產量佔比和BEV相當,其他的由弱混和傳統能源車進行分配。

汽車行業向新能源轉型,傳統能源企業亦面臨新的挑戰。本次研討會上,中國石化長城潤滑油亮相了混合動力超級節能型發動機油、電驅動減速箱油、電動汽車恆溫液以等一系列綠色潤滑新品。中國石化潤滑油有限公司北京研究院副院長雷凌表示,電動汽車新部件對潤滑油產品提出了更高標準。針對新能源汽車的新需求,中國石化也積累了一些關鍵技術,推出了可滿足齒輪、軸承等部件的耐久保護等新能源系列產品。

行業變革,挑戰同時亦有機遇

汽車行業將在混合動力技術方面持續發力的趨勢已經十分明確,但目前這一主流趨勢也仍然存在技術壁壘。在研討會的高層互動論壇上,上海交通大學教授、汽車工程研究院副院長殷承良提出,儘管目前大量企業在花大力氣開發混動系統,但根據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的路線圖2.0,2030年的燃油消耗限值定為3.2升,這個標準靠動力系統來完成十分困難。

對此,重慶長安汽車股份有限公司混合動力系統設計總師劉寅童表示,長安汽車在解決這一問題方面,重點是提高對動力系統的控制,同時也提高整車在油耗問題中的比重,透過輕量化、場景調節實現更高效的能量管理。

在當前中國汽車市場能源結構轉型帶來的挑戰中,技術突破成為打破僵局的關鍵點,面對挑戰,各家汽車企業也在進行多種技術路線研發。

其中,廣汽集團的路線是綠氫技術,綠氫技術將助力廣汽集團達成e-TIME行動2025年全面的電氣化。據悉,首款搭載綠擎的雙電機混動系統的廣汽傳褀將在今年年底陸續量產上市,並進行全系車型的搭載。透過測算,廣汽“十四五”車型銷量規劃可以減少碳排放約510萬噸,相當於種植1億棵樹。

吉利汽車的技術路線則傾向多元化。王瑞平表示,未來的能源結構可能會由電能、氫能、電子燃料、生物燃料等多種清潔能源載體構成,透過這些能源與各種形式的電氣化應用相結合,相信會是實現碳中和的一個顯著有效路徑。

8
最新評論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機構密集調研永冠新材(603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