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財經>

10月10日,杭州麥德龍超市會員收到了一條簡訊通知,大致內容是:“11月26日位於艮山東路的麥德龍就要終止營業,本週五(10月11日)部分商品開始清倉打折甩賣。”

10月11日晚,物美集團宣佈,已與麥德龍集團簽訂最終協議,雙方將成立新的合資公司,交易完成後,物美成為控股股東,持有新公司80%股份,麥德龍中國持股20%,多點Dmall將成為其技術合作夥伴。

麥德龍18年老店關店

《零售圈》了解到,麥德龍18年老店關店公告與物美收購麥德龍事件並無直接關聯。杭州麥德龍18年老店關店是因為“政府拆遷”。據麥德龍公告顯示:“為了配合杭州市及江乾區政府的總體城市發展規劃,根據杭州市江乾區人民政府房屋徵收決定,麥德龍杭州江干商場所在地塊已被杭州江乾區住房和城市建設局徵收,並將作為江乾區未來重點專案進行打造。故此,麥德龍在杭州江干商場將正常營業至2019年11月26日後正式關閉。”

麥德龍的中國窘境

高姿態進入,低姿態退出

《零售圈》了解到,1996年德國第一倉儲式會員超市麥德龍進入中國市場,在上海開出第一家門店。與沃爾瑪、家樂福針對家庭消費等不同,麥德龍為倉儲式超市,面向B端市場和使用者,且採用會員制的銷售方式,直到2013年才開放個人會員業務,截至目前,其在中國59個城市開設了97家商場。從企業使用者到個人使用者的開放,整整經歷了17年,可以看出德國企業的“原則”與“固執”,等待他的將是業績的持續下滑和本土化程序的滯後。

2000-2017年麥德龍營收狀況

來源:pitchbook

從2009年開始,麥德龍的營收就開始走下坡路。2008年麥德龍營收實現歷史最好的679.55億歐元,之後逐年下降,2015年營收592.19億歐元,2016年更是猛跌63%,變為218.7億歐元。而亞洲市場在整個麥德龍的佈局中所佔比例一直較低,2018年麥德龍亞洲門店數量140家,佔其全球門店數量的18.2%,營收只佔14.5%。

1964年,麥德龍在德國開創倉儲式商店模式。1992年,第一家中外合資商業零售企業,中日合資的上海第一八佰伴在浦東開業。1995年,麥德龍來到中國,第一家獲得中國政府批准在多個主要城市建立連鎖商場的合資企業。2014年,麥德龍在上海開出第一家便利店“合麥家” 。2017年9月,合麥家關閉僅有的4家合麥家便利店。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2016年,2017年,2018年麥德龍世界500強排名分別是46、42、57、97、101、123、269 ,節節敗退。

直到2019年10月11日晚,麥德龍也許才意識到自己在中國“本土化”的程序或許已經不能阻止其業績的下滑了,也許找個合作伙伴才是最穩妥的出路,好在麥德龍相比家樂福是賣了個好價錢。

外資零售大撤退

樂購,樂天、家樂福等紛紛撤退

除了麥德龍,有著同樣命運的家樂福、樂天、樂購等也是經歷陣痛、調整、優化之後還依然 看不到希望,也做了相應的選擇。

從1995年麥德龍和家樂福進入中國之時,估計也不會想到,25年後,迎接他們的是中國的物美和中國的蘇寧分別對他們的收購。沃爾瑪、卜蜂蓮花、歐尚超市也分別於1996、1997/1999年進入中國。此事中國的大賣場還在萌芽狀態,這些外來的洋品牌都是當時中國超市品牌們學習的物件。然而誰能料想到,25年後的2019年前後,是外資零售撤退的高潮期。

2014年5月29日,華潤萬家宣佈,其母公司華潤創業有限公司(簡稱“華創”)與英國TESCO(樂購)簽署的合資協議已獲得中國相關政府機構的批准。華創持有80%股份。2016年6月,沃爾瑪宣佈將一號店出售給京東並換取京東5%的股權和一系列合作條款;2016年12月,沃爾瑪再次增持京東股份至12.1%,成為京東第三大股東。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集團將投入約224億港幣(約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高鑫零售是中國規模最大及發展最快的大賣場運營商,以歐尚、大潤發兩大品牌在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運營446家大賣場。2018年4月3日晚間,迪亞天天釋出公告稱,就出售迪亞中國100%股權事項,公司已與蘇寧簽訂了有約束力的購買與出售協議。迪亞天天為西班牙企業,在上海地區有近400家門店。2018年5月11日晚間,利群股份擬以16.65億元收購樂天旗下72家門店。2018年8月,物美收購樂天旗下華北區21家門店。2018年6月7日,沃爾瑪中國與騰訊共同宣佈正式結成深度戰略合作關係。2019年6月23日,6月23日傍晚,蘇寧易購突然釋出告稱,公司全資子公司蘇寧國際擬出資48億元人民幣等值歐元收購家樂福中國80%股份。

沉舟側伴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中國賣場在經歷了近30年的發展,已經硬了翅膀,有了志向,在自身發展業務需要的前提下,開始通過併購、收購的方式擴大規模。基本形成華潤系、阿里系、騰訊系、蘇寧系、物美系等陣營,在獵取隨時可能撤退的外資零售和國內難以維繼的本地零售品牌。

外資零售大撤退

是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

從沃爾瑪到家樂福再到麥德龍,每一個外資企業都經歷了在中國市場的“撈金”、“陣痛”、“優化”、“聯姻或撤退”路徑。原因很多,《零售圈》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房租成本攀升:外資企業從1995年進入中國到2019年,整整25年,大部分大賣場的租約一般為20-30年,在房價最低谷的時候進入,在房價最高漲的時候續約,很多物業的租金已經翻了2-5倍,甚至更高,這成為壓倒很多外資零售企業的主要原因之一。當然,也是壓倒很多本地零售企業的原因。

人工成本攀升:人工成本隨著社會的發展已經在不斷提升,同時零售行業是一個勞動密集型的行業,雖然人員工資水平不高,但人員工資也在連年上升,加之社保的強制性繳納等。人工成本已經成為影響超市業績的又一重大因素。

同質化競爭嚴重:隨著超市業態的日漸成熟,一大批本土零售品牌迅速成長,成了外資零售的主要競爭對手,外資能做的本土零售基本都能做到,甚至比外資更懂本土人需要什麼。然而外資和本土在消費者服務,商品供應鏈、門店客戶體驗上差異越來越小,同質化讓這個行業的競爭更加火熱,業績必然會被平分。

電商衝擊的背後:沃爾瑪來中國的時候解決了零售業商品“豐富”和“成本”的問題,所以大賣場說是“一站式購物”、“天天平價”,然而,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快”、“好”、“鮮”已經成為消費者的新需求,所以電商的興起讓所有的商品必須具備“多、快、好(鮮)、省”才能最吸引消費者去購買。同時電商與實體零售面臨著運營成本不對等的不公平競爭環境。讓實體店在這一輪競爭中敗落下來。

中國實體零售目前又走上了新的一個階段,這輪整合收購潮之後,下一個風口又是什麼?是新零售?是智慧零售?是數字化驅動的零售?《零售圈》認為主要抓住零售的核心三要素“人、貨、場”,利用現代化的管理工具(AI、雲端計算、大資料)進行深度賦能,高效連結,就不會被甩到隊伍後面去。就怕那些倚老賣老,看不清形勢,又不願意改變的傳統零售,如果不進行自我革新,自我改革,等待的將是一場革命。

最新評論
  • 1 #

    不是麥德龍不行了 是我們不行了

  • 2 #

    欽佩麥德龍的企業精神

  • 3 #

    模式不適合中國老百姓

  • 4 #

    麥德龍品質可以,就是價格高,執行模式不適合中國

  • 5 #

    麥德龍土地錢就夠了 超市賺不賺無所謂

  • 6 #

    那土地拆遷費就賺了!或許做了這麼些年的生意賺的錢還沒拆遷費多!

  • 7 #

    揚州麥得龍估計也要關門歇火了

  • 8 #

    福州麥德龍也一樣了

  • 9 #

    如果批量大在麥德龍還是有優勢的。。。特別是單位的食堂。。。

  • 10 #

    物美是撿破爛專業戶 百安居被他撿漏了

  • 神秘買家6億元拍走,樂視大廈究竟歸誰?
  • 江蘇北人科創板成功過會,機器人整合應用技術得到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