螞蟻金服成功在國內上市,國民掌上“銀行”支付寶走向更廣闊的舞臺。
陪伴多年,從一個倍受爭議的網際網路公司,成為第一獨角獸。螞蟻金服,十數年的成長,究竟是靠什麼“主營業務”成就萬億市值的超然地位?
若是足夠了解,那便知道是“P2P金融”體系中的“網貸”。
網貸在過去數年的時間裡,成為中國國民風靡的“金融槓桿工具”。和過去實體借貸不同,網貸開闢了“非人情借貸”的人際便利,顛覆了傳統的借貸行業。
但隨之不久問題也跟著出現。
簡單方便的網貸,成為了大量青少年無限制“擼錢”的工具。不得不說,現在大部分青年人的消費觀念和理財觀念相對薄弱,因此在網貸、支付寶公司蓬勃發展的過程裡,實際上也是一代“網貸青年”們頗受爭議的過程。
無節制,是這種現象最好的詮釋。
以一個借貸去填補上一個借貸,不僅青少年,幾乎社會的主要勞動階層,都陷在這個“迴圈借貸”的泥潭裡。其實網貸本身並沒有錯,不良的現象背後,存在大問題的是中國青年人的“信用觀念”以及“消費自制力”。
簡便的網貸優化了金融服務的繁瑣和高門檻,但這與金融服務主體人群的“FQ”(財商:理財智商)是一對巨大的矛盾。這幾年來,網貸“壞賬”數不勝數,即便是已經上市了的巨頭“螞蟻金服”,也大量存在著這樣的問題。
所以,伴隨著這個問題的是:“網貸存在的意義和必要性”。螞蟻金服上市在輿論中沸騰不止,但其實站在大多數人的角度來看,又有人覺得螞蟻金服是“吸血鬼”,業務的色彩較為“血腥”,有人覺得上市並非好事,因此上市,只會給螞蟻金服增強“放貸”的能力。
其實按理性思路來說,網貸的存在是十分合理的,這是金融與網際網路下沉的結合必然。
網貸之“信用崩潰”現代很多人知道“徵信”。
所謂徵信,它全面普及中國社會,也是近幾年的事情。徵信的大量普及,正是“網貸業務”開花的功勞,因為大量的網貸,都需要上徵信。
但令人遺憾的事,大多數人對徵信的概念了解模糊。部分青少年在進行借貸後,直接“賴賬”,因為虛擬網路的高成本追債,加之相隔網路而失去的“敬畏感”,越來越多人做了網際網路世界的“老賴”。
但賴掉這筆賬,真的就沒影響嗎?
自然不可能,因為一旦賴賬,徵信便會出現汙點,這個汙點,輕則影響日常業務,重則影響家庭親人。徵信是中國央行進行國民“信用記錄”的重要工具,當有人在“徵信”上失信時,其實他在這個社會已經寸步難行了。
而這類人群,大多數便是生長於“網貸”之中的。他們往往為了幾千元、幾萬元,從而破壞了自己的“信用檔案”,這是網貸高頻率,便捷化帶來的一種弊端。造成的後果便是中國借貸者會失去自制力。
常言道:“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
其實現代網貸的“大問題”,早在宋代社會中,就已經出現了。有人說,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其實,歷史也有不變的規律在其中,回顧千年前北宋的“借貸”歷程,由此思考現在的“網貸”之路。
北宋的“網貸”:交引“交引”,被五代人以及宋朝人譽為“飛錢”之後最偉大的“契約發明”。
所謂“交引”,通俗地說,可以看作是一張“賬單”,一張“欠條”,其中約定的代價品不一定是金錢,也可以是貨物。交引出現的時間要比天聖年間的交子早上許多。
下面要說的宋朝社會“交引”的最頻繁使用者:北宋政府。
北宋時,早期的戰爭是主旋律。先內戰統一中原,再外戰收復燕雲,龐大的軍事調動涉及的“物資”則需要商人作為其中的“調和劑”。宋代並不是一個抑商的環境,於國內經濟而言,需要商業發展帶來成本低的稅收,於國家商品而言,開放的商品經濟環境,能推動國家的商品發展。
正是如此一來,北宋政府慢慢學會了“借貸”,也可以說是“賒帳”。
北宋有個制度名為“入中制度”,簡而言之,入中制度就是利用商人“貨物”遍佈天下的優勢,將糧草等物資優先給予附近的軍鎮,而後北宋政府自己打出一張“欠條”,以此作為貿易購買的憑證,這張憑證,也就是“交引”。
交引最初是民間“債務合同”的載體,從貨幣到貨物,都可以被寫成合同從而成為債務、貿易雙方的憑證。當然,因為北宋政府這位“欠錢者”的身份的超然,從而讓交引達到巔峰。
在古代,許多行業是“國企絕對壟斷”性質,不僅僅是生產壟斷,銷售也是同樣的。那麼在交引的簽訂上,北宋政府在江南的“茶”,在邊境的“鹽”,則成為了交引“償還物”的主要型別。北宋政府一邊設定專賣制度,一邊以“交引”開啟合作商人的銷售渠道,可以說成效巨大。
不得不說,入中制度為北宋政府早期的軍事輔助起到巨大重要。
高效的物資調配,大商人和朝廷的合作緊密,因此早期的北宋軍事實力處在了巔峰時期。除此之外,對於忙不開交的朝廷而言,交引也是“去銷售化”的一種方式,本來要以“貨幣”支付的物資,以茶和鹽等壟斷物資代替給予,這也減輕了朝廷的銷售壓力。
正是這樣的背景下,北宋朝廷不斷“借錢”,不斷簽訂“交引”,像極了一位“網貸青年”。
“交引之殤”:高利息終成禍事借貸,不可否認是商業的重要手段。
但借貸是雙刃劍,理性則昌,不理性則毀於一旦。
對於北宋朝廷而言,他們有能力發掘“交引”的高效,但可惜的是,金融概念薄弱,官員利益群體龐大的“交引”,龐大的借貸,竟然逐漸成為了北宋朝廷的一筆爛賬。因為軍事而開始的“交引”,除了軍事入中制度以外,還成為了北宋朝廷諸多方面的“入中制度”。
北宋嚐到了“借錢”的甜頭,於是便習慣了這種不用花錢便提前消費的快感,利用朝廷的權威性,不斷簽訂交引。
但如此頻繁?龐大的借貸規模,交引難道就沒有代價嗎?
其實交引也是“高利貸”的一種。
即便面對的是朝廷,宋朝具備強大實力的大商人群體,也有資格收取高昂的利息。例如一批價值五十萬錢的糧食被商人送到邊境軍鎮,那麼朝廷往往開出的“交引”,或許是價值六十萬錢的茶或鹽的“兌換交引”。
到了北宋中期,甚至利息高達本金的一半之事都不少有。而對於朝廷來說,雖然不用利用貨幣還債,但卻逃不開“還不起”的魔咒。
茶鹽產量有限,但龐大的朝廷開支,讓入中制度一度繁盛,因此,交引開始出現了“排隊”的問題。
簡而言之,北宋朝廷最能依靠時間的推移而還債,因為欠下的貨物,短期之內根本無法生產償還。而其中“還不起”的原因,還是源於高利息。
生效週期延長的“交引”,無疑大大打擊了北宋朝廷的“徵信”,商人們開始減少對朝廷的貿易,北宋的“無度借貸”的危機正式爆發。
因為交引本身還具備“期貨”屬性。無論是茶還是鹽,他們在不同的時期價格都不同,而大商人則可以掌握大量的交引,從而控制市場的物價以及貨物量。交引是相當於“不記名債券”,是可以進行交易的。
如此一來,商人想壟斷便壟斷,他們將一定時期的交引蒐集在一起,架空朝廷的專賣特權,實則控制了龐大的市場。對於“借貸青年”的北宋而言,除了經濟受阻,本質對社會銷售也造成極大影響。
因為北宋朝廷要支付大量的茶鹽給商人,這注定了商人有壟斷的空間,他們便可以合法地抬高物價,讓社會百姓以高昂的代價消費商品。
為了填補這個商業漩渦,北宋政府只好動用“中央儲備”:內庫,也就是宋朝皇帝的老本,用大量的金銀和先進收購市面上上的“交引”。
說到這裡,有人就會發現,這不就是“轉移債券”嗎?
其實本質的確如此,北宋政府為了填上這個“借貸之坑”,自己再溢價收購已經帶有了“利息”的交引,在北宋中後期,收購的交引甚至有超過一倍“交引”面值的情況發生。
這就是屬於北宋時代的“借貸漩渦”。
古今相同:理性借貸、低利息選擇才是長久之計從千年前的“交引”之事來看,不難發現,曾經的中國人就曾吃過這樣的大虧,一千年以後不同的是,盛行的“網貸”又營造出了一如北宋時“我很有錢”的假象。
當金錢可以被大量借走,消費者會越加不受控制,最後走入借貸行業的泥潭。
從借貸的結果而言,徵信是伴隨一生的重要標準,所謂有借有還,借到的錢有能力償還才算一筆成功的借貸。正如北宋,在中後期與民間大商人的關係逐漸惡化,其實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為北宋政府早期的“失信”所導致的階層對立。
落眼於現代,越來越多年輕一輩者不顧一切獲得這些方便的“快錢”,漸漸失去了消費裡的平衡,甚至為了借錢不擇手段,最後走入這個“借貸快車道”的盲區,難以自拔。
交引的存在必然有它的意義和優勢,現在的P2P金融更是如此,可面對龐大的消費者群體而言,能不能做好自己的理性選擇,卻是更加重要。
以古為戒,謹記一個千年以前的相似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