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景廣闊的滑雪產業,如何從市場上賺得真金白銀?
編輯/ 殷豪男
近日,為期5天,聚集全球優質冰雪資源的2021冬博會正式落下大幕。
作為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對國際社會作出的莊嚴承諾,冬博會已經走過了第六個年頭。今年共吸引了來自20多個國家共500餘家冰雪品牌參展,20萬人次觀眾到場體驗。
在這場全球冰雪盛會上,我們看到了冰雪運動和冰雪產業的熱度空前高漲,現場釋出的《中國冰雪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1)》顯示,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已達到6000億元。
從2015年到2019年,四年間,我國冰雪產業規模由2700億元增長到4235億元,增長56.9%。可以看到,中國冰雪產業整體有一個飛速的增長,報告預計到2025年,中國冰雪產業將達到萬億規模。
滑雪市場,更是成為了這次冬博會上屢次被提起的話題。在疫情過後一年多,隨著冬奧會腳步的臨近,滑雪產業一掃頹勢,又重新火爆起來了。
01.室內滑雪市場「錢」景廣闊
今年2月,滑雪運動社交平臺GOSKI獲得2000萬A+輪融資,接下來幾個月,SNOW51完成億元級A系列融資,滑唄獲得高瓴創投的4000萬元融資,去哪玩滑雪也於一個月前在天使輪獲得1500萬元的投資。
據《2020中國滑雪產業白皮書》顯示,我國營業的雪場共有715家,2020-2021雪季,我國滑雪人次已經達到2076萬人次,相比疫情前的2018-2019雪季的2060萬,增長0.78%。
我們發現在滑雪產業重返火熱的當下,室內滑雪場也迎來一波高潮,越來越多室內滑雪場館拔地而起,呈現遍地開花趨勢,在2020年,國內新增的8家滑雪場中,就包括5家室內滑雪場。
截止2020年底,我國室內滑雪場已經達到36家,同時也是全球擁有室內滑雪場最多的國家,第二名的印度僅有10個室內滑雪場。
除了雪場,室內滑雪人次也有明顯增長。2020年全年,在室內滑雪場滑雪的人數有269萬,約佔全年1288萬滑雪人次的20%,相比2019年的235萬,同比增長14.47%。
在雪場運營有豐富經驗的迪馬克中國公司銷售經理餘曉鋒提到,「在中國的市場,過去只是在北方的滑雪場造雪,現在南方的滑雪場也在興起,過去在室外的滑雪場造雪,現在有非常多的室內造雪場景。」
而在北京冬奧申辦成功之前,在2010年我國僅有北京順義喬波冰雪世界等幾個室內滑雪館,隨著像融創在哈爾濱、廣州、成都等地建設的雪世界,室內滑雪場有爆發式增長的趨勢。
我國室內滑雪場專案主要分佈在南方,相比季節性較強的室外滑雪場,室內滑雪場不受南北地域、四季氣候、天氣的影響,可以四季運營,夏天可以吸引更多的人流和滑雪頻次,在經營上有更大的優勢。
在北京冬奧紅利和「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政策支援下,室內滑雪場也成為了冰雪產業投資的一大熱點,文旅集團、商業地產在近些年來都開始進軍室內滑雪場。
室內滑雪場也藉此開始延伸出更多業態,從只具備單一滑雪功能的室內滑雪場,到成為文旅專案一部分出現在商業綜合體中,作為引流的重要手段,室內滑雪場正在成為城市娛樂中心的一部分,依靠城市大型商業綜合地周邊的銷售,其盈利也會更可觀。
像融創文旅集團,近些年來冰雪業務發展迅速,其計劃整體戰略佈局全國35家室內雪場,目前已在全國建成並運營6個融創雪世界,囊括哈爾濱、廣州、無錫、昆明、成都和重慶六地,基本覆蓋國內文旅高地,其中5個都落地在南方。
2021年5月3日,作為融創文旅明星產品的廣州融創雪世界,還創造了全球室內雪館單日接待最高客流記錄:全日接待遊客突破6500人次。
中國第一本滑雪攻略書《滑雪在中國》作者鄭峻曾算過廣州融創滑雪樂園的一筆賬,「一年的運營成本大約是4000萬元,而在營收上以全年60萬人次,客單價300元的保守估計,年營收將高達1.8億元。如果再加上餐飲、酒店、門店的消費,室內滑雪場賺錢效應似乎比傳統的山地滑雪場更可觀。這是在保證科學設計、建設質量、使用保溫材料、精確計算市場大小來確定投資規模等諸多前提下的估算。」
02雪場的運營難題
雖然中國是目前最受關注的新興滑雪市場,但我們要意識到滑雪產業在國內仍然處於相對初級的水平,仍有相當大的發展空間,我們在雪場運營管理這條路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旅遊、體驗為主的滑雪人群目前我國的滑雪市場,絕大部分去到雪場的都是以旅遊、體驗為主不會滑雪,一年只滑一次的體驗者。
在雪場我們往往能看到在初級道上密密麻麻站滿了人,隨處可見滑雪「小白」在雪道上橫衝直撞。而這部分只有3%能轉化成穩定的滑雪人口(每個雪季滑雪4-5次),和發達國家10-15%的滑雪轉化率相差甚遠。
這從我國滑雪場的分佈也能窺探一二,國內滑雪場分為三類,旅遊體驗型、城郊學習型及目的地度假型,在這三種類型的場地中,旅遊體驗型的中小型雪場是國內最常見的場地,佔到了75%,作為目的地度假型的大型雪場只有3%。
投資回報率低雪場運營還面臨著兩大難題:鉅額的投資成本和高額的運營成本,而且在短期內難以實現盈利,可見雪場的投資回報率並不理想。
一般室內雪場的主要收入是:雪票和雪服的租賃,客單價在200-300元左右。對於有配套酒店的室內滑雪場,還有顧客過夜的酒店餐飲消費,但這部分往往會和雪票打包出售。如果室內滑雪場是綜合體的一部分,對開發商和運營商來說,收入來源還包括商業地產等。
對於室內雪場來說,造雪機和室內溫度溼度的維護都是一筆不小的開支,以壓雪車為例,一臺進口的大型的壓雪車售價在兩三百萬,小型壓雪車也要百萬。
行業人士透露,受到疫情影響,雪場的運營也面臨嚴峻挑戰,一些雪場沒有開門營業,沒有收入,每天過著向銀行償還貸款利息的日子。
專業人才缺乏,服務意識缺失我國滑雪產業近幾年快速發展,大量場館短期內被搭建,很多也存在著安全隱患,更加迫在眉睫的一點是缺乏專業的場館管理人才,我們現在沒有一個專門的機制去培養人才,人才趕不上場館崛起的速度。
據國家體育總局體育經濟司副司長彭維勇透露:據測算,到2025年我們各類的人才缺乏要達到5萬人。
此外,便是運營服務意識的加強,國內雪場在硬體設施和國外相比並沒有太大差距,但在服務意識上,比如對客戶的服務態度和水平上還有很大提高空間。
03冬奧過後,滑雪產業怎麼走?
一位在冰雪產業深耕多年的行業人士說:雖然大家紛紛投身冰雪產業,但當你真的走進這個圈子,你會發現大家其實走的都很艱苦,也有很多困難。在疫情下,很多企業破產倒閉,這種時候,你真的需要有股精神力量,支撐著你,不管遇到什麼困難都能堅持走下去。
可以說,冬奧會確實能夠將本屬於小眾的冰雪運動搬上大眾舞臺,但我們更應該冷靜分析下,冬奧會究竟能給冰雪產業、給冰雪運動帶來多強勁、多長久的影響。
冬奧熱潮過後,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下,能有多少人留在滑雪這個市場?又有多少人能成為滑雪愛好者?這或許更值得我們好好思考。我們可能會發現,冰雪產業就像一個石子被丟進水中,它激起的水花,可能對於產業所帶來的實際效應沒有那麼明顯。
以日本滑雪產業為例,作為亞洲主要的滑雪市場,伴隨著戰後日本經濟快速增長,滑雪產業也在20世紀90年代迎來了巔峰,但在1998年長野冬奧會後,日本的滑雪風潮漸漸消退,直到現在,日本滑雪人口都在逐漸減少,從1992年滑雪人口頂峰的1860萬人,已經減少到2013年的770萬人。
作為上一屆冬奧會舉辦地的韓國,其滑雪市場也沒有通過冬奧會達到預期的理想效果,2017年到2018年韓國滑雪人次較前一年減少10%。
雖然日韓兩國滑雪產業發展更多是受到本國經濟狀況低迷影響,但這也讓我們看到,僅僅依靠冬奧會的一時刺激,並不太能夠推動國內冰雪產業未來的可持續成長。
冬奧會可以讓大眾瞭解到冰雪運動,但冰雪產業的發展,需要依靠產業體系的健全、冰雪裝置的完善以及行業人員服務水平的提高。
在我們暢想萬億冰雪產業的同時,不如先解決好當下雪場的安全隱患、雪場門口保安服務態度等等細節問題。萬億的冰雪產業,需要每一個冰雪產業參與者,一步一步腳踏實地去搭建,每一步走的越踏實,我們冰雪產業的未來,才能走的更遠一些。